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做到“长生不老”?原标题《特修斯之船与相对真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回复:37喜欢:37
2013年12月23日 10:24  作者:邓立君

  我们是不是永远没有机会了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再有钱也会死。我们只要用他们的方法等到他们那个年龄,我们就成为了他们。另一个好消息是,他们的方法是公开的。想起一个很有可能会打乱节奏的冷笑话:勇敢的年轻人终于杀死了恶龙,然后自己长出了鳞片,变成了恶龙。


特修斯之船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被替换掉。依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来了,最终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这是古老的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思想实验。

  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公司,直到某一阶段公司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在不断并购和更换股东之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

  到底这个公司不变且不可拆分的“本质”在哪里?固定资产、创始人、目前的管理层、大股东都代表不了公司不变的本质。有人会提出来品牌、制度或者是公司的文化,但是这些又是可以拆分或者是变化着的。

  再想,每当周末公司停止运营的时候,公司剩下一堆机器和办公桌椅,公司停电停水暂时失去了它们的血液和神经细胞,但是周一又能神奇的满血复活。到底是谁在指挥着这一切?公司那个客观、可以辨认的总指挥到底在哪里?

  我们常常说公司在成长,到底是哪个具体的本质在成长?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来看的时候,他们都在以不可思量的速度变化着。公司的“零件”在时时刻刻更换着,上一刻我们观察到的那个公司跟这一刻已经有所不同,哪一刻我们观察到的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公司呢?

  因此,公司似乎只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拼凑起来不断进行着的怪物。与其把公司当做一个独立有形的实体,还不如把它当做一个不断展开、自发活动的经验。这有点类似于爵士乐手的即兴演奏——每个人弹奏的乐章也许略有不同,作为一个整体,他们还是能像模像样的进行着。


历史上有名的‘东印度公司’

  我们能观察到的永恒事物根本不存在,而公司想要“永续经营”则只是一个善意的祝福而已。我们想要给公司一个估值、一个定价,而这个定价的基础却在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们似乎在寻找绝对真理的道路上迷失了。

  历代帝王和企业家追求基业长青——他们努力的想要创造和延续万世景仰的繁华。平民老百姓也许只能致力于延长寿命和一些基本的快乐,用天文望远镜看,它们都只有相对的区别。

  按照世俗的观念,退一步寻找相对真理似乎更加有“现实意义”。理解到世事无常,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寻找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因此,“可预见的未来”成了行业里对预测的常见状语从句。

  值得安慰的是公司的经营寿命可以远远长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巴菲特说曾研究可口可乐1896年的年报——似乎那些掌握了相对真理的人主宰着这个世界。这些人骨子里充满了对变化的厌恶。

  然而,“相对”不成功的我们更多的是充满对“变好”的期待。我们投资成长类企业,希望它们能战胜对手成为下一代王者;我们投资周期性的公司,希望在它们最风光的时候卖出。我们厌恶平淡,向往成功,这个想法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们不愿意去听可能会“变坏”的意见。令人不安的是,这听起来有点像赌徒。

  我们是不是永远没有机会了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再有钱也会死。我们只要用他们的方法等到他们那个年龄,我们就成为了他们。另一个好消息是,他们的方法是公开的。想起一个很可能会打乱节奏的冷笑话:勇敢的年轻人终于杀死了恶龙,然后自己长出了鳞片,变成了恶龙。

  事情还没有结束,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特修斯之船进行了延伸,如果用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请相信,有些东西是会延续的。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3-12-23 21:12

好文,但对于投资和管理来讲,问题思考的过深了。即使对于同一代人,公司成长过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可以更多的思考哪些促成了公司的存续--是公司产业布局,还是治理,还是用人之道……

2013-12-23 16:31

这是要成佛的节奏。

2013-12-23 15:02

哲学大师@邓立君

2013-12-23 14:23

已赞

2013-12-23 14:17

懂得不少哦

2013-12-23 14:15

对个体来说,我相信精神永存,意志不死,公司是人的意志的体现。

2013-12-23 14:15

深奥死了

2013-12-23 14:15

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