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方生物投资逻辑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35

$康方生物(09926)$ 康方投资逻辑

世界药王---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PD1的替代品或升级品。

康方目前两款全球领先的基于PD1的双抗104、112。共同的特点就是低毒性,且弥补了PD1单抗占总人群数70%的低表达和阴性人群疗效不足的局面。

核心资产是PD1双抗,自然就引出两个行业层面的问题:

a、从行业方向的角度,PD1双抗的产业前景算不算开阔,临床价值够不够突出?

b、从产品性能的角度,核心产品有无性能优势,竞争格局是否良好?

一、免疫疗法

肿瘤治疗三个阶段:

1950年化疗,1998年靶向,2014年IO免疫治疗PD1

前两种疗法的缺陷:化疗毒性大、靶向面临突变耐药

PD1单抗为代表免疫疗法,针对自身免疫系统的思路是“以不变应万变”、核心逻辑是“释放自己”,有效率虽然不高,但不容易耐药,持久性可观,而且广谱性非常突出。相比于精准靶向,免疫疗法对肿瘤治疗实践的变革更为深远——PD1单抗的出现,让大量癌种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部分“超级幸存者”更是实现类治愈的效果,是过去几十年肿瘤领域最为重要的治疗革命。

免疫疗法三个特点:

可及性:能够治疗广泛转移和“无药可治”的晚期

广谱性:帮助自身免疫细胞识别杀死肿瘤细胞,可以治疗各种癌症

持久性:不容易耐药

美国癌症研究所:免疫疗法是这个时代最有前景癌症治疗方法。

很多医生认为,人类如果能找到攻克癌症的方法,那么最有可能出现在免疫治疗领域。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免疫疗法彻底转变了癌症治疗的思路。 ------薄世宁

PD1:超级靶点,很有用,但有效人群少。刚开始16%-20%,现在大致确定总人群30%的高表达有效。

CTLA-4:很有毒,但有用。专业大佬评估:对于PD-L1低表达的近60%-70%的肿瘤,低毒的CTLA-4靶点是最有希望的。

VEGF:阻断血管生成,广谱的抗肿瘤的基础用药

PD1自2014年上市以来,适应症和销售量突飞猛进,已登顶世界药王。

2023年销售量

PD1、PDL1, 类药全球一共销售463亿刀

PD1: 默沙东K药250亿刀,百时美施贵宝O药100亿刀

PDL1: 阿斯利康 42亿刀

CTLA-4

百时美施贵宝Y药22亿刀

VGEF

再生元-拜耳 贝伐珠单抗 94亿刀

二、产品竞争力

AK104:PD1+CTLA4的双抗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做的,属于FIC但是机理非常明确,低垂的果实。

因为PD1单药有效,CTLA4单药有效,PD1+CTLA4的2个单抗组合也有效。现在只需要把这2个组合起来看看能不能做到1+1>2。 小丰总

104解决了CTLA-4毒性大的问题,同时又保留CTLA-4的疗效。所以在低表达和阴性人群有效。

AK112:PD1+VEGF,同理

两款药的临床表现共性:低毒性。

AK104,降低了CTLA-4毒性,低表达和阴性人群疗效就是靠这个靶点

AK112,解决了VEGF在肺鳞癌中的出血问题后,AK112则可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肺癌患者,用药人群再增大40%左右。

现在再回头看看夏总讲的“安全是创新药最大的豪华”:

所有的前提是毒性控制,毒性控制是增效的基础,只有在低毒的前提下才能增加药物剂量,以及免疫联合的方式、种类。

疗效因为双靶点,104在PDL1低表达(约20%)疗效远超PD1,PD1基本没有疗效的50%阴性人群,也有疗效。

安全性和疗效一样,都是新药开发最核心的两个考量。

联合疗法是肿瘤治疗趋势,安全性是前提。

我们看到,康方通过双抗的开发,已经实现了2个靶点的联合而不增加毒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传统意义上“联合不过三”的最多3药联合的局限性要被打破了。一个双抗的加入,就可以取得4药的效果,如果2个双抗,就是5药的效果,再远一点,双抗+ADC、双抗+双抗+双抗ADC,这是多少个靶点共同作用?

104卡度尼利用于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晚期宫颈癌治疗时,无论PD-L1表达水平,全人群都有明显的生存获益,尤其对于PD-L1低表达/表达阴性人群的突出疗效,将弥补现有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疗效不足的局面,改写肿瘤治疗临床格局。

104卡度尼利的开发策略可分为三步:一是通过突破性疗法实现快速获批上市,二是迅速推进大适应症的临床开发(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三是发挥先发优势和疗效潜力,全面布局联合用药,为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持续构筑广且深的商业护城河。

Summit美国公司花了50亿刀获得112在北美、欧洲、日本权益,首付款5亿刀已到位。

Summit首先关注的点是依沃西的临床研究数据,判断依沃西是否有潜力在头对头临床研究中打败K药。

“他们认为这个药有潜力在头对头临床研究打败K药,是他们下定决心的关键一环。

三、市场空间

从适应症患者数量观察康方的爆发力。雪球城溪

结论:

肿瘤药,在独享或者绝对竞争力市场,康方的产品潜在患者数量出现数十倍(1万至潜在80万)级别的增长;

自免药,在快速增长的蓝海市场,康方的产品首次进入潜在患者数量高达千万人级别的市场;

近几年康方无疑将进入销量炸裂增长的最好时代。

上面一二三为商业模式:核心产品“格局良好、价值突出、未满足需求明确”,符合本土创新下一阶段优势品种的应有特征。

创新药的商业模式FBB:FIC全球首款,BIC疗效第一,BIN大适应症

青侨:我们觉得,基于PD1双抗带来的增效不增毒的“三重机制联用”,相比现在主流推进的“双重机制联用”,在临床价值上存在代际差。PD1双抗应该被看成PD1单抗的替代品或升级品,而非现在市场所认为的PD1单抗的类似物。

四、为什么是中国企业做出两款FIC

抗体药物的“工程化改造浪潮”不涉及底层技术的颠覆、却有着巨大的升级和拓展空间,对基础积淀不足但试错优势巨大的中国企业来说,正是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的难得机遇

多肽药物发展轨迹的总结,或许有助于我们看清抗体药物的发展方向。

多肽药物的发展轨迹,先以胰岛素为例:a、最初的胰岛素是从牛/猪身上提取的,属于动物源胰岛素,虽然明确有效,但免疫原性始终是个风险;b、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上市,通过序列的人源化以及重组表达,大大减少免疫原性问题和动物源污染风险,成为性能优化的二代胰岛素;c、但人们并未就此满足,也未就此止步,1996年在速效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上市,赖脯餐前注射即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2000年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获批上市,甘精控糖更为平稳,减少了夜间低血糖风险……这些“在人胰岛素基础上工程化改造”而来的三代胰岛素,凭借自身的性能优势已经逐渐成为胰岛素的新主流。

多肽药物在人源化突破十几年后(200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工程化改造风起云涌”的新阶段,赖脯、门冬、地特、甘精、德谷们打开了胰岛素的天地,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Tirzepatide们拓展了GLP-1Ra的空间。

抗体药物也是在人源化突破十几年后(2015年后),开始进入“工程化改造风起云涌”的新阶段,抗体偶联药物(ADC)在HER2等经典靶点、以及TROP2等新兴靶点上,打开了抗体药物的新边疆,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在PD1等免疫靶点、以及双表位双抗等新路线上,将抗体的临床性能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反倒是普通单抗,在ADC和双抗等技术的强大竞争之下,越来越难以单独立足,已经开始有被“工程化抗体”逐渐取代的态势。

五、企业文化

临床价值为导向

夏博士:什么是创新?一定是要靶点创新吗?产品能够打败现有的金标准就是创新,提示临床价值就是创新。

国内创新的优势,是能够以更高效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在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有更大的确定性做出成本低、疗效好的产品。劣势是国内的基础科研积淀还不足,在技术未充分成熟的领域里,还不具备广泛诞生first-in-class创新的潜力;企业需要改变“跟风”的发展思维意识,提高临床资源、资金资源和监管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

新药开发要有科学判断力、风险承担力、以及高效的执行力。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研究和创新的系统性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效兼容

康方临床一、二期作的扎实而且高标准,可以比较真实、准确的掌握公司产品在各适应症上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选择真正有临床优势的适应症,制定先尽快上市,再大适应症的稳健策略;而临床设计上,尽量有冗余,往往会明显领先设定水平或对照组水平,从而提高成功率。该扎实的,要扎实;该快速,也快速;该保守的,也保守。临床执行质量、效率以及设计的冗余度,才使得公司说到做到,超预期达成目标。

一个平台做成功一个全球第一的双抗(实体瘤),可能是实力+运气,但如果连续做成功两个全球领先的双抗,那一定是有独到之处:对双抗,对单抗,对免疫治疗组合的理解,不仅如此,康方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比比其他创新药研发费用和产出,就会知道康方的研发有多么高效。

公司低调务实高效,业绩指引(吹过的牛)基本都实现,其中不少超预期实现。

本人医药小白,感谢众多创新药基本面研究球友!

全部讨论

05-19 11:34

主要是葛大妈持股的公司我都有点害怕

05-13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