自2015年6月开始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至今刚好整10个年头,每年毕业生2000人左右,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生,如果以人为镜的话,我就是看过了近至少也有1000块镜子,我深刻认识到一件事:职业规划或者就业规划,最大意义在于让学生有一个实际行动,目标反而是次要的;也可以这么说,就是在大学生之前,我们多数同学走的路是前面有人牵引着或者后面有人推着走,而非因内驱力或兴趣往前走,在大学里如何激活每个同学的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之前因工作原因,确实很少写关于就业职业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很多内容仅仅是个人的感悟,怕产生不好影响;另外一方面,理论的研究很多时候都会出错,更何况是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些思考。当前,因不直接从事相关工作,文字记录仅作为个人对过往十年工作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在讲如何规划大学之前,讲讲专业选择和填报志愿的那些事。
2001-2017年,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基本维持在1500万左右,2006年出生人口1589万,2007年1598万,2008年1612万,基本上是在1600万左右,之后的十年出生人口基本是稳定增长,到2017年1769万后方才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后面十年无论是高考考生,还是应届毕业生都会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大概1300万左右)。从商业角度来说,不论是培训或者是专业填报服务应该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前段时间志愿填报,有几个老同学来咨询关于如何填报志愿,很多家长其实不知道自己小孩喜欢什么专业,或者说同学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很多同学没有接触过,自己对未来确实也没有去想过,哪里知道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家里亲戚的小孩,根据高考成绩由高到低选了志愿,不看学校,不看专业,仅仅看下地域,远的不去,其他都可以,填完志愿后,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手机;你说这样的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老师如何与他谈大学规划,谈就业?而这样的准大学生是占一定比例的,具体数据无法估计。这两年为什么浙江地区的定向培养的分数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啥?因为不需要去过多的思考、过多的决策、参与过多的竞争,毕业后能够直接分配有编制的工作。
另外一个小朋友也是我家里亲戚的小孩,4年前高考结束,这个小朋友从小非常聪慧,优点很多,但疏于管教,导致沉迷于手机(小说和游戏),高考考了620多分,填志愿的时候也是根据分数高低填报,最后被海南大学的食品相关专业录取,其实我当时的建议是浙江省内的工科专业更合适,杭电或者工大应该都能进去。但是,亲戚的决定我们外人不好多说,今年大学毕业了,目前在家待业。大四,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准备考公务员,笔试成绩还可以但是未能进入面试,也报名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但最后均未被录取,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但我侧面了解到的是大学四年基本也是以游戏为主,考试及格万岁就好。目前的目标是:在家复习,准备继续考公、考编,我也表达我的看法:建议最好先找一份工作,不论什么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在家里全心备考不是明智之举,但是这也是他人决定。
为什么在讲填报志愿之前,要讲这两个关于大学填报志愿的一前一后的两个故事,因为当前很大比例的同学都有类似或相似的情况,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年,看到身边亲戚的小孩状况都是这样,对无法很好的引导和改变而感到无奈,对于当下很多同学们,其实有时候我还是比较灰心的;但现实就是这样,我也想通过我的一些努力去影响或者改成。
最近一直在阅读巴菲特1988年10月15日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上与毕业生们的对话,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如果你重新活一次,你将会如何获得一个更快乐的人生?
巴菲特说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一大段说的意思是:能够坐在下面听他讲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天使眷顾的幸运之人,每一个人都要对得起这份幸运,最喜欢的一句是:Then the way to do it is to play out the game and do something you enjoy all your life and be associated with people you like.既然我运气这么好,我就要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出来,一辈子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
最近几年看了巴菲特和芒格的书,深深的觉得他们才是最好的思政老师,不仅仅是教授如何做投资,更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这一生,关于做人、事业和家庭。
回到开头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主要谈谈大学里有些什么项目,不限专业。在大学里主要的时间是上课,根据不同专业,每个学期的上课时间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一周上课时间在3整天左右(白天),很少大于等于4整天的,意味着每周有三个整天时间和周一到周五的晚上时间是属于每个同学的,而除了上课以外的项目都是在这些时间里完成的。
大学里的项目主要有:班干部、校级组织、社团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寝室或者同学之间的友情、爱情、运动、旅游、电视剧和游戏,当然也包括就业准备(考研、考公、考编、出国出境、应征入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堂上老师授课的书本上知识互联网上基本都能找的到,因此课堂之外才是大学生的主战场;这里要说明一下课堂很重要,比如说老师说的行业情况、个人经历以及其他一些知识和内容,互联网上可能找不到,但往往对同学产生很深的影响,所以我这里说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大学四年后,你能走到哪里、走向哪里或者说走的多远,基本上都是看你课堂之外做了什么。
曾经担任过化工专业的班主任,我们班毕业生28人,当前从事化工行业的同学不超过5人,可能是个别班级情况,但是确实是现状。
开篇就写到这里,敬请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