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师融资上亿,赶制空中出租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记者|谢之迎

编辑|江昱玢

一家上海公司,竞逐在火热的低空空域。

3月,时的科技完成A轮2000万美元战略融资,计划在中东地区打造“空中出租车”应用场景。预计2027或2028年,把飞机卖到海外。

去年,公司发布5座载人电动飞机E20 eVTOL,并完成首轮飞行测试,这是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的首飞。

eVTOL,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视作未来的“空中出租车”。

中信证券认为,2023年是eVTOL商业化元年,头部厂商从ToB/ToG市场切入,普遍计划2025-2026年适航取证,未来5年,有望大规模商业化。

双发五座的直升机售价,一般高达5000-7000万元,而E20 eVTOL的量产售价,只有700-800万元。

“未来,eVTOL的人均每公里售价,能够实现与出租车相近。”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判断。

这位掌门人祖籍厦门,出生在马来西亚,在航空业有20多年的经验,曾任空客中国工程中心总工程师。

“eVTOL的发展,基本相当于新能源车2015年前后的时期,近几年会有爆发性的增长。”黄雍威接受《21CBR》专访时表示,所在赛道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只有少数公司能最终存活下来。

以下是黄雍威的自述:

倾转路线

我是一个航空爱好者,16岁时就决定了职业方向往航空发展。

那时候马来西亚连航空专业都没有,我就到澳洲学习航空航天。当中还在新加坡工作了一年,就为多赚一点“学习基金”。

过去60年,大飞机发动机造出来后,航空业相对稳定,基本用同样的技术,做各种飞行器。入行15年,我的工作更多侧重保安全,而不是创新。

电动化浪潮来临,激动人心。引擎或发动机上的变革,带来了设计的明显变化。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市场法规等维度,逐步成型,航空器电动化的发展路径走向成熟。

eVTOL可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三种构型。

涉足eVTOL行业多年后,我发现复合翼有两大问题,成本较高,速度不够快,取代不了直升机。

倾转旋翼,或许能解决这些问题。

看准这个方向,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时机。2021年5月,时的科技成立。

时的(TCab Tech)意为“时间的士”,聚焦30至150公里的旅游或短途出行市场。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值钱的。

时的科技走的是纯电动、倾转旋翼的技术路线。

在起飞阶段,旋翼像直升机螺旋桨一样提供升力;到了平飞阶段,旋翼会向前倾转,提供向前的推力。垂直升力和水平推力使用同一套动力系统,动力单元可以复用,因此更加经济,综合成本是直升机的1/4。

只有倾转旋翼,能真正把速度拉上去。

E20 eVTOL的巡航速度可达26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20公里/小时。可搭乘1位驾驶员、4位乘客,巡航高度约为300米至600米,最高飞行高度达到3000米。

倾转旋翼结合了多旋翼和复合翼的优势。

旋翼既提供升力也提供巡航推力,飞行速度快、载重比高、整机性价比高,且适航条款比较清晰,有较好的运营经济性,在商业场景中落地更有优势。

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认为攻克倾转旋翼技术比较难。到今天,它的商业价值已得到行业认可。

除了时的科技,可以看到国内一些新创科技企业都选择倾转旋翼构型进行研发,全球有6家eVTOL上市公司,如Joby、Archer、Vertical等,大多都使用倾转构型。

海外技术趋同性已经显现,我们选对了方向。

商业落地

低空产业仍处在早期阶段。

创业初期在找投资人的时候,我们直面的是很多不信任和不理解,国内的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几乎都没有听过eVTOL这个词,觉得我们是骗子。

克服诸多工程难题,稳步推进缩比机、框架机、原型机等验证工作后,E20 eVTOL在去年10月完成首轮飞行测试,型号合格证申请获得华东民航局的受理。

今年,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不少地方政府前来考察。当接受度和确定性都到达一定阶段时,商业化不再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规划是,今年5座原型机实现倾转过渡转换飞行,完成原型机所有测试项目。

到2026年,实现适航取证,目标是成为亚太地区首个TC(型号合格证)取证的倾转构型eVTOL。同年取得PC(生产许可证),进入规模量产交付。

E20 eVTOL的主要落地场景,包括景区空中游览、城际和城市空中出行。首先会在景区和城际开始推行。

当前,中国4A和5A级景区超过5000个,有直升机或通航飞机在运营的,不足100个。

为什么低空旅游场景比较少?主要是直升机载人成本高。算上各种补贴,坐直升机飞10分钟,票价也要几千块。而坐一趟eVTOL,只要200-300元。

城际出游上,比如上海去南通需要跨桥,开车要2.5-3个小时,还有堵车的风险,飞过去只要20多分钟。上海虹桥到苏州东方之门,18分钟就能飞到。

点对点的飞行,特别是人口聚集的地方,能够避免转乘及交通堵塞,节约时间,尤其适合跨江、跨海、跨河等特殊地形的商务出行需求。

我们的客户主要是通航运营公司,比如深圳东部通航、安徽省通航集团等,考虑到降本需求,客户计划采购E20 eVTOL替代部分直升机。

E20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采用800伏高压构架的eVTOL,从20%到85% SOC(电池荷电状态),快充只需要20分钟,一次充电航程可达200公里。

这样,一天可以运行12班,而其他构型的eVTOL只有3-4班,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决胜低空

时的已拿到4轮融资,意向订单超过200架。

按照现在的财务模型,2026年飞行器开始销售,次年就可以看到更多应用,预计2028年可以盈利。

2026年底,行业大规模商业化取证之后,上海及其他珠三角长三角城市,会有一些尝鲜的航线推出。“空中出租车”的规模化运营,时间节点可能是2035年。

我相信,市场会最终检验,哪个产品的构型、售价、商业化的竞争价值最高。

时的科技是中国第一家把倾转旋翼eVTOL做出来的科技公司。我们的团队规模不大, 85%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而友商基本是上百人、几百人的大团队,这点令我感到非常骄傲。

短期内,我们只聚焦E20 eVTOL这一款产品。

作为初创公司,资源是有限的,犯错后一般都没有机会重来,我们宁愿放慢速度,走得稳一些。时的原型机不是最快下线的,但产品成熟度相对更高。

我们计划把E20 eVTOL,发展成一个产品体系。也就是说,还有6座的、8座的、10座的、20座的,适用于低空游览、交通枢纽接驳、商务出行等不同的运营场景。

时的继续聚焦飞行器的设计和研发,暂时不会选择全生态圈的发展。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顶级“空中出租车”的提供商,而不是运营商。

估值方面,时的创立时间不长,过去3年里,已实现超10倍的增长。

未来5年,低空产业的前景相当可观。不同于新能源车,高峰时可能有100家车企在竞争,我们的行业,最终可能有3家到4家打擂台,我们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

除了立足中国市场,我们还想把中国造的飞机,卖到一带一路国家,卖到全世界,这是我的愿景。

去年11月,马来西亚副总理带队到访公司,E20 eVTOL在马来西亚的商业化提上日程。

3月,公司获得海外知名投资机构2000万美金融资,E20 eVTOL计划在中东地区开展业务。

我相信,时的科技有机会代表中国,参与全球航空技术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