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沪深300,淡忘上证指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一、上证指数的天然缺陷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简称“上证指数”或“上证综指”,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不说一些细枝末节,只说主要的:

最大的缺陷:上证指数只包括上海交易所的股票,不包括深圳交易所的所有股票。不包括万科五粮液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康东财洋河美的等等企业的指数,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国股市?

第二缺陷:上证指数成份股,相当一部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靠着国企亲儿子身份“走后门”上市的,本身就不是市场规则下的产物。不信,可以从600001、600002一直输入到600099,看看多少僵尸,十年、二十年不涨。如果不是亲儿子,上市股民输血、随后地方政府输血,应该退市好久了。

必须看到,A股只有30年历史,计划经济的影响、政治责任的牵绊很难一蹴而就,完善改进的道路还很长。指望各级政府狠狠心把亲儿子按照市场规则对待,短期内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让属于市场的“指数”不再包括不该进入市场、也早该离开市场的“亲儿子”。

第三缺陷:上证指数编制规则是计算成份股“总市值”,沪深300指数是计算“自由流通市值”。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总市值”大于等于“流通市值”,“流通市值”大于等于“自由流通市值”,见下图:

 

一般而言,这三个口径差别不大。但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差别巨大。举个例子,A股建设银行总市值相当于流通市值的25倍以上。类似的还有其他大型国有银行、两桶油等等(只是比例没有这么悬殊),但每一个都是A股中的“巨无霸”。从常识和逻辑上而言,既然不在A股流通的股份,自然不应该体现对指数的影响。

 

二、历史规律看指数价值

 

可以看到,05年国企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上证指数就趴下了。而05年是沪深300指数的成立之年。

沪深300指数2005年成立,开盘995点,到2022年12月31日为3872点,成立17年以来的(名义)年化回报率8.32%。由于沪深300囊括了A股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市值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300家公司,其平均盈利能力自然强于上海证交所所有上市公司(上证指数包括的公司,目前约有1480家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所以沪深300跑赢上证指数也就不足为奇。

1.横向对比

美国的三大指数,都是选取部分股票作为成分股。大体而言,例如SP500是选取美国最优质的500家企业纳入指数编制,动态调整、不断新陈代谢,纳入指数的永远是特定时期内美国上市企业中最优质、最蓬勃发展的群体。其他国家的指数也类似。只有中国的上证指数,是为数不多的奇葩。

2.纵向对比

20年之前,属于经济转型、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一个小企业都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未来的巨无霸,多年以后谁强谁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证指数作为上海市场的全范围指数,虽然不代表深圳市场,总体而言也算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20年之后,在经济进入成熟稳健阶段的时代,多年来屹立不倒、逐渐壮大的企业“强者恒强”已然成为大概率事件,他们也更能代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现状;作为对比,虽然小企业依然有可能发展壮大,但成为巨无霸的概率相对很低;更为甚者,那些由于市场不完善、退市不严格残留在市场的僵尸企业,就如同30岁还喂奶的成年人,已经成为彻底的失败者,翻身的概率极低。上阵指数相比20年前,已经越来越失去体现中国经济发展、代表优质资产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无论从上证指数的天然缺陷看,还是从横向纵向对比而言,上证指数存在的问题已经日益明显,越发失去代表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合理性。一个股市最大的营销产品,就是指数;而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水果店,把新鲜水果+过期水果+腐烂水果打在宣传页上对外出售的。

相比而言,沪深300指数无疑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也许可以考虑加上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与此同时,建议广大投资者也不要把上证指数作为投资成绩的参考线,来衡量自己的水平,你跑赢一堆优质企业+一堆半死不活企业+一堆僵尸企业的组合,个人认为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你长期跑赢沪深300,那我为你衷心点赞!

 

全部讨论

2023-02-11 19:58

在理!感谢分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