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竞争力与投资价值分析
1. 固态电池全球竞争格局与亿纬锂能的地位
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处于全球竞争的第二梯队,相较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有一定差距,但在国内厂商中技术进展和产业化速度位居前列,并且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以下是全球及中国主要企业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的对比表:
企业名 技术路线 能量密度 体积密度 量产时间计划 当前进展 全球梯队
亿纬锂能 硫化物 350 (原型样机) 800 (原型样机) 2026年(1.0版本) 成都基地揭牌,50万颗电芯年产能规划 第二梯队
宁德时代 硫化物吃 500 未公开 2027年 实验室阶段,技术领先 第一梯队
国轩高科 半固态→全固态 300 (半固态) 未公开 2027年(全固态) 半固态电池年内批量装车 第二梯队
丰田 硫化物 未公开 未公开 2027-2030年 实验室研发,专利领先 第一梯队
QuantumScape 氧化物 未公开 未公开 2025-2026年 小批量试产 第一梯队
从图表可以看出,亿纬锂能量产计划(2026年)相较于宁德时代(2027年)更为激进,其体积能量密度(800Wh/L)也展现了一定的差异化优势。公司目前已下线能量密度300Wh/kg的"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说明其初期策略是避开动力电池的红海竞争,专注于高端细分市场。
2. 财务表现与估值分析
近期财务绩效
亿纬锂能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保持了增长,但净利润有所下滑:
· 营收281.70亿元,同比增长30.1%。
· 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下降24.9%。
· 净利润下滑主要受股权激励费用计提约5.7亿元以及约2亿元的减值计提(含合众新能源破产影响的坏账)影响。若加回这些一次性因素,调整后净利润约为22.18亿元,同比增长3.78%。
业务板块盈利能力
· 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41.8%;毛利率17.6%,同比大幅提升6.9个百分点,盈利改善显著。
· 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2.5%;毛利率12.0%,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短期承压。Q2盈利能力环比略有下滑,部分原因是产能不足时新增了部分低毛利率的CLS业务。公司预计通过与客户优化商务条款和调整产品结构,Q3储能盈利将环比修复。
· 消费电池: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5%;毛利率26.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表现相对稳健。
估值水平
根据多家券商的最新盈利预测:
· 东吴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71、92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14、11倍。
· 中航证券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1、70.4和85.8亿元,对应PE值分别为25、15和13倍。
· 国泰君安(预测2025-2027年EPS为2.19/3.44/4.10元)。
截至2025年9月3日,公司股价大涨13%,总市值突破1300亿元。若以2025年预测净利润中值约45亿元计算,当前市值对应的动态市盈率(PE)约为29倍。与宁德时代等龙头相比,亿纬锂能的估值相对较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高成长性的预期。
3. 投资建议:谨慎乐观,关注长期价值
综合来看,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进度,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国内前列的位置,并选择了具有潜力的差异化竞争路径。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盈利改善显著,储能业务虽短期承压但未来有望修复,长期成长性值得期待。
然而,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
· 财务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62.57%。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如海外180亿投资项目)可能持续带来资金需求。成功赴港上市融资对于缓解资金压力、支撑其扩张计划至关重要。
· 竞争压力:动力电池领域面临宁德时代、比亚迪双寡头压制,以及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的激烈竞争,国内市占率有所下滑;储能领域则需面对宁德时代和海辰储能的挑战。
· 技术迭代与商业化风险: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尚未完全统一,且其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和成本控制能力仍有待市场验证。
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
· 对于追求成长性、能承受较高风险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逢低分批布局。亿纬锂能的固态电池布局、动力电池盈利修复以及储能业务的长期潜力构成了其投资逻辑。关键看点包括港股IPO进展、固态电池量产装车进度、储能毛利率环比改善情况以及大圆柱电池的放量。
·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建议保持关注,暂缓买入。可以等待更明确的信号,如公司港股成功上市、财务结构明显优化、固态电池实现大规模量产并获得主流客户订单、或者储能毛利率持续回升后再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