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十八载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6喜欢:10
出口这个价格还算不上真正的高端,海关2023年的进口数据:进口0.35万吨,总值4.24亿元,折合单价12万元/吨,这才是真正的高端货。

热门回复

鲁阳参与国外市场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东南亚和中东这种相对低端市场鲁阳自主开拓,这个开拓很难体量不清晰,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奇耐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改造,部分海外其他工厂生产的产能转给鲁阳,这块体量是鲁阳现在体量得四倍,如果推进顺利的话对鲁阳体量是个巨大的提升。当然这块改革依赖奇耐,估计目前还在谈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每年公司的风险分析第一条都是技术保密与维权压力仍然较大,所以这一直是阻止老外全面将供应链转到国内的原因之一,但第二根据上海奇耐的实际情况,当前汽车衬垫因为国内其他企业已经突破低端技术,已经有很大量的低端产品订单被抢。第一条的顾虑因为第二条的现实处境会逼着奇耐加速国产化的选择。另外,因为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领先全球,而奇耐的其他高端产品大量运用在新能源汽车,因为研发和试验都在海外导致没法跟得上国内的研发进度,所以这也会逼着奇耐做出选择,也就是将这部分业务向国内倾斜,否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他们有技术但是无法深度参与到项目开发中,也将面临掉队风险。转移产业链肯定会有海外方受损,但是转移国内可以将蛋糕做大,他们会权衡利弊的

鲁阳出口额3亿元,但整个国内出口总额有10亿元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具体出口都是哪些企业有待研究,很可能是摩根、3M和三菱几家外资企业国内生产后转出口。另外,根据鲁阳的一些公开信息,公司一直在努力拓展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业务,加上奇耐也放开了公司这些市场的限制,未来这块业务也是一个看点。

这样做,对奇耐有什么好处?清湖投资的是奇耐,把鲁阳注入奇耐,而不是奇耐注入鲁阳,大股东提升的是奇耐,我的一个感觉,大股东会逐渐把奇耐的低效资产卖给鲁阳,完成剥离

此前鲁阳管理层出于技术保密考虑,一直阻止奇耐转移供应链到国内。这个是确凿的消息吗?

奇耐海外其他工厂生产的产能转给鲁阳,对奇耐和鲁阳都有利,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但从实际操作看,奇耐海外工厂的工人是受损方,他们如果阻挠,事情可能就没那么好办,进展可能也缓慢。就像我在第二篇文章里说的,奇耐上海也仅仅把一小部分业务(即 Line 9)进行本土化生产。

国外市场目前确实小,大毛跟波斯是传统炼化大户,这两块目前阶段好像很难拓展业务了,但是对目前的业务影响不大,比较出口这块业务量还比较小

大毛跟波斯现在出口不了,大股东是美资

很多出口产品的常态:出口单价远低于进口单价,但出口量更远远高于进口量。

奇耐不借助鲁阳这个平台,无法降低成本、无法提高国内产品的交付能力,存量客户会被抢,增量市场又打不进。用好了鲁阳这个平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