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功率芯三杰逐鹿:士兰微、扬杰、捷捷,谁执牛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4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浪潮与新能源、汽车电子等新兴市场的需求爆发,共同为本土功率半导体企业铺就了黄金赛道。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度剖析三家代表性本土厂商: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士兰微”)、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扬杰股份”)以及江苏捷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捷捷微电”)。它们的战略分野、发展路径和核心竞争力,揭示了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的多元图景与投资机遇。

全球及中国半导体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其功率半导体领域尤为关键。预计到2032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增至751.3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占据全球约四成份额。国家推动的芯片进口替代目标——2025年实现70%——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功率半导体,特别是MOSFET、IGBT等,在汽车电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驱动了市场的强劲增长。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的技术革新,更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追赶甚至超越的战略窗口。

士兰微,以其庞大的营收规模和IDM(整合设备制造商)一体化模式,在产品广度和技术深度上均有布局。公司坚定推进“设计制造一体化”,覆盖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产业链,特别是在IGBT、SiC及12英寸产线等领域积极扩张。2024年,士兰微营收突破百亿,达到112.21亿元,同比增长20.14%;净利润实现2.20亿元,成功扭亏。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良好态势,营收30.00亿元,净利润1.49亿元。这标志着其大规模IDM投资开始进入收获期,尤其在汽车电子和新能源市场成效显著,经营性现金流亦大幅改善。士兰微的核心看点在于其IDM规模效应的释放和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潜力,但其高资本开支和项目执行能力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扬杰股份则采取IDM与Fabless相结合的灵活策略,产品线广泛,并通过“YJ”和“MCC”双品牌战略拓展海内外市场。公司在成熟产品上运用IDM模式控制成本,在新兴技术领域则借助Fabless模式快速响应。2023年,扬杰股份营收54.10亿元,同比微增0.12%,净利润9.24亿元,同比有所下滑。这表明公司在该年度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或内部调整。其较低的资产负债率(2023年末约34.7%)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财务灵活性。扬杰股份的多元化布局和海内外市场拓展提供了增长的稳定性,其在新兴高端产品线,如SiC、IGBT能否成功放量,将是其重拾增长的关键。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2024年及后续财报披露的详细数据。

捷捷微电以其在晶闸管领域的传统优势为基石,正积极向MOSFET等高增长领域拓展,并深化汽车电子及工业市场布局。2024年,捷捷微电营收28.45亿元,同比增长35.05%;净利润达到4.73亿元,同比暴增115.87%。2025年第一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15%-30%。这一业绩的飞跃主要得益于其MOSFET业务的成功放量和在目标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其功率半导体器件业务的较高毛利率(2024年达41.46%)也反映了较强的产品竞争力。捷捷微电凭借其在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和MOSFET业务的快速增长展现出较高的成长弹性

财务表现看,三家公司轨迹分明。士兰微在经历2023年非经营性因素亏损后,展现强劲复苏。捷捷微电则在2024年实现盈利爆发式增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扬杰股份2023年增长放缓,其后续增长恢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经营风险方面,三家公司均面临行业竞争、供应链波动及新产品推广的不确定性。士兰微的IDM模式带来高资本开支与折旧压力。扬杰股份需关注并购整合与海外运营风险。捷捷微电则面临新产能爬坡和从晶闸管向更广阔市场转型的挑战。

展望未来三年,士兰微的增长潜力巨大,其12英寸产线和SiC项目若能顺利推进,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扬杰股份的增长潜力中到高,取决于其在高端SiC/IGBT领域的突破和海外市场拓展。捷捷微电近期潜力较高,主要来自MOSFET业务的快速放量,其能否持续爆发则看其在MOSFET/IGBT市场中的地位巩固和汽车电子业务的拓展。

核心竞争力方面,士兰微的护城河在于其IDM规模效应、一体化技术平台及广泛客户关系扬杰股份的优势在于IDM与Fabless结合的灵活性、双品牌与渠道网络以及客户粘性捷捷微电则凭借晶闸管的细分市场主导地位、持续增强的MOSFET能力与客户导向构建其竞争壁垒

结论:

士兰微是高成长潜力的选择,伴随较高资本投入和执行风险。其IDM全产业链布局和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决心是核心看点。近期业绩的强劲反弹显示其战略正逐步兑现。

扬杰股份以其相对稳健的财务、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全球化视野,提供风险相对分散的选择。其未来增长高度依赖新业务表现和品牌力提升,需关注其最新财务数据以评估增长动能。

捷捷微电展现了从细分龙头向更广阔领域拓展的高成长性。MOSFET业务的迅猛增长打开了新的空间,近期业绩亮眼。挑战在于持续提升份额并成功导入高门槛市场。

三家公司均处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赛道,受益于国产替代新兴需求的双轮驱动。然而,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风险值得警惕。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执行效率将是决定其未来市场地位和投资回报的关键。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

全部讨论

06-03 16:00

捷捷微电今后有可能成的低价股。

06-03 15:58

捷捷微电:为什么机构投资者不喜欢捷捷微电?谁能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