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主动权益基金的牌坊倒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15

前几天,陈光明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投资年会上就“价值投资”发表了一篇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说:

过去10年,也就是2014年A股市场相对低点至今,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产品,在633只具备完整业绩区间的基金中仅有37只;而过去15年,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基金数量为零;过去20年,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基金同样为零。

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希望大家能认识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事实:长期获取超额收益是极其困难的事情,绝大多数人的投资生涯都存在黄金期。

这些履历光鲜,高谈阔论,薪资优厚的基金经理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业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如果说炒股是考验对股票的认知,那么选择基金经理就是考验对人的认知,哪个更难?你和基金经理是亲戚,同学,同事,朋友吗?

从2019年年底到2023年,我们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赛道股的崛起和破灭,这个过程中直接暴露了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集体的疯狂、失智,甚至罪恶。

一、利欲熏心的产业链

钛媒体在2024年1月15日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果公司再不能完成IPO上市,我们可能就要完蛋了”》

“当前公司正在科创板IPO进程的关键时刻。经历三年的等待,如果(此时)公司再不完成科创板IPO上市,我们真的可能就要完蛋(倒闭)了。”一家国内硬科技公司员工吴江峰(化名)近日对钛媒体App表示。

而过去三年,由于迟迟未上市,吴江峰的公司经历了推迟发放年终奖、多轮裁员、业务缩减等,而且公司估值过高导致其无法再融资,投资人急切“退出”。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家冲击IPO的公司经营业务已经没有了正常盈利能力,公司的财务非常紧张,当前估值极高失去了融资能力,那么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呢?

显然就是寻找接盘侠,让急切的投资人“退出”。

这家公司并不是个例,2024年3月29日深圳柔宇科技公司申请破产,该公司现存23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超30亿元。

2020年底,柔宇科技欲冲刺科创板上市却最终失利。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1—6月,柔宇科技实现营收0.65亿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31.95亿元。

同时,在产能方面,招股书显示柔宇的产能利用率也并不高。全柔性显示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设计产能分别是11.67千张、46.67千张、23.33千张,但实际产能分别为1.76千张、14.56千张、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可见公司产能远未饱和,生产线可能存在大量闲置情况。

产能限制说明市场需求不足,或者说企业的产品还不足以实现充分商业化,公司连年亏损,说明公司尚未实现盈利能力,假如这样的公司上市,拿到一大笔钱,公司打算做什么?公司拿到钱之后能不能生存下去?如何回报投资者?

而柔宇科技是中信证券保荐的,估值500亿起步,最高估值2000亿,IPO计划融资144亿,中信资本(深圳)持股6.04%。

现在我们假定这家公司成功IPO,如此高的估值,不清晰的盈利能力,你觉得公募基金会不会买?为什么买?

二、被动基金成为市场共识

截至2024年3月30日,公募基金2023年年报披露完毕。数据显示,2023年公募基金整体亏损4347.74亿元。如果加上2022年整年亏损的1.45万亿元,两年的合计亏损近1.9万亿元。

截至2023年底,境内ETF共有897只,总规模达到2.05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产品数量为870只,合计资产规模为1.84万亿元,较2022年末产品数量增加134只,同比增长18.20%;资产规模增加4971亿元,同比增长36.89%。在2023年全年市场动荡下,ETF规模的涨幅让人非常震惊的。

2023年四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较上季度下降7.6%至3.93万亿元,为市场下跌带来净值下跌和份额减少共同导致;

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23年底,全球ETF产品数量已达到12543只,总规模11.45万亿美元,相较2022年末规模增长了2.32万亿美元,增幅25.41%,在2022年的基础上止跌回升,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创新高。

我们看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截至2023年底,美国被动基金资产总规模为13.293万亿美元,折合94.61万亿元人民币;同期,美国主动基金资产总规模为13.234万亿美元,折合94.1877万亿元人民币。被动基金内部, ETF势不可挡。例如,截至2023年底,被动ETF过去5年吸引资金净流入达2.5万亿美元,同期,ETF之外的被动开放式基金吸引资金净流入为3860亿美元。

美国被动化浪潮取得里程碑的背后是美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主动型基金经理很难超越业绩比较基准,截至2023年6月底,过去15年时间里,大约92%的美国大型股票主动型基金经理表现逊于标普500指数即便依照风险调整后收益,类似的趋势依然成立。不仅如此,统计的时间越长,主动基金跑输指数的比例越高。

如果把比较基准改为纳指100%,统计过去25年投资业绩,预计美国99%的主动基金经理都无法跑赢,包括巴菲特。

第三、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美国股票市场还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股票市场,个股回报都呈现正态分布,表现优异的股票永远是少数。这同样意味着,投资业绩优秀的人永远是少数。

在每年表现优秀的人数里面,扣除靠运气的幸运儿,剩下的更少,把剩下的投资能力优秀的投资者留下,连续记录其业绩,能长期大幅度跑赢市场的恐怕是极少数了。

每一个投资者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点:投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连续战胜市场。

在我长期销售保险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都是股票或者基金投资者,他们最喜欢说的是这样:

1、保险的收益率太低了,还不如买股票,早点实现财务自由

2、保险的收益率太低了,根本不能对抗通胀

3、随便买几个银行股或者基金就可以了,轻轻松松赚钱

4、做投资一辈子

5、用股息养老

这里隐藏的潜台词是:买股票或者基金赚钱很容易,自己可以做投资一辈子,哪怕七十、八十、九十也可以股海纵横。

还是回到陈光明的演讲中,里面有一些数据非常有价值,可以佐证我在《理性的投资者》一书中提高的观点,比如:

以日本为例,从股票市场来看,1990年到2008年,日本股市从38000点跌到7000点,主要是估值从50倍跌到10倍。2008到2024年的上涨,主要是估值提升1倍,加上“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上市公司利润增长超过1倍、股息率达到1.8%等多因素导致。

这说明买高估值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高估值本身就是风险。

经济增长和股市表现并不是同频的,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从2009年到现在GDP实际年增长1.5%,标普500指数年涨幅12.2%,还有接近2%的股息率,股市的表现好于经济表现。当然美国也有类似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初的情景,那个时候的GDP增长明显高于现在,但1966年股市开始下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创出新高,中间14年时间没有上涨。

当你的投资理论和现实出现巨大的反差,尤其是时间持续十几年,或者绝大多数人都和你的观点相反,是坚持自己还是随波逐流?能坚持自己的人可能一万个人里面也就一两个。

或者你能坚持自己,但是当你过于自信的时候可能就陷入另一个陷阱,你可能错了而把这种错误坚持到底,这个世界充满无数未知的未知,你怎么就敢说自己是对的?你怎么就敢说自己能连续正确?

如果不能,那么基金经理能吗?为什么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策略比人靠谱,指数基金规模打败主动基金是一件注定会发生的事情。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ETF星推官 $中国神华(SH601088)$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万科A(SZ000002)$ #Q1投资收官,你赚钱了吗?#

全部讨论

基金经理如果不算打广告 打招牌的门面产品,好点的基金经理更少了

04-01 17:22

陈光明自己就是追涨杀跌的主,之前他买了我持续的济川药业,割肉走人了,毫无投资能力!

04-01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