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认输,为何是中国汽车悲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李想傲视群雄,超百亿利润媲美特斯拉比亚迪,成为国内三家盈利新能源车企之一,也让互联网造车梦想照见现实,让传统车企从睡梦中醒来。

2024年,李想跌落神坛,首款纯电产品MEGA失败,击落年销80万辆美梦,那是一颗挑战德系BBA雄心,也是中国汽车跻身豪华车一线阵营渴望。

然而理想征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它面临太多抄袭者,换一种委婉说法是微创新,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它没有试错成本,却能够迅速走向成功,只要你拥有更强大资本,就能以快打慢碾压对手,它曾在互联网圈佛挡杀佛,如今又蔓延到汽车圈。

理想汽车在2023年12月销量超过5万辆,仅仅依靠三款车型,甚至可以说只是一款车,因为三款车区别只在于尺寸,这还是产能不足下取得成绩,按照理想最初想法,如能保证前端产能,L7/L8/L9三款车月销量能达到6万辆,年销就能达到72万辆,再加上几款全新车型销量,年销80万辆简直手到擒来,年销100万辆也不是梦。

不过理想却忽视最大变量,那就是微创新竞争对手,他忘记了华为任正非经营哲学,不能盲目创新,不能乱立项,不能做小项目,等着未来别人失败,我们好浅滩捡鱼,于是在理想通过增程电动汽车趟出一条盈利新路后,华为很快通过问界后发制人,留下理想黯然神伤.

事实上问界和理想用户群体高度重合,若将2024年4月份两者销量相加,恰好是月销5万辆市场规模,其中理想是25787辆,问界是25459辆,这意味着理想计划中月销量,活生生被华为抢去了一半,由此理想不要说完成年销80万辆,就是完成56万辆也很困难,能突破40万辆就不错了。

再来谈谈问界,华为余大嘴已经在开庆功会了,他在接受腾讯汽车采访中表示,随着2024年第一季度问界热卖,华为造车入局五年,累计投入300亿元,终于迎来全面盈利曙光,华为智选车BU和车BU全部扭亏为盈,合作方也拓展出赛里斯、奇瑞、江淮和北汽四家车企,打造出问界、智界和享界三个品牌,但实际上除了问界抢了理想市场外,其他智界和享界还需要市场验证,要想走向成功并不容易。

面对问界突然袭击,理想冲击豪华车一线阵营计划完全被打乱,2024年原本是理想纯电大年,除了3月份发布MEGA,下半年还要发布三款纯电SUV,但李想却认输了,宣布将理想纯电SUV车型发布时间推迟到明年上半年,更因为难以完成年销80万辆目标,不得不启动大裁员,裁员比例超过18%,涉及5600人,其中智驾团队缩减至1000人以内,这意味着理想加大研发野心受挫.

然而无论是纯电动,还是智驾,它们都代表着电动汽车未来,因为增程电动和插电混动说到底都是行业过渡技术,都是因为电池技术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而暂时称雄市场,但随着固态锂电池到来必将走向没落,同时特斯拉已经把FSD和Robotaxi作为下一代汽车高速增长核心竞争力,这意味智驾已经成为新能源车技术角逐核心。

此时李想却因为问界带来市场压力认输,放缓了纯电动和智驾两个技术领域发展速度,这意味着将未来拱手让给了特斯拉,再加上专注纯电动的蔚来汽车,以及专注智驾的小鹏汽车销量半死不活,可以看出国内车企内卷已让技术创新乏力。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任正非奉行等着未来别人失败,我们好浅滩捡鱼经营哲学,若仅仅限于企业生存无可厚非,因为盈利是企业经营核心,也是企业基业长青保证,但如果扩大到大国竞争高度,这种经营哲学就不行了,因为害怕失败才是最大失败,不敢创新注定难以引领时代,尤其是拥有他人难以匹敌资本优势,更该做失败尝试者,更该做创新推动者,由此中国汽车才能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