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科技(连载)之三:公司的壁垒到底是什么?
在阐述之前,首先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悠久的行业,一直以来没有巨头,或者说养殖户的规模一直无法扩张?美洲鳗的养殖规模都在100吨以内;日本鳗的养殖规模都在1000吨以内,不要抬杠,确实有个别的超过这个数,我指的是绝大多数。
核心还是在于公司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苗种的获得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又无法通过资本力量来有限弥补。因此,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是通过调整养殖的密度以及切换养殖品种(可以理解为养殖密度为零)来应对苗种供给的风险。众所周知,生产规模的调整非短期行为,贸然扩大产能,并不明智。因此,单个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我们预计未来也是。
规模小,因为以前没有再投资的动力;而规模小,当下成为再投资的能力的限制。
好,可以开始正题了。
公司的壁垒如下:
第一,精养池产能建设的投资额巨大,非业内养殖企业所能承受。
广东土池的投资额较小,但是只能养殖日本鳗,而日本鳗苗供给不稳定,所以土池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主要看精养池。目前公司的养殖产能绝大部分是精养池。因为精养池两种鳗鱼都可以养殖,同时又可以规避自然条件、天气变化等风险,预计精养池就是行业的未来趋势。而精养池的投资额估计是每1万吨产能,需要5亿人民币,这也解释了公司负债为什么那么高。
已经分析了,目前业内的养殖规模很小,几乎都是散户,对于如此庞大的资本支出,是无法负担的。尽管公司目前在借钱圈地,是在播种,收获是迟早的,并且我判断,收获已经开始了。
第二,庞大的精养池规模有利于公司获得低价鳗苗,几乎是业内最低。
敢于持续不断扩张养殖能力的前题,一定是有底气可以持续获得苗种。一方面是有稳定的来源,能持续稳定获得苗种;或者是能够在市场化的交易中占的先机。
美洲鳗进口量和价格相对固定,而交易对手单个体量小、对手分散;公司作为大宗采购方,存在谈判议价能力;同时在货款交付周期、单价、现金拖欠等等方面,比对手做的好一点点就可以获得苗种供货方的倾斜,在这里采购规模、资金实力就是优势。
而日本鳗苗都是市场化的,随行就市。
尽管公司无法左右日本苗价格(暂时的,如果未来市占率超过50%,你再看),但是,庞大的精养池规模却让公司具备了获得行业内低价苗的能力。
捕捞季开始时,价格就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每天的价格都不同。公司的精养殖两种鳗鱼都可以养殖,因此在选择苗种之时,是有优势的:哪种苗种便宜(相对便宜,日本苗比美洲苗都要贵)就投哪种苗。去年春节之前,日本苗贵,公司就投的美洲苗;春节之后,日本苗价格大幅回落,公司就大量投日本苗。所以,公司的日本苗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广东。
第三,世界第一的加工能力,使公司具备了调节价格的能力,不像以前一样再受制于人。
这个以前分析过,加工能力是一种战略威慑,原来的收鱼人不会在公司需要出鱼的时候刻意压价。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很重要。
可见,公司的核心壁垒是规模优势,并且已经进入了正循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盈利能力越强,会助推规模进一步提升。
已经解释了业内的竞争者不会对公司产生威胁,那么会不会有野蛮人入局来和公司抢夺市场?比如,海大会不会再进入(加一个再字,省得有些大聪明觉得我不知道海大曾经在此折戟一样)?我的结论是绝对不会!这就是下一次需要阐述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