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雪球滚不大》,企业增长停滞的根源(二)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书接《为什么雪球滚不大》(一)$#读书笔记# 

在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企业增长停滞的普遍性、无法预测性以及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在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出现增长停滞的原因。研究团队从过去50年里《财富》100强中,挑选了覆盖不同行业的、都曾经遭遇增长停滞重大转折的50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增长停滞的原因

虽然每家公司的情况错综复杂,但经过分析发现,停滞出现的根源并非千变万化,其中还是有模式可循。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停滞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可知的,也是可以加以预防的。

研究团队查找到了42个相互独立的根本性原因,并且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其中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只占了13%。

绝大多数导致增长停滞的因素(87%)是可控因素,大部分都与公司的战略选择有关(70%),还有一些涉及组织设计决策(17%)。其中,以下4个战略因素导致了过半的增长停滞:

高估优势地位:当市场上出现低成本的竞争对手,或者顾客的喜好发生变化时,没能及时的调整战略并做出反应(23%);

创新管理失效:在对新产品和服务的投资上,未能实现所预期的或所要求的的回报(13%);

过早放弃核心业务:未能充分挖掘核心业务上的增长机会,或者未能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要求(10%);

人才储备匮乏:缺少拥有所需技术和能力的领导人和员工,不能成功地实施战略(9%)。

这些战略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源于高管层的指挥失误,或者是高管层未采取行动。事实上,在遇到增长停滞的年份里,相关企业都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过公司的探讨,似乎也在管理团队的掌控之中,然而企业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效果却普遍不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心智模式”的惯性。

上图中这些共同的心智模式在成功的企业中尤为普遍,人们早已认同这些共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而在心智模式的效用遭到破坏后,高管们会脱离外部市场和新的现实情况,并对其产生抗拒心理。越是强有力的心智模式,越会让他们怠于思考,懒于吸收新的思想,所谓的“自我革命、与时俱进”并非易事。

另一个原因,是一种“群体思维”陷阱。倘若企业一直保持成功,而且高管层的判断力和自觉也备受赞誉,群体成员会努力达成统一意见,群体思维问题更为严重。

三、不可控因素

在谈到企业增长问题时,我们凭直觉会认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是导致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从研究结果看,这只占到了13%,包括了政府监管行为、经济不景气、地理政治环境等

其中,政府监管行为占到了7%,最主要的是反托拉斯诉讼(反垄断)。这在美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如20世纪50年代杜邦陶氏化学因为战争被迫放弃了垄断地位,之后对美国无线电公司、IBM施乐、ITT等公司的垄断调查,都导致了较长时间的增长停滞。

这里推荐个纪录片《美国的缔造者》(也翻译为《美国商业大亨传奇》),洛克菲勒、摩根、卡耐基等富可敌国的商业巨头,在经过工业革命的野蛮生长后,被罗斯福上台开始的反托拉斯行动所阻击,再伟大的企业也是时代的企业。

老宋:随着互联网效应的出现,反垄断一直在继续,比如一年前美国对FAAMG的反垄断调查。至于我们,这两年的互联网反垄断也够猛,这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如果对这么大规模和市值、反垄断箭在弦上、国际关系影响大的互联网公司,投资者在很高估值买入的话,就可能有麻烦了。

四、高估优势地位

这是最重要的章节,因为有近1/4的停滞因素都归于此类问题。

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公司,在面对低端或颠覆性竞争对手时,会认为他们就是一文不值的市场暴发户,完全不可能撼动自己的市场统治地位,这种麻痹的心理相当普遍

比如,柯达在照相机和胶卷市场的统治地位被富士取代,但这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14年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柯达的管理层不屑于去承认富士的存在,一位高管曾说过:

柯达是摄影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份额?柯达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语,也没有竞争对手这个词,只有柯达和其他制造商。”

20世纪80年代的卡特彼勒,也认为日本小松是靠低价的暴发户:“小松的产品定价比卡特彼勒低至少10%~15%,这也正好体现了两家公司产品价值的差异。”

在竞争对手逐渐壮大的过程中,这些傲慢的领先者都充满了轻视、拒绝承认与阿Q精神。背后的原因,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关于顾客、竞争对手和市场趋势的战略假设。

关于顾客的错误假设:

核心顾客不会愿意为了更低的价格而放弃产品的部分性能。

面对“性能较低”产品的低价挑战,不断的产品改良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顾客会乐于支付产品溢价。

关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假设:

低端竞争对手永远无法满足核心顾客在性能上的需求,也无法与公司在产品特性改进上媲美。

品牌、销售渠道的规模和经验,会阻挡低端竞争对手的前进道路。

关于市场趋势的错误假设:

低端市场是可以主动放弃的,因为竞争对手对低端市场的蚕食而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是有限的,不会影响主流的细分市场;

他们之所以会错,离不开时代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新的零售模式,70-80年代新的低成本生产,90年代出现依靠技术推动的行业颠覆者,这一轮又一轮的商业模式创新,都会让高估优势地位的公司被时代所抛弃

(1)竞争对手破坏性定价/顾客价值转变

当坚持低价格和低质量产品进入市场时,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无动于衷。

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奔驰,认为低价竞争对手所建立的品牌形象永远无法与自己匹敌,因此继续坚持成本加成定价法,结果雷克萨斯等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奔驰。

(2)高估品牌的保护作用

在面临竞争对手冲击时,他们认为自身花费数十年培育起来的品牌资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对产品溢价起到保护作用,美国运通、亨氏等都曾寄希望这种保护伞。

一个反转的例子是宝洁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多个产品线下滑,当时的CEO认识到这个错误并果断采取行动,通过降本增效降低市场价格,从而迅速度过了增长停滞期。

我们的系统中有太多并未能创造价值的成本,并且将它们转嫁给了消费者。这是顺境所带来的的通病,而这也影响到了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因为在消费者看来,我们品牌的质量和功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价格差异。”

显然,对消费者来说,价值=产品价值+价格+品牌,宝洁的品牌即使受信任也无法支撑过高的价格,特别是因为宝洁自身效率变低而转嫁给消费者的价格。

(3)毛利率的束缚

多年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会将较高的毛利率作为绩效评估指标,但很多企业未能在利润率与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的也错误估计了市场对质量和更新速度的要求。

比如,当年的康柏公司,要求40%的毛利率,而兼容机个人电脑的价格仅有1000美元;当年的菲利普莫里斯,也要求很高的毛利率,但没想到其他折扣香烟的价格优势,推动烟民放弃对万宝路品牌的忠诚。

再比如,卡特彼勒当年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是10年,而在反应灵敏、成本低廉的小松公司竞争下,才逐渐缩短到6年甚至3年。

老宋:虽然说烟酒不分家,但高端白酒在品牌、定价方面与香烟还是有些区别的,比如在礼品、社交、精神诉求、金融和收藏属性等。

(4)创新束缚

很多占优势地位的企业,靠的是长期渐进式的创新,而在受到低价竞争对手进攻时,这类企业创新的优势可能成为劣势,因为他们受到创新的束缚,不会去重新思考市场需求变化、成本和价格调整,而是惯性的希望通过创新来打败对手。

然而,大的创新需要时间,而市场并一定会等你。这也是长期的路径依赖,企业基因里的东西。

杜邦为例,在1970年其60年代推出的新产品几乎亏掉了公司所有可用的资本,“在一个快速成熟的行业里,杜邦传统的创新战略不再可行。”

(5)对需求的转变失察

一些公司未能充分重视新出现的市场行为或客户偏好,特别是这些发生之时,公司的发展仍然顺畅无阻的时候。

以李维斯为例,其在90年代的前5年获得了显著增长,即使这时与GAP等经销商的关系已经岌岌可危,而且设计师和零售商也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牛仔裤,看起来健康的营收增速让李维斯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等到危机来临时就是断崖式的下滑。

老宋:渠道自有品牌对于差异较小商品市场的侵蚀,现在更是在加剧,比如沃尔玛好市多或者亚马逊京东网易等自有品牌。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自己所谓的品牌其实就是个品名,投资者也要注意这种变化。

(未完待续)

风险提示:此文只是本人的投资笔记,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老宋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