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科技与Rokid的合作推进AI/AR眼镜迈向万亿级智能终端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0

蓝思科技(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龙头)与Rokid(AI+AR交互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是AR产业从“技术单点突破”向“全链条生态构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双方通过“硬件制造+软件算法+资本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直击AR产业长期存在的“量产难、体验差、生态弱”痛点,对未来AR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 技术驱动:推动AR硬件性能与体验的跨越式升级
AR产业的核心瓶颈之一是硬件性能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如重量、显示效果、续航)。蓝思与Rokid的技术协同,直接解决了这一痛点:
- 轻量化与耐用性:蓝思凭借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透光率≥95%、抗摔性提升3倍)和高强度复合材料,将RokidGlasses重量控制在49克(接近普通眼镜),解决了AR设备“笨重、易损坏”的行业难题。
- 光学显示与AI交互:Rokid的衍射光波导技术(历经空间站±50℃温变验证)确保高画质显示,配合通义千问、DeepSeek等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实时翻译、智能提词、声纹支付”等场景化功能,推动AR从“工具化”向“智能化”升级。
影响:双方的技术融合将成为AR硬件的“标杆配置”,推动行业整体性能提升,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二、 量产加速:支撑AR产业从“概念”向“消费级爆发”转型
AR产业长期受限于规模化量产能力不足(成本高、良率低),难以进入消费级市场。蓝思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 全链条制造能力:蓝思作为Rokid的独家整机组装与核心组件供应商,覆盖“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全自动组装”全流程,依托全球9大制造基地(如湘潭基地)的智能制造体系,将RokidGlasses的量产良率提升至98%以上。
- 市场验证:RokidGlasses作为全球首款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2025年6月下线时已获得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覆盖消费、医疗、工业等场景),标志着AR设备正式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影响:蓝思的量产能力为AR产业提供了“规模化交付”的核心支撑,推动2025年成为“AR消费级爆发元年”(IDC预测2025年全球AR出货量将达1280万副,同比增长26%)。
三、 生态完善: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AR闭环生态
AR产业的长期发展需要生态闭环(而非孤立的硬件)。蓝思与Rokid的合作,通过“资本协同+场景拓展”推动生态完善:
- 资本与产业绑定:双方通过股权投资(蓝思投资Rokid旗下智鼎机器人)、合作基金(湖南智启未来科技)等方式,整合“硬件制造-软件算法-内容服务”资源,推动“硬件+内容+服务”闭环成型。
- 垂直场景落地:双方以RokidGlasses为起点,探索AR在医疗(手术导航)、教育(AR互动课堂)、文旅(沉浸式导览)、工业(设备运维)等垂直领域的应用(如与中石油合作的防爆AR眼镜,运维效率提升40%)。
影响:生态闭环的构建将提高用户粘性(如AR内容付费、服务订阅),并推动AR从“消费电子”向“行业赋能”延伸,拓展产业边界。
四、 本土化推进:加速中国AR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中国AR产业长期依赖国外光学组件、芯片等核心环节,蓝思与Rokid的合作推动产业链本土化:
- 核心组件自主:蓝思的纳米微晶玻璃、光学模组等核心组件实现自主研发,减少对康宁、肖特等国外厂商的依赖。
- 产业集群形成:双方合作带动湖南湘潭基地及周边光学模组、传感器、AI算法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千亿级AR产业集群”,推动中国AR产业链从“跟随”向“引领”转型。
影响:本土化产业链的形成将降低AR设备成本(预计未来3年成本下降50%),并提高中国AR产业的全球竞争力(2030年中国AR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五、 标准规范:引领AR行业标准化进程
AR产业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如光学显示、交互协议),导致设备兼容性差、生态碎片化。蓝思与Rokid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化制定(如AR眼镜重量、显示亮度、电池续航等指标),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影响:标准化将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避免重复投入),提高用户体验(设备兼容性提升),为AR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合作对AR产业的核心价值
蓝思与Rokid的合作,本质上是“制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互补,将推动AR产业实现三大跨越:
1. 从“技术验证”到“量产交付”:解决AR设备“造得出、造得多”的问题;
2. 从“硬件单点”到“生态闭环”:解决AR“用得好、留得住”的问题;
3. 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引领”:解决AR产业链“卡脖子”的问题。
未来,双方的合作模式(“制造+算法+生态”)将成为AR产业的“标杆样本”,加速AR从“ niche市场”向“大众消费”普及,推动AR成为下一个“万亿级”智能终端产业。

全部讨论

07-22 14:25

你俩是兄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