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11喜欢:31
有点清冷的早春,我送孩子上学回来,看见一个瘦削的白人少女,依旧穿一件长及脚踝的冬袄,足上是一双软塌塌的冬鞋,脸上一股少女的哀愁和空虚,空着双手,不太象是去上学或上班,好象是要逃避一下家庭,去寻找一点什么。
不知怎么的,我就想到,这一代的年轻人,如果永远沉浸于游戏或者短视频,加上一点点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恐怕一辈子都无法逃脱内心的空虚和悲哀,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对更深的东西的好奇和激情。
一个总是处于忙迫,旁鹜,内心太热闹的心灵,不太可能看到他周遭的现象,更不用说那些关于文明关于人性关于信念的抽象话题了。处在乡村的人,总是可以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大的一个环境,你不会漏掉的,但是“月出惊山鸟”“复照青苔上”,那一定是一个水波不兴,平静自在的心灵才可以感受得到的细致入微。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有追求简单的快乐,物质的虚荣,同龄人的打闹嬉乐,陷入人生的惆怅和空虚之中,也似乎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仔细一想,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经历这样过程的人,只能说我们还处于从泥腿子里拔出来的阶段,还缺乏对文明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只能一切从头开始,由经历中的磨练和摔打成长起来。而没有见识的主要缘故,是父母没有见识,他们不能给我们合适的引导,我们只能一切从零开始。
如果父母已经有见识,可以引导孩子走向一个有意义的方向,比如从一开始就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关于世界关于人性的知识,懂得在情感与理性之间保持平衡,在精神与物质的需要之间倾向于精神的价值。一个人一旦有了深刻的思想薰陶,他自然不会被肤浅的娱乐诱惑,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一旦一个人对文明对思想对艺术有激情有好奇,他整个的心思专注其中,心无旁骛,永远有探求的热情,永远有无穷的追索,那种充实满足的精神状态是没有多少机会留给空虚和无聊的。
培养深层次的阅读兴趣,从事一种要付出全身心才可以学会的才艺,这一切才会把这一代青年人从无边的空虚中拯救出来,但首先需要父母具备这些特质才可以引导自己的孩子,竟然变成了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

全部讨论

04-27 04:08

叔夲华人生像钟摆,钟摆的两端一边是富裕后的空虚无聊,一边是贫困时的穷困痛苦。

04-27 07:52

培养劳动习惯很重要。当劳动成为习惯,就会自然地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

人生是四象限,穷困时的生活困苦,穷困时的空虚无聊,富裕后的空虚无聊,富裕后悲天悯人的痛苦

04-27 03:04

空虚和无聊不就是叔本华描述的人生钟摆状态的一边么?另一边就是痛苦

04-27 07:10

阅读也不是万能钥匙啊,阅读也会让人孤独甚至孤僻

04-27 05:07

这篇提出了一个很切实的问题

04-27 06:34

“培养深层次的阅读兴趣,从事一种要付出全身心才可以学会的才艺,这一切才会把这一代青年人从无边的空虚中拯救出来”

04-27 18:34

如果父母已经有见识,可以引导孩子走向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多谢分享

04-27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