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河北银行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粗浅看来,47.0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5.09%,这一颇为醒目的数字,或许会成为一些媒体渲染其“遭遇重挫”的标题依据。
然而,细读三大报表,逐项剖析数据背后的实质,财经野武士发现,河北银行这份中报所呈现的,并非经营上的差强人意,而是一场扎实的“体质升级”。其主营业务根基依旧稳健,整体经营态势稳中向好,资产质量也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正在加速积聚。
凛冬下的稳健表现,核心经营能力韧性依旧
1.金融投资不能客观反映银行主业
今年上半年,河北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41.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4.20亿元仅小幅下降7%。这一变动与城商行整体息差收窄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息差因素并非导致该行营收下滑35.09%的主因。
真正拉开营收差距的,是非利息收入部分——特别是金融投资收益与上年同期出现显著差异。
2024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走强推升了河北银行债券资产的处置收益,带动投资收益达到20.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33亿元。
而进入2025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出现震荡回调,相关收益出现收缩:投资收益降至4.69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更转为-0.76亿元。
两项合计,今年同比减少约21亿元,构成营收同比下滑的主要因素。此类因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收益变化,在银行业中并不鲜见。
比如,去年上半年,南京银行投资收益65.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5亿元;2023年上半年光大银行该项收益为45.43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73.88亿元减少约32.9亿元;2023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投资收益31.59亿元,相比2022年上半年的53.92亿元缩减了22.33亿元,不过在2024年上半年又出现显著回升。
此类波动背后,反映出银行金融投资收益的共同特性:其本质与市场环境、资产处置节奏密切相关,呈现出“非稳定、强周期、高市场关联”的特征。因此,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往往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
对大型银行而言,庞大的净利息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投资收益波动对整体营收的影响;然而像河北银行这样息差收入规模相对有限的机构,金融投资收益在营收中占比较高,使得其营收更易受市场波动影响,震荡幅度也更为明显。
因此,若仅以营业收入做年度同比,特别是跨市场周期进行比较,难以客观衡量河北银行真正的核心经营能力。
2.核心经营能力稳中有进
河北银行的核心经营能力,仍需聚焦其主营主业——信贷。
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利息收入87.49亿元,同比下降8.8%;利息支出46.38亿元,同比下降10.38%。最终实现净利息收入41.11亿元,同比降幅为7%。
值得关注的是,利息支出的降幅超过了利息收入,结合6月底存款总额较年初增长2%至4458.21亿元来看,表明河北银行在负债端成本管控方面成效显著,在实现存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负债结构优化与成本下降。
再从息差表现看,与行业整体趋势形成对比:2024年城商行整体净息差为1.38%,河北银行同期息差保持在1.65%,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显示出其核心盈利韧性较强。
在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河北银行资产端经营能力具备实质竞争力。
3.盈利动能保持贯性和稳健性
在营收波动的表象之下,河北银行的盈利韧性正悄然显现。今年上半年,该行利润总额达14.61亿元,同比增长2.9%;受所得税小幅增加影响,实现净利润12.92亿元,同比仅微降1.68%。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且高于2023年及以往各年同期水平。这一表现,反映出河北银行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实力。
除了财务数据的稳健之外,河北银行在权威评价体系中亦屡获认可:在全球银行业权威杂志《银行家》2024年世界银行1000强榜单中位居第261位;在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组织开展的辖区金融机构2024年度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工作中,河北银行连续4年获评“优秀”档次。河北银行的主体长期信用评级始终保持在AAA。
千锤百炼过后:风险下降,资产提质
1.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降
今年上半年河北银行净利润得以保持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下降。
去年同期,河北银行基于审慎性原则,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高达40.72亿元,同比增幅达30.62%。而今年上半年计提金额降至16.5亿元,同比显著减少59.46%。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去年主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充分覆盖了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今年重新评估资产质量,信用风险已相比大幅降低,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河北银行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推动资产质量整体改善,不良新生成率有所下降。此外,该行还加强了对存量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力度,通过核销贷款损失准备有效冲抵了部分资产损失,多重措施共同促使信用减值损失明显下降。
2.处置不良优化配置,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近年来,河北银行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主动压降投资类资产占比。截至2023年末、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投资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分别为29.17%、27.13%和27.08%,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不良贷款方面,河北银行多措并举严控信贷资产质量2024年末不良率控制在1.5%,同期全国城商行不良率为1.76%,河北银行在城商行当中处于上半段水平。
3.资本实力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河北银行多项核心资本与风险指标显著提升。资本充足率达到14.5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4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报9.30%。除不良率持续优化外,各类资本充足水平均较一季度末及年初有明显提升,显示出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风险抵御的“安全垫”日益厚实。
此外,为增强长期风险抵御能力,河北银行于今年上半年成功发行20亿元永续债,有效补充了一级资本,进一步优化了资本结构,为应对复杂环境提供了更为稳健的外源性资本支撑。
拟定2025年工作任务事事有落实,数据可印证
在2024年年报中,河北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明确提出2025年的三项任务。从上半年执行成效来看,三项任务的推进均可圈可点。
任务一:深耕本地,特色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具体内容是:河北银行以“专业化+数字化+圈链化”为支撑,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国家重大战略、省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业务结构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经营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河北银行在符合国家战略和重点导向的信贷投放实现飞跃式突破:截至2025年6月底,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4.73%;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4.7%;绿色信贷增长11%;科技贷款增幅达15.82%。
任务二:增收节支、降本增效,稳定经营质效
河北银行管理层明确提到要注重成本端“节流”,有效控制存款成本与付息率,并推行费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从上半年业绩来看,河北银行在压降负债成本方面已初见成效。利息支出同比降幅超过利息收入降幅,净息差收窄速度明显慢于城商行整体水平。
同时,任务内容还包括推进“向清收要效益”的资产处置策略,重点加大了对已核销资产、反委托资产以及小企业与个贷收益权转让资产的清收处置力度。
今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显著下降,正是这一系列清收工作扎实推进、风险化解能力持续增强的直接体现。
任务三:抓好风险防控,坚守风险底线
在这一任务的具体内容中,河北银行明确提出将持续深化对公与普惠信贷体制改革,强化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并全面提升风险防控的数字化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落实到执行层面,河北银行今年推出“科冀贷”“风光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并加快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包括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放平台、普惠金融终端以及“平台+场景+经营”深度融合的数字金融生态。目前,其不良率持续处于合理水平。
此外,今年河北银行还发布了《区域性银行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白皮书》,倡导数字生态的共建共享,助力区域性银行在数字经济转型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论
河北银行作为河北省内唯一的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具备良好的渠道与品牌优势,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参与了多个地方重大项目和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信贷资源正加速向国家战略领域集聚,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引擎。
在今年上半年里,河北银行客户基础持续巩固,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保持在省内中上游水平,信贷业务客户拓展能力稳步增强,存贷款规模保持增长,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优化,贷款拨备始终处于充足水平。各项表现都如预期,体现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坚持。
站在河北省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时期,河北银行正积极拥抱时代机遇,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沃土,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初心,以创新驱动转型,以实干诠释担当,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业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中贡献更大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