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转李笑来:
…….复合年化回报率(或“收益率”)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一旦我们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所以,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 ——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诱惑”?诱惑可以如此定义: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换言之,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 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请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 15 % 的目标”。
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很多在此之前你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的东西,就好像“突然间彻底消失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好像“突然冒出来一样”,那感觉很神奇的。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很难想象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们不关注 K 线图 —— 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也很难想象他们不去四处打探消息 —— 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更难想象他们穿过火药厂(他们其实并不只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火把),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后他们竟然不会沾沾自喜,竟然会“自然而然”地终生不再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之后,都会看一段时间 K 线图 ,因为:
刚开始啥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那 K 线图很刺激人性,总是可以让你感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那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没有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一定多赚很多!”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 K 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 —— 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实际上在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请重读上一周的内容),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好不自知 —— 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变身所迷惑。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 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紫金矿业(SH601899)$ $中国有色矿业(01258)$ $五矿资源(01208)$
引用:
2024-05-15 16:35
转万维钢:
《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是知识,增长是学习!
财富必定是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但如何评估价值?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1]。马克思为了推导剩余价值理论,必须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给分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承认市场价格可以变动的情况下论证工人的劳动必须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