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概览
商业航天是指由商业机构或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以盈利为目标,开展航天技术及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的全流程活动。作为国家航天体系的重要补充,商业航天不仅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的配套任务,还凭借其灵活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太空经济参与门槛,加速了卫星互联网、太空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相较于“国家队”,商业航天具备更快的市场响应能力,能够灵活调整技术路线与研发布局,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目前,商业航天已与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共同构成航天产业的三大支柱,主要覆盖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五大方向,其中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仍是市场主流。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起进入快车道。当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产业,标志着行业正式启动。随后,“北京二号”商业遥感卫星、武汉商业航天基地、“嘉定一号”微纳卫星等一系列项目陆续落地。2019年,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星际荣耀实现民营火箭首次入轨,行业迎来重要转折。2023年被称为“中国商业火箭元年”,多家民营企业实现液体火箭和液氧甲烷火箭的成功发射。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国家“新增长引擎”。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轨卫星组网将进入高频发射阶段。
国际电信联盟(ITU)实施的频轨资源“先到先得”原则,进一步推动各国加快卫星发射进度。根据ITU要求,申报的卫星星座需在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因此2024–2030年将成为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国内主要星座计划包括中国星网的GW星座、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G60星链)以及蓝箭鸿擎的鸿鹄-3星座等。
商业航天产业链分析
商业航天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卫星制造与AIT(总装、集成与测试)、中游卫星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以及下游卫星运营与服务应用,涵盖导航、通信、遥感等多个领域。
01 上游: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是商业航天的基础与核心,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两大部分。
卫星平台作为保障卫星在轨正常运行的支持系统,包括控制、推进、结构、数管、测控和热控等分系统。控制分系统涉及星敏感器、飞轮和SoC芯片等,相关企业包括天银机电、航天科技、芯动联科等;推进分系统以电推进为主要趋势,国光电气、神开股份等民营企业已实现布局;结构分系统以中心承力筒为核心,光威复材、楚江新材等提供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这一精密制造过程中,高精度加工设备不可或缺,震环机床为部分结构件制造提供了高稳定性的数控加工解决方案,保障了关键部件的精度与可靠性。
卫星载荷是卫星实现特定任务功能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天线和转发器等分系统。天线分系统关键技术为有源相控阵和T/R组件,航天环宇、天箭科技、铖昌科技等为主要厂商;转发器分系统依赖星上处理技术和功率放大器,国光电气、上海瀚讯等企业具备成熟产品。整星制造目前仍以航天科技等央企为主导,民营企业如长光卫星、微纳星空等则专注于小卫星批量生产,不断推动制造成本下降。
02 中游:卫星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
该环节主要包括火箭制造、发射服务以及地面设备供应。
火箭制造是发射服务的基础。火箭系统涵盖推进、箭体、遥测、发动机、制导与控制等多个部分。当前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呈现中美俄三足鼎立格局,其中美国凭借SpaceX等企业领先,中国占比约30%,位居第二。除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家队”外,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民营企业也积极进入该领域。在箭体制造等环节中,高端机床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关键结构件的加工。震环机床所提供的精密制造设备,在部分火箭结构件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支持了民企火箭的研发与量产进程。
卫星发射服务不仅包括火箭研制,还涵盖发射协调、保险和测控等服务。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海阳东方航天港在内的多个商业发射工位,未来发射能力将大幅提升。
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地面站和用户终端。地面站作为系统核心,负责卫星信号收发与网络管理,相关企业包括信维通信、盛路通信等;用户终端涵盖手持和移动设备,盟升电子、海格通信等企业在终端与芯片方面积极布局。
03 下游: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
下游环节主要包括卫星运营和多种应用服务。
卫星运营门槛高、市场集中,目前主要由中国卫通、航天五院等国企主导,需对在轨卫星进行长期维护与管理,以保障服务稳定。
应用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卫星通信在偏远地区、航空及海洋通信中作用显著,低轨通信星座是未来发展趋势;北斗导航系统已全面服务全球用户;遥感卫星则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行业中存在严格的牌照管理,目前仅有少数企业获准从事基础电信和转发器出租业务。
在卫星通信领域,震有科技、信科移动等企业提供核心网与直连技术服务;导航方面有北斗星通等代表企业;遥感与智慧城市应用则有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长江通信等公司积极参与。
结语
当前,全球航天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商业航天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我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商业航天被放在关键位置。随着发射频率提升、星座组网加速以及民企技术不断突破,整个行业正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市场参与转变。在卫星制造和火箭结构件加工等领域,震环机床等高精度制造装备企业持续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共同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