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于: | Android | 转发:0 | 回复:0 | 喜欢:2 |
中国居民存款与金融资产分布:10%的人掌握80%财富的底层逻辑
今年8月底,中国居民在银行的个人存款规模正式突破160万亿人民币大关,这一数字背后,藏着亿万家庭的财富密码。但长期以来,政府及央行并未公开储户存款的具体分布数据,各大上市银行年报中的相关信息也多零散碎片化——而在中国,多数人会在2-3家甚至8-9家银行开立账户,唯有央行能统计出按人头汇总的完整数据。不过,我们仍可从各家银行披露的信息中,梳理出居民财富分布的关键脉络,得出一些超出普遍认知的结论:中国居民存款的集中度,并非常说的“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而是更悬殊的“10%的人拥有80%的存款,20%的人拥有90%的存款”。
2024年底的居民存款数据更具分析价值,当年各家上市银行公布了详细财务报告,彼时居民存款总量为151万亿元。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约11万元,但“人均”二字往往掩盖了分布的差异,若结合人口结构与账户情况拆解,真相会更清晰。
14亿居民中,18岁以上成年人口约11.6亿,其中有银行账户的人群预估为10亿人。单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客户总量就达30亿个,折算下来平均每人持有5-6个银行账户。但这些账户中,不少仅留存几块钱(若扣除管理费甚至为0),还有部分因账户主人离世等原因,早已成为“沉睡账户”,真正能反映居民财富水平的有效账户,占比远低于总量。
上市银行通常会按资产规模对客户分级,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其划分标准以月平均金融资产为依据,不仅包含存款,还涵盖在银行购买的理财、基金、保险等各类投资产品。从年报数据来看,不同银行的客户资产结构差异显著:招商银行个人资产管理规模(AUM)达14.9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仅3.8万亿元,剩余11万亿元均为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几乎是存款的3倍,凸显出招行客户较强的投资意愿;而四大行的情况恰好相反,其个人存款合计65万亿元,个人AUM合计仅81万亿元,非存款类金融资产仅16万亿元,不足存款规模的1/4,反映出国有大行客户更偏好稳健的存款类资产。
除了四大行与招行,国内还有37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这类银行的客户资产数据虽不完整,但从整体规模推算,其总资产约为四大行的70%,个人存款合计却仅30万亿元左右;此外,未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数量众多,其个人存款规模约50万亿元,但受客户群体与业务范围限制,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占比更低。综合估算,招行及四大行之外的所有银行,非存款类金融资产约13万亿元,叠加前述5家银行的27万亿元(11万亿+16万亿),全国银行体系内的个人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合计约40万亿元,再加上151万亿元的个人存款,全国银行个人AUM总量约190万亿元。
接下来,我们先聚焦高净值人群——金融资产600万元以上的群体。目前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标准略有差异,多数银行以600万元为门槛,工商银行定为800万元,招商银行则最高,需1000万元。2024年底,四大行的私行客户合计恰好100万人,招商银行有17万人,其他上市银行合计约40万人;至于非上市银行,因规模较小,多数未单独划分“私行客户”类别,符合600万元标准的客户数量较少,预估约10万人。如此算来,全国银行体系内的私行客户约170万人。若统一按600万元标准放宽统计,会发现约有200万人次(其中招行约30万人次)在某一家银行的AUM超过600万元。
不过,这一数据需考虑两个对冲因素:一方面,部分高净值人群在多家银行均达到私行标准,存在“重复统计”;另一方面,也有人单家银行资产不足600万元,但多家银行资产叠加后达标,存在“统计遗漏”。两者相互抵消后,可得出核心结论:全国金融资产600万元以上的居民,约200万人。
这一结论也可与第三方数据相互印证。根据胡润《中国财富报告2024》,中国大陆个人净资产600万元以上的人群约500万人,但这类人群的资产多以房地产为主,银行金融资产仅为其中一部分。如此看来,200万的银行高净值人群数量似乎略多(有观点认为150万左右更合理),核心原因在于统计时未扣除高净值人群的银行负债(如房贷、经营贷等);尽管他们可能在银行之外持有沪深股市股票等资产,但多数人的负债规模会超过体外资产规模,因此200万人的估算仍属合理范围。
再看中间财富群体——金融资产100万至600万元的人群。工商银行2024年底年报显示,其金融资产100万至600万元的六星级客户有278万人,而工行个人存款18.5万亿元,占全国个人存款总量的1/8左右。结合地方小银行该类客户占比略低的特点,将工行数据乘以7倍推算,全国金融资产100万至600万元的客户约2000万人,且这类人群的资产结构中,存款占比高达80%-85%,稳健属性依然突出。
更广泛的中等财富群体——金融资产10万至100万元的人群,同样可通过工行数据推导。工行年报提及,六星级及以上客户(约310万人)占其星级客户总量的3.2%,而金融资产20万至100万元的五星级客户占比12.3%,对应人数约1200万人。将这一比例推广至全国,金融资产20万至100万元的人群约八九千万人,若再纳入10万至20万元的群体,全国金融资产10万至100万元的居民总数约1.8亿人,且这类人群的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占比不足10%,资产配置仍以存款为核心。
最后看普通群体的财富情况:金融资产15万元以上的居民约1.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这部分人群的金融资产合计约160万亿元(含存款与非存款资产),人均约110万元,其中存款占比超7成,约80万元;金融资产5万至15万元的居民同样约1.5亿人,占总人口10%,人均存款约10万元,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几乎可以忽略;剩余80%的人群(约11.2亿人)中,有7亿人拥有银行账户,合计存款仅12万亿元,人均不足2万元,若纳入18岁以下无账户儿童及部分无银行账户的成年人,11.2亿人的人均存款仅1万元左右。
若看全国居民存款的中位数,数据更能反映普通群体的真实情况——约1.5万元,这意味着全国14亿人中,存款超过1.5万元的仅7亿人。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农村老人因收入有限几乎没有存款,而大量刚步入社会的90后、00后,不仅没有存款积累,还背负着信用卡账单与各类消费贷,形成了“两极分化”之外的另一重财富现状。
综上,中国居民财富分布的核心特征已十分明确:10%的人掌握80%的存款,人均存款100万元;另有10%的人掌握10%的存款,人均存款10万元;剩下80%的居民,人均存款仅1万元,财富差距与资产配置偏好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当前居民存款与金融资产的整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