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乙烯市场:产能、原料与区域格局深度剖析
· 中国乙烯产能增速放缓,全球面临再平衡挑战: 全球乙烯产能方面,中国成长性较高,但到2027年后增速下滑严重。工信部预计下个月颁布石化行业稳增长政策,对乙烯新产能审批严格,特别是大型装置,煤化工高污染排放也会受限,仅新疆等特殊地区需看项目情况,国内新增产能未来几年释放缓慢。海外产能近年有很多关停,欧洲、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乙烯产能损失较大,全球可能面临乙烯再平衡。
· 轻质化引领乙烯原料变革,芳烃供需或现错位: 轻质化是乙烯原料发展趋势,美国计划以乙烷、丙烷、丁烷等轻质原料发展乙烯产业,全球乙烯消费仍以聚乙烯为主。从全球化工原料看,轻质化原料占比小,但中东正逐渐向轻质化转变,用油做化工的产能除中国外几乎无增长,且中国未来“十五五”规划对油为原料做乙烯和丙烯也会有很大限制。芳烃产能几乎无增量,需求上升会导致供需错位。
· 各地区乙烯产能分化,出口格局重塑: 美国乙烯几乎无新增产能,开工率较高,前期将乙烯单体出口,装置一体化建成后进出口量减至100万,难以弥补全球乙烯平衡,出口靠提高开工率和下游需求弱时进行,难度较大。中东增量主要在伊朗但有不确定性,部分地区出口量会减少,更多出口聚乙烯和乙二醇。欧洲至少有四五百万吨减量,装置关停有不确定性,但运营成本高,出口市场逐渐被中国企业替代。印度产能以石膏油为主,总量小,消费以PE为主,进行进口替代。东南亚产能1000多万,2025年后平稳,有进口依赖,以初级化工品为主。日本和韩国产能呈下降趋势,日本炼油装置关停影响乙烯和芳烃,乙烯销售尴尬,需求弱;韩国部分装置考虑退出。
· 中国乙烯产能过剩与结构分化并存: 中国乙烯产能在2025 - 2026年有投放,2027年后基本平衡,“十四五”期间产能从3000万吨增至近6000万吨,目前处于过剩状态,但煤化工和乙烷裂解运行良好,保持满负荷运转,MTO、老旧裂解小装置及LPG等装置开工率低,整体开工率约80%。乙烷裂解和煤制烯烃长期受益,丙烷裂解亏损严重,万华等企业改为乙烷裂解或乙烷与烧油混合进料模式。
· 美国乙烷出口瓶颈凸显,价格或现倒挂风险: 美国乙烷与天然气价格走势相关,乙烷回收量达2000万水平,天然气出口时伴生的乙烷需占用管道资源,LNG供应商反感,美国乙烷出口有瓶颈,除中国外其他地方建立完整供应链难度高,码头设施是最大瓶颈,乙烷可能出现过剩,价格可能低于天然气,历史上多次出现价差为负的情况。
· 丙烷供应依赖与市场困境待解: 美国丙烷过剩,中国丙烷脱氢和裂解需外采丙烷满足需求,依赖美国和中东。贸易战使中国丙烷一半来自美国,不从美国进口则需从中东获取,但中东剩余量能否满足中国需求不确定,且会侵蚀其他国家市场。丙烷脱氢受价格和来源影响,情况较难受。
二、丙烯市场:中国引领增长,全球格局重塑
· 中国丙烯产能高速增长,来源多元: 丙烯产能中国增长更快,占全球超30%,产能增量最多,2/3的丙烯增量一部分来自生产乙烯副产,更多通过丙烷脱氢获得。
· 丙烯全球市场上行,定价与油紧密相关: 丙烯全球市场开始上行,海外有减量和关停情况,主要通过油获取丙烯,产品以聚烯烃为主,与油定价相关,海外主要靠石脑油制丙烯,也有一定丙烷脱氢。美国丙烯过剩需出口,无新产能,之前靠石脑油制乙烯副产丙烯,装置改造后副产减少,靠丙烷脱氢弥补缺口。
· 各地区丙烯产能分化,中国依赖外采: 中东丙烯有增长,主要靠丙烷脱氢,体量小,以满足周边需求为主。欧洲丙烯产能减量,进口量可能增加。印度丙烯模式与乙烯类似,靠炼化装置副产,消费单一,以做PP为主。东南亚、日本和韩国丙烯产能均在下降,中国炼厂丙烷气含硫量高无法用于化工,化工丙烷脱氢和裂解依赖外采,与美国和中东强绑定。
· 中国丙烯产能过剩加剧,市场价差下行: 中国丙烯丙烷脱氢装置在2021 - 2025年投放最多,2023 - 2024年是投放高峰期,4年新增近1500万吨产能,而过去多年新增不到1000万吨。丙烯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在建产能释放后,供需矛盾到2030年都难解决,下游产品丙烯酸多晶在65 - 80区间盈亏平衡,除非油价跌破65美金,丙烷脱氢综合优势下可能盈利,目前中国丙烯价差在下行。
三、政策驱动化工行业变革,乙烯市场机遇凸显
· 本轮政策聚焦化工,与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 本轮政策与2015年供给侧改革类似,上一轮针对炼油、钢铁、焦炭、水泥、电池、PVC等行业,经过3 - 4年调整,这些行业过剩情况改善,未来产能根据需求制定。本轮重点针对化工行业,包括炼油总量控制,关停200万吨以下小装置,对大装置进行技改以降低能耗和污染;乙烯行业监管严格,国家不会限制工艺,但会以炼油能力为红线,小于1000万吨炼油装置难获批,同时希望发展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碳排放是重要指标。
· 政策落地影响深远,中国乙烯装置有望受益: 政策落地时间预计在8月30号之后或前后区间,会成为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强指引。目前市场存在猜疑和等待心态,地方政府已做好准备,整改名单由地方上报,会自行保证项目落地。从行业影响看,200万吨以上炼油装置基本整合完毕,小装置改造需成本和时间,影响开工;乙烯老装置技改难度大,超过20年的装置需采购新设备,成本高且需排队,影响行业开工状态。全球来看,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老装置可能逐步退出,有利于中国大乙烯装置抢占市场和出口。
· 乙烯市场供需再平衡,中国迎来进口替代与出口机遇: 乙烯在国内并非过剩,进口量占比20% - 30%,进口难以替代,主要是现货行为且无法预测。中东是成本洼地,产品会出口到中国,但本轮可能减少对中国的出口,转向欧洲和东南亚,中国可进行进口替代并开拓出口市场。目前乙烯供需平衡不显著,供应量增速超过需求量增速,需求不佳时价格难以上涨,但从全球看,产能再平衡可能呈负增长,需求稳定向好,行业趋势向上。
Q&A
Q1: 我国此次供给侧改革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类似和不同之处?供给侧改革落地政策如何平衡与地方政府GDP等方面的关系?供给侧改革对炼油和乙烯行业有何影响?
A1: 此次供给侧改革与2015年供给侧改革类似,当时主要针对炼油、钢铁、焦炭、水泥以及电池PVC等行业提出要求,经过3 - 4年,钢铁、水泥行业过剩情况得到改善,行业靠需求制定产能。不同之处在于,此次重点针对化工行业。之前其他行业已进行过一轮改革,而化工行业在过去10年受影响较小。此次化工行业改革重点在两块内容,一是炼油,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减法,200万吨以下小的老的装置要关停,部分装置需做技改以降低能耗和污染;二是乙烯行业监管严格,国家不会限制工艺审批,但会将炼油能力设为红线,小于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需配套化工项目,如乙烯、丙烯、芳烃及化工新材料,传统PE、乙二醇、PVC等产品获批可能性小,碳排放会作为重要指标。供给侧改革落地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已做好准备,整改名单由地方政府自己提出,地方政府会保证项目落地。因为老的、小的、缺乏竞争力、高污染且负债的企业,即便不关停也难以正常运营,关停对就业影响较小,且社会会给予一定补偿。对于炼油和乙烯行业的影响,200万吨以上炼油装置基本整合完毕,低于200万吨的装置较少,改造需成本和时间,会影响其开展。老装置超过20年的需采购新装置,成本高且需排队,涉及三桶油约五六百万吨装置,会影响行业开工状态,产能利用率会下降。海外方面,欧洲约700万吨装置受影响,至少400万吨受较大影响;日本、韩国等约500万吨产能约一半会关停;印度、东南亚部分装置若不关停,开工效率也会受影响。全球乙烯再平衡对中国大乙烯装置有益,中国可通过技改抢占市场、出口产品满足海外需求。丙烯方面,中国丙烯过剩严重,海外产能关停短期有一定利好,但长期仍未走出周期,而乙烯已开始向好发展。
Q2: 乙烯在国内进口还有百分之二三十,不过剩为何监管特别严?
A2: 乙烯不过剩但仍监管严格,是因为进口乙烯有其存在的原因。进口乙烯主要是一些单体的现货行为,难以预测。中东是成本洼地,即使中国增加产能,中东仍会向中国销售产品。不过,这一轮中东可能会减少向中国的乙烯产品供应,转而供应欧洲和东南亚,因为这些地区距离更近且有长期合作机会,这会空出中国的市场缺口,中国可进行进口替代和出口。同时,国家对乙烯行业监管严格并非限制工艺审批,而是会将炼油能力设为红线,碳排放作为重要指标,以推动行业向低能耗、低污染、发展化工新材料的方向发展。虽然乙烯不过剩,但目前供应量增速超过需求量增速,在需求不佳的情况下会出现错位,价格难以提升,监管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产能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