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投资决策体系---认识论(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喜欢:1

本文所有问题提出的背景都是针对二级市场投资。

本文要探索的问题是:A. 我们是如何认识投资环境的,获取知识的?B. 我们能依靠哪些原则,用来在股市中做出预测?

本文分上下两篇,第一部分是探讨我们的认识原则。然后会用这些认知来重新理解较为突出的投资体系,例如巴菲特,冯柳等。第二部分,会依据这些原则,探讨我们创建决策体系中可能遇到的偏见,包括认知,情绪,信息获取等等方面,并且设想可操作的程序来规避。

本文会在开头给出结论,然后通过直接陈列论点的方式一步一步论证。最后,用得出的结论对巴菲特与冯柳等人提出的投资体系,做出一致性的再理解。

一.结论:

对于问题A:我们是如何认识投资环境的,获取知识的?

1. 人认识股市的方法很有限,有且只有一个:归纳

2. 我们无法真正获取任何客观正确的知识与理论,包括价值投资体系在内,也只是在特定时空下最有效的归纳。

3. 投资情境属于典型的经验世界,对于任何有限经验的事件(有限的数量是指无法构成统计学意义),无法归纳形成有助于预测的知识,因此,人是无法依靠理性提高预测的长期正确率(比如说锂矿是否能从周期股转向成长股,如果没有类似的足够经验做支撑,这种转变本身是无法预测的,即便能有人正确的下注赚钱,也不属于投资系统的胜利,仅仅是个人一次性的洞察,伴随着运气)。

对于问题B:我们能依靠哪些原则,用来在股市中做出预测?

1. 当做预测时,我们能依靠的知识:线性外推与均值回归

2. 任何获取的知识,都存在有效的边界,认识边界的原则只有一个:证伪原则

3. 知识的有效边界不是静态的,是动态变化的:反身性

二.论述:

对于问题A:

1. 股市投资中不存在因果关系,仅仅存在基于归纳的相关性(这里是可以跳过的哲学解释:因果律是康德提出的先验原则之一,一直被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原则之一。但因果关系本身,个人相信的派别是经验哲学,除开数学这样的自建逻辑世界,因果律不存在于现实经验世界。最典型的例子是休谟说的“一个球撞上另一个球,然后第二个球便动了起来,我看不到任何因果关系,所存在的只不过是恒常的连接”。我们能够知道水淹死人,火能烫死人,都是因为我们存在这样的经验,记录于我们的基因中,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推理出水能淹死人的因果关系)。

2. 因为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对于有限经验,比如第一次出现的现象,我们不存在任何可以依靠的理性来预测(这里,类比推理作为神奇般有效但没有逻辑的论证方式除外)。

3. 没有客观正确的知识(我们无法认识事物本身,我们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个投射,仅仅是我们脑海中存在的世界,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4. 只存在最符合事实的知识(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都是人为想象出来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代表力就客观存在,但是这些概念却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世界,这是最符合事实的知识体系,但不能说他是客观正确的知识)。

5. 因为知识获取是归纳的方法,而用来归纳的样本数量与知识存在如下关系:用来归纳的样本数量越多,所能归纳的共同准则越少,但是适用范围越广。样本数量越少,所能归纳的共同准则越多,但是适用性越窄(事件1的发生具有A,B,C特征, 事件2的发生具有B,C特征,那么我们归纳出来的特征是B,C。如果加入事件3具有C特征,我们归纳出来的特征是C。事件越多,共同特征越少,普适性更强。)。

6. 由上一点知道,因为归纳,所以知识存在适用的边界,知识仅仅在边界内有效(牛顿力学在微观世界不适用便是知识边界的举例,因为牛顿力学本身不是客观真理,仅仅是一个最符合世界的想象,所以知识仅仅在边界内有效)。

对于问题B:

1. 市场很复杂,人很局限,不论是外在信息与资源的局限,还是内在的认知,心智,情绪上的局限。虽然这句话说着很容易理解,但是没有具体实验与体会支撑的理解,只会是过眼云烟,下篇会具体谈谈我们遇到的局限以及科研方面的实验支撑。

2. 个人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会因为个体经验的狭隘性(阅读的本质是扩展个体经验),产生的无数观念和认知都需要审视,是否属于偏见待以纠正。

3. 面对这样的环境局限与心理局限,我们做预测所依赖的出发点,只能是一类知识,这种知识被广泛的事实反复证实过,小概率被推翻。

4. 这类知识在经验生活领域叫“常识”。

5. 这类知识在统计学领域叫均值回归与线性外推

6. 理论本身没有作用,我们要寻找的是理论的边界,理论仅仅在边界内有效。当一个人把价值投资不加区别的使用,也只是在教条主义的庇佑下,犯懒或畏缩。

7. 找边界,就是找到理论无效的地方

8. 成功的使用策略,不会增加有助于我们用来做预测的知识,只有错误的使用策略才能增加我们有助于预测的知识。简单举例,比如投资中小市值因子与价值因子,曾经一段时间一直统计学上有着不错的收益,但你所有用来预测的知识仅仅也就止步于此统计学现象了,这些成功的投资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知识上的收获。你永远无法得知的是,中小市值因子与价值因子是否与超额收益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你发现多年的工作经验与高薪水的相关性很高。但你没有发现你研究的所有样本都有另一个特征,男性。此时出现一个女性在你面前,你没有把性别作为变量考虑进去,于是你还是做出基于男性样本得出的结论,犯错了,因为女性多年的工作经验与高薪水没有相关性。类比到市场上,中小市值和价值因子可能在市场是“男性”的时候市场有效,但是有一天市场变成“女性”的时候开始失效。通过这种错误的使用策略,我们认识到性别可能是我们需要加进预测体系的因子。

9. 认清知识边界的手段只有一个:证伪原则。

10. 股市里证伪最高昂的是时间成本。A投资策略一两年收益不好,无法被证伪。同样,B投资策略即便在三年内都被证实,也有可能在某一天被彻底证伪

11. 股市投资高效证伪的手段只有一个:从他人的错误身上证伪是最高效的(阅读,是唯一能在一天学习完到他人用一生来证伪的教训)。

12. 股市中知识的边界是动态的,因为存在反身性。例如,美国市场投资的主流策略最早从格雷厄姆的寻找低估值,到费雪的成长股投资,最后到被动式ETF投资。这其中的演化透露着明显的反身性---当一个策略被大部分其他策略人采用,认识,那么这个策略在市场里便逐渐失效。

典型投资思想再理解:

巴菲特

1. 面对知识的边界有两种方法:第一,通过深度的研究将边界摸得更清楚,这就是巴菲特说的能力圈概念。学习理论与知识本身不是建立能力圈的行为,是一把刀,是武器本身。能力圈是寻找知识的有效边界,是学会何种情境下用刀,是使用武器的原则。没有边界的知识,如同一把作为装饰品的刀。

2. 第二,承认这个知识的边界我无法依靠深度研究摸清,在价格上给出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是面对不可知时候的妥协与敬畏心(巴菲特在后期常常将安全边际给的很低,一方面可以说是因为能力圈的边界他越来越清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他的思想固化)。

3. 认识知识的边界(能力圈)是为了提高胜率,安全边际是妥协之后的提高赔率

4. 护城河不是让企业长期伟大的原因,他们仅仅是伟大企业通常具有的相关特征。

5. 巴菲特在寻找优秀企业时不是先找护城河,而是先找具备长期优秀业绩的公司,本质依赖的是线性外推。然后再找护城河,护城河提供的不是买入理由,线性外推才是买入的理由。认识到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为了认识一家公司的边界,认识到卖出的理由。下图为原文:


图片上传中......

6. 巴菲特忍受稍高的估值,选择长期持有一方面原因是美国在卖出时交25%的资本利得税,另一方面我的假说是因为低估值与优秀的标的不再好找,策略的反身性逐渐显现。在中国A股投资,收取固定的佣金与印花税,同时整体估值水平并不是长期高位,所以不存在长期持有的理由。在中国投资,持有等于每分每秒的买入,而所谓的成本更低所以更能容忍一个高价的股票,或者说如果没有更低成本不会买入的股票,这种说法大概率是基于心理偏见的误判。

7. 理论与知识很难免于教条主义,直到认清它的边界之前。

冯柳

1. 粗概来说,冯柳依靠的是逆向投资。所依据的知识就是均值回归。但独特的是,冯柳认清了均值回归具体应用的边界,知道何时回不归,何时易回归。

2. 冯柳将下跌分为三种:杀估值,杀业绩,杀逻辑。最好的情况是杀估值,一套估值体系代表市场的一方立场,估值体系之间的切换变动仅仅是市场不同立场和解释的切换,对于不具备反身性的股票,这种切换不会影响公司本身,也就是说业绩和逻辑都在。

3. 冯柳说,他自己不做研究,只研究他人的成果。这句话其实就是在研究市场的不同立场。

4. “我不要求自己很高明,因为要做高明的判断太难了,我只是尽量让自己不被得失牵引,做个局外的旁观者。一个公司再好,如果没有风险点、担忧点,我都很少去介入。我希望去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我没有能力挣智力跟水平的钱,但我愿意承担风险,聪明人太多,愿意承担风险的人不多。”这愿意承担四个字背后的底气就是均值回归,面对市场不同共识和角度的切换所引起的估值体系变动,冯柳相信的是人的无法预测,局限,立场本身切换的随机性,均值回归的统计学特征。同时,冯柳排除了一部分真正会下跌并且再也起不来的股票,并且结合了技术面因子,分散配置等操作降低了时间成本与个股风险。


#冯柳#    #巴菲特#    #投资体系#   

全部讨论

2022-05-12 10:04

很棒的思考另外巴菲特和冯柳模式的区别还在于自身条件的不同,巴菲特拥有的信息量不是一般的散户模式所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