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华福证券研究所
竞争格局上,宁德时代(300750.SZ)在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走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前沿。宁德时代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上投入巨大,甚至超过一些国际头部企业。早在2021年7月,宁德时代就发布了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达160Wh/kg,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电、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低温性能与高集成效率等优势。
目前,宁德时代的已经完成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建设,具备量产能力。目前正在研发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在成本、寿命和低温性能等方面预计将有更好的表现。根据其此前提出的目标,其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
图:钠离子电池企业技术路线和产能布局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国开证券研究与发展部
另一大巨头比亚迪(01211.HK/002594.SZ)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自然也不会落下,其投资规模和技术创新亦走在前列。目前,比亚迪已经具备150Ah刀片钠电芯的生产能力,并且在南宁青秀工业园的20MWh“钠电魔方柜系统”已投入试运行,其钠电池产品通过了多项安全测试,并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积极前景,预计未来钠电池的成本将与磷酸铁锂相当,远期目标是低于磷酸铁锂价格的70%。
在产业化方面,比亚迪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预计年产能为30GWh。公司计划在6月于深圳实现大圆柱钠离子电池电动两轮车充换电综合应用场景试点,推动车、柜、电智能一体化。不过,比亚迪今年将量产的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是105Wh/kg,远期的目标是130Wh/kg以上,能量密度并未算高。
整体来看,我国的钠离子电池研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今年1月,江淮钇为正式向用户交付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型,吹响钠离子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前奏,它搭载的钠离子电池来自中科海纳,尚未上市。
尾声
再说一下换电技术。
换电技术以其迅速补能能力,为解决续航焦虑和充电便利性问题提供了创新方案,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确实具备着巨大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另一方面,换电模式还促进了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像是“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将利于降低用户的初始购车成本,提高市场接受度。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949.5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连续9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年销量占汽车新车年销量的比例提升至31.6%。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市场对换电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政策层面的支持,这一技术有望实现规模化
长远来看,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各有所长,未来可能会形成互补共存的格局。充电模式因其普及性、基础设置完善性和技术成熟,将继续作为主要的补能方式;而换电模式则可能在特定领域和场景中成为重要的补充,特别是在对快速补能有迫切需求的商业运营中。
可以预见,新能源电池行业将继续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无论是电池技术演进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均蕴含着丰富的投资机遇。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业内的创新和合作,以及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出现。
$宁德时代(SZ300750)$$比亚迪股份(01211)$
本文仅作为资料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港股投研所立场无关。若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