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方案
现代大都市中的桃花源
△校园西北角鸟瞰效果图
设计灵感源自场地独特的体验,校园四面环山,从隧道进入,豁然开朗。
方案追求与自然和城市最大限度的共生,建筑布局是错落有序的,依山就势,缓缓展开。建筑体量是谦逊质朴的,掩映在山林间,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城市的边界是开放友好的,不遮挡周边观山视线,邀请公众共享参与。在这座大隐于市的学术桃源中,师生们既能自由地向内求索,从自然中汲取学术灵感,也能积极地向外探寻,从城市和产业的创新生态中获得能量。
依山就势的聚落校园
△总平面图
△校园规划策略
规划结构清晰高效,教研区作为校园的核心,位于中心平坦地块。教师生活区“缤纷园”及学生生活区“落英园”分列东西两侧,依山而建。公共景观轴串联三区,打开东西向视野。结合天津大学老校区的网格肌理,布置慢行系统,营造宜人尺度。
化整为零具有如下优势:灵活度高,可弹性运营;模块化,适应学科高速发展带来的可能调整;建筑可以依山就势布置,场地内土方平衡;建设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加可控。
传承两校的新工科校园
新工科教育需要怎样的空间,才能刺激源源不断的创新?
基于新工科教育模式,学术组团是集中和高度联系的,最大限度激发交流。产学研用房、项目制教学单元、共享平台编织成一个创新矩阵。位于中央庭院的学术市集中,各种教研场景间没有界限,互为启发。
△校园主入口
△科研楼室内效果图
与自然相和谐的近零碳校园
△大隐于市的山水校园
△学生活动中心
基于现有造价和时间,对当地大学能耗进行调研后,提出了两步策略:建成时满足近零碳校园设计要求;学生活动中心作为零碳或负碳先行试点,提供经验和数据积累。
岭南特色的现代校园
文化可持续体现在景观的营造,设计提取两校的共同记忆点:水系、公共轴线、本土植被。同时,抽象岭南园林的景观元素,转译为现代学术空间,如学术市集的下沉庭院、生态水岸的湿地与剧场、生活区的水院与遮阳连廊等。
△景观策略:总体原则
借鉴传统岭南居住智慧,将“冷巷、理水、天井、风廊”等布局手法运用于建筑布局,为零碳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图书馆效果图
△体育中心效果图
△学生生活区效果图
△行政楼效果图
校园与场地的关系浑然天成,没有过多雕琢痕迹。校园的空间魅力不依赖于某一个标志性建筑,而是来自精密井然的整体序列:重重院落的起承转合,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在山水间怡然自得,在深圳这座世界级创新都市中生生不息。
中标方案专家评语摘选
A评委
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地上地下空间设置基本合理。建筑单体布局舒展,建筑现代感强。教学科研主楼、图书馆形象突出。通用性较好,可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校园整体风貌现代感强,尚待补充两校特色文化内涵。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基本合理,步行系统能够串联各主要空间。
B评委
布局很有特点,控制适度,合理高效。符合设计原则,合理、高效。建筑形象处理恰当。创新性尚可,对环境利用与尊重较恰当。
C评委
组团分区合理,尺度感较好。化整为零建筑处理手法,严谨克制。东西侧布置生活区,有利于节省交通时间。
D评委
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合理化策略。校园主入口建议适当外延至北侧路口,成为较为开阔的入口广场空间。整体风貌具有一定的科技感与生态性。
E评委
以院落式结合板块式建筑形态响应基地空间形态和地形起伏,功能分区按东、中、西三段布局,较为合理。校园公共空间分层次,外主轴和内院落特色分明。地上地下空间利用高效较合理。单体设计手法娴熟,布局和形态疏密得当,立面处理适应南方气候。教研部分采用院落式模块化组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度。
F评委
总体布局以谨慎的小尺度来对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是不错的方法。教学功能紧凑,联系便捷,便于分区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是最大的创新。
G评委
体量均衡,设计理性,体系清晰。便于实施,功能通用性强。建筑的整体展示建筑的形象,单体的特色要个别强化。平面网格在剖面上对功能进行梳理,体现设计的独特性。标准化程度高,可实施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