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4喜欢:1
转万维钢:
《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是知识,增长是学习!
财富必定是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但如何评估价值?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1]。马克思为了推导剩余价值理论,必须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给分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承认市场价格可以变动的情况下论证工人的劳动必须有价值。但这两个价值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现实是梵高一幅画值上亿美元,而你找五百个工人再怎么辛苦劳动也做不出一幅能卖一百万美元的画。
如果你坚持用“生产这个东西需要花费多少劳动时间”来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 [2],你就只能悲愤地感叹市场经济太不平等了,为什么明星唱两首歌就能赚到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
要想解开这个心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价值」,是个主观的判断。
2005年,有人花一万美元买下了一幅叫做《救世主》的画。2017年,这幅画的拍卖成交价是4亿5千万美元。因为它被证明是达·芬奇的真迹。画还是这幅画,画家在它上面花费的时间一点都没变,那怎么价值一下子就扩大了四万五千倍呢?因为人们对它的观念变了。
这是一个一般原理。财富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这个东西的观念。一片荒地本来不值钱,城市规划方案一出来马上就值钱了。这块地的价值并不是土地本身这个物质,而是人们在土地上看到的愿景。
如果非得认为实实在在的一堆原子组成的物质才是真的财富,你就看不懂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张明星演唱会的门票有时候超过一万元,一斤土豆才一块多钱,但是在参加演唱会的观众心目中,这张票的价值就是抵得上一万斤土豆。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东西是财富,那是因为它身上有人的喜好。人不感兴趣的东西,量再大、原子数再多也不是财富。财富,必须是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的。
有人说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因为大自然里有很多免费的,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 对此吉尔德说不对:一千年以前石油也是免费的!那是因为当时的人没有使用石油的知识。石油真正的价值不是它的稀缺性,而是它身上已经有了人的因素 —— 这个因素就是知识。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有句话说得好:「尼安德特人在他的洞穴里拥有的自然资源与我们今天拥有的一样。」
财富不是体现在资源的多少,而是体现在资源身上人的因素。用人的因素衡量财富,才是以人为本。只看多少不看人的因素,就是唯物主义迷信。
那你说如果财富是知识,难道物质就不重要了吗?物质不还是稀缺的吗?石油不还是会枯竭的吗?吉尔德倒是没说,但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专栏以前就说过:物质其实不是稀缺的。这是因为使用一个东西并不会真正消灭这个东西里的物质。
你买瓶矿泉水,喝了也好撒掉也好,其实连一个原子都不会少。那些原子会回归到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之中,等待下一次被人利用。当然,能不能用,取决于人有没有足够的知识;但是,原子还是那么多原子。
所以物质只不过是信息的载体而已。你身边所有的物质,包括组成你身体的原子,对你来说都只不过是借用。物质是不会少的,人要有知识就不怕石油枯竭,没有知识有再多石油也用不上。
物质本身不是财富。别人把碳和水变成粮食,做出美食摆在你面前,那才是财富。你购买的不是那一堆原子,而是原子的排列方式。

如果财富是知识,那么紧接着就是增长是学习。经济增长是人们学习的结果。

全部讨论

05-15 17:28

换言之,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 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紫金矿业(SH601899)$

05-15 17:28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

05-15 17:27

转李笑来:
…….复合年化回报率(或“收益率”)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一旦我们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所以,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 ——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诱惑”?诱惑可以如此定义: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换言之,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 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请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 15 % 的目标”。
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很多在此之前你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的东西,就好像“突然间彻底消失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好像“突然冒出来一样”,那感觉很神奇的。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很难想象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们不关注 K 线图 —— 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也很难想象他们不去四处打探消息 —— 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更难想象他们穿过火药厂(他们其实并不只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火把),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后他们竟然不会沾沾自喜,竟然会“自然而然”地终生不再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之后,都会看一段时间 K 线图 ,因为:
刚开始啥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那 K 线图很刺激人性,总是可以让你感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那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没有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一定多赚很多!”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 K 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 —— 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实际上在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请重读上一周的内容),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好不自知 —— 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变身所迷惑。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 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紫金矿业(SH601899)$ $中国有色矿业(01258)$ $五矿资源(01208)$

05-15 17:23

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