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争端的一些感想……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原创 70后笔记 70后笔记 2024-04-20 13:48 上海

某企业A是世界最大的公司,企业B是A的长期供应商。初始,因为B公司勤勤恳恳,价廉物美,而得到了A公司很多订单。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B公司也逐渐扩大了生产线,生产的商品也更具竞争力,导致之后的订单已经多大占据了A公司的绝大部分份额。

虽然AB仍是甲乙方关系,但是B公司因为也已经成长为了一家大型企业,而且客户已经远不止A一家,所以有时的谈吐已不像以前那么卑微,但A因为做惯了甲方,仍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势,所以矛盾和嫌隙就此产生。

这时的A不仅担心B的不可控,更不想供货渠道长期被一家公司垄断,因此就希望能多引进几家供应商来分散风险。所以在随后的时间里,A就通过各种订单,重点扶持了其他公司,但新公司由于经验水平有限,无论是性价比还是质量,始终无法与B公司抗衡。为此,A公司也在招标环节又设置了些限制B的条款。

久而久之,不仅隔阂被扩大,B公司也担心如果只靠简单商品的代工迟早会被取代,而且利润低还影响环境,如果自己也能生产更有价值的商品,占领市场的顶端,就能获取超额利润,而且不容易被新人取代。就像A公司一样,甚至隐约露出了雄心壮志。

B公司的想法很快被A公司获悉,A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因为B公司的发展太过迅速,而且B会为了研发某种技术而动员所有员工,所以A判断B未来有很大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就此,甲乙关系变成了竞争和节制的关系。A不仅在公司内做了动员,还设置了更多的苛刻条款来限制B的发展,甚至又要求其他伙伴公司也不能把技术给到B。B感觉很无奈,感觉被逼到了悬崖边,对A的怨恨也越来越大,因此只能更加刻苦的自研与升级技术。

不仅如此,A长久以来,做惯了甲方,趾高气昂的态势不仅没有改变,因为角色的转换而变得更加变本加厉。B有一种被欺负被压迫的感觉,员工有气氛的也有懊恼想妥协的,为了凝聚所有人力量,B也做了动员和舆论引导。并且还索性拉起了自己的小圈子,做一方老大,从供应商变成了对手,B开始考虑如何破局。

B公司想到的办法有6种:

第一,参股其他小公司,让他们做A公司的供应商,虽然放弃了点利润,但还是有利可图。

第二,外出寻找新的需求合作方,填补A市场的空缺。

第三,把多余的资源和生产力低价卖给一些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如果没钱,可以用他们的原材料做抵押。所以B在外界看来更亲和更平易近人。

第四,把赚取的利润全部投入到新技术的升级,并且动员公司所有人募捐和研发新技术,一些无用的板块也被迫裁撤,导致了很多人下岗。

第五,尽可能的瓦解A公司和他的一些朋友企业,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第六,如果能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把内卷市场变成增量市场,大家搁置争议一起吃肉,也能平稳化解这个局面。

两家公司从合作变成对手,一路走来,好像都是注定的结果。没有谁对谁错,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考量,进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决策。A公司即使没有特朗普的出现,也会有个张郎普,就是时代变化而孕育的结果。B公司如果不是大张旗鼓的显示雄心壮志,或许能延后事态的升级,但殊途同归,最后还是扳手腕比胜负。

现在B公司内部也是困难重重,落后产能被淘汰的同时,新升级的产业更像堆砌金字塔的过程,能拾阶而上的员工必然越来越少,上不去就被淘汰。淘汰的人多了,但金字塔还没砌完,怎么办?这可能是当下的困境之一。但这条路也没得选,员工被淘汰也代表着企业可能被淘汰。

中国有句古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就是一个循环,分的时候因为当权者的衰弱,合的时候因为大家的衰弱。新势力的崛起,就是加快分与合的外在变数。

美国有个人叫霍华德·马克斯,周期的作者。虽然这本书写的是投资,但貌似道理一样,周期就像钟摆,从一个极端摆至另一个极端,不停重复,然而停留在中心位置的时间却极为短暂,甚至是一晃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