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阿里云栖大会即将召开,AI与云计算的需求正从基础设施向行业应用加速传导,一场围绕国产算力与生态的投资机遇正在展开。
2025年阿里云栖大会(9月24-26日)以“驱动未来的力量”为主题,聚焦AI、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本届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平台,更是观察中国AI产业投资机会的重要窗口。
随着企业级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中国AI基础设施需求正持续爆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的日均Token消耗量达到10.2万亿,较2024年下半年激增363%。
01 算力基建,AI浪潮下的“硬通货”
AI发展,算力先行。随着通义大模型迭代加速,阿里云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与AI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拉动算力需求飙升。
杭钢股份(600126)凭借与传统主业协同的降本优势脱颖而出。公司与阿里云签订150亿元算力订单,承接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规划3万组机柜。
其独特的钢厂余热回收技术将PUE压至1.25,入选浙江省“零碳数据中心”试点,成本较行业低30%,成为高能耗AI算力时代的“稀缺资源”。
数据港(603881)作为阿里云核心IDC服务商,承接华东地区超30%服务器托管需求。阿里云的持续投入直接拉动其新增5万架机柜规划,机柜利用率超95%,PUE优化至1.3,彰显高效运营能力。
中科曙光(603019)的液冷技术将阿里数据中心PUE压至1.1以下,国产海光DCU芯片适配通义大模型训练,深度绑定“东数西算”政策,华北智算中心中标彰显其技术实力。
02 行业应用,AI落地的“主战场”
大模型能力只有与行业场景结合才能产生真正价值。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的迭代及行业应用落地正在推动多个垂直领域迎来变革。
宝信软件(600845)与阿里云合作工业互联网平台,其iPlat系统实现AI运维降本30%,在钢铁、汽车行业渗透率领先。公司中标工商银行智能研发平台项目,通过通义灵码优化代码生成,从工业软件跨界金融科技。
石基信息(002153)作为通义千问首批七家合作伙伴之一,正与阿里云推动大模型在酒旅行业的落地应用,探索构建酒旅行业专属大模型。
千方科技(002373)作为“千问伙伴计划”首批唯一交通领域合作伙伴,与阿里云协同推动大模型在交通行业的落地应用,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87.12%,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
润和软件(300339)深度参与阿里云MaaS平台搭建,为金融、政务客户提供AGI定制接口。其开源模型DeepSeek-R1成本仅为GPT-4o的1/10,生态扩张推动订单增速超70%。
03 芯片与开源生态,国产替代的“新前沿”
在芯片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战略背景下,阿里云正在通过开源生态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芯原股份(688521)作为中国RISC-V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提供高性能IP核授权。阿里玄铁C930服务器级CPU基于RISC-V架构,国产替代加速商业化进程。
中际旭创(300308)是阿里云800G光模块主力供应商,1.6T研发进度超前。昇腾卡等国产芯片需求推动其订单增速达150%,目标全球份额突破15%。
瑞芯微(603893)与阿里云合作智能家居AI芯片,其RK3588系列支持边缘推理,2024年净利润增速超300%。全志科技(300458)与阿里平头哥合作量产D1/T7系列RISC-V芯片,应用于车载系统和智能硬件,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增。
04 边缘计算与物联网,下一代连接“入口”
随着AI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边缘计算正成为降低延迟、节约带宽的关键技术。
网宿科技(300017)作为国内边缘计算龙头,与阿里云合作CDN与边缘节点部署,2025年边缘计算市场规模预计超90亿元。
云赛智联(600602)与阿里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覆盖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2024年数据中心业务占比提升至40%。
浙大网新(600797)基于阿里云IoT开发“城市大脑”,覆盖交通、环保等50+场景。阿里云AI算力池扩容推动其解决方案渗透率提升,2025年订单预增60%。
05 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面对云栖大会带来的投资机遇,建议采取梯次配置策略:
短期关注有明确订单催化的公司,如杭钢股份(150亿订单)、中际旭创(光模块放量);中期布局成长性确定的标的,如数据港(机柜扩张)、润和软件(开源生态渗透);长期持有政策绑定度高的企业,如中科曙光(绿色算力)、芯原股份(RISC-V国产替代)。
风险因素需密切关注:部分标的估值已透支未来业绩(如拓维信息PE 45x)、技术迭代风险(如硅光模块替代传统方案)、地缘政治扰动影响芯片供应。
此外,大模型行业应用和RISC-V生态成熟度仍需跟踪实际进展,行业竞争加剧也可能对中小厂商造成挤压。
投资启示:云栖大会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秀,而是观察AI产业进程的窗口。算力基建环节犹如“卖铲人”,在AI淘金热中提供确定性收益。
随着Token消耗量激增363%,企业级AI应用正从概念走向落地。那些已经深度融入阿里生态、拥有真实订单和业绩支撑的公司,将在AI浪潮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