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嘴的智选车之路,看问界崛起之势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87喜欢:73

$赛力斯(SH601127)$

最近工作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吹水,今天来吹一段。

上来先抛出让人奇怪的三个问题,文中一一解答,带你看大佬背后的多方博弈。

1.为什么上汽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汽不会选择华为作为自动驾驶的合作伙伴,因为这样会失去自己的灵魂。但转头就官宣与英特尔旗下Mobileye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L2+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怎么跟华为合作就失去灵魂,硬件软件都捏在外企手里随时被卡脖子,难道这就不失去灵魂了?你奇不奇怪?

2.华为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分歧,为什么大嘴在2023年国庆节期间问界M7大卖的时候会不禁感叹“起死回生,真不容易”,而且总是巧妙抓住重要机会为问界营销造势?毕竟大嘴是华为高管,问界卖不好也可以在华为继续荣华富贵,怎么反而好像问界才是他的命根子呢?你奇不奇怪?

3.为什么作为合作伙伴长安猪花荣疯狂攻击余大嘴,而且强调Hi模式才符合产业规律、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符合消费者利益?你说你选Hi模式就Hi模式吧,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干嘛要攻击智选车模式呢,而且怎么一个合作模式还就扯上政策了?你奇不奇怪?

注意,以下所言,皆是YY,我概不负责,请把“保护”打在评论里。下面开始:

一、HI模式由来

2016年时,余承东放出豪言华为手机3年内干掉苹果,5年内超越三星,当时很少人把这话当真。但到2018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华为手机异军突起,全球出货量同比暴增35%到2.06亿台,距离拿下苹果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一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首次超过运营商业务,为公司贡献了3489亿元的收入,成为了华为的第一大业务,余大嘴作为手机业务的第一大功臣再次得到晋升。

2018年3月,他进入华为董事会担任常务董事一职,正式进入权力核心,就在他摩拳擦掌准备干翻苹果、三星时,美帝的雷霆打击突然降临,从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美帝连续针对华为实施了四轮制裁,彻底切断了华为5G芯片的供应,手机业务彻底陷入困境。华为迅速展开自救,一方面加快国产器件替代,开发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开始进入智能汽车等战略领域。

而新能源汽车战略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参考我之前《新能源车战略》一文),华为在自己危难之际入局,一是企图解困,二是带着任务,什么任务?战略任务,往大了想,整合国内市场进军全球,对美帝霸权正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上面决策就太难了,新能源车要弯道超车就必然要改革创新,改革就意味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成百万甚至千万的人会跟多年前某下岗潮一样吗,所以步子不能太大,只能先试点再推开。

那么,谁来合作?有的车企对上面的战略是反对的,车企自己肯定抗不了旗,要是它有那能耐也不会等到今天,但上峰要求华为赋能也肯定不仅是提供技术就能起效果的,给了技术用不用、改革效率怎么样?如果遵照上峰的赋能任务要求,必然涉及到企业制度改革和人员大幅调整,不听话的人要换,有才能的人要上,对于领导来说,定制度管人事抓财务这三样是核心,国有车企,谁愿意听华为指挥?如果这些全听华为的,成何体统?所以,改革试点你找别人去,反正我这里各种条件不允许、时机不成熟、群众不答应。结果嘛,当然是所有大的车企都不愿意了,你上来就要干这么大的事,我堂堂正厅副厅听你民企的,难道因为你手机卖得好吗?你叫华为你就脸大吗?这里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灵魂论。

最后的博弈结果就是华为选择了Tier one供应商模式和Hi模式。2019年4月华为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并宣布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根据任正非和徐志军最初的构想,华为并不亲自下场造车,而是成为Tier 1供应商,变成汽车行业的另一个博世。5月份任正非签署文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即车BU正式成立,车BU最初隶属于ICT管委会,王军出任车BU总裁,这个时候余大嘴是消费者BG。

王军上任后坚决贯彻Tier 1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和HI(Huawei inside)模式。HI模式提供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在徐直军和王军的奔走游说之下,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等先后加入HI模式合作。

2020年11月25日,华为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由创始人任正非亲自签发的EMT文件《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EMT文件是华为最高文件,这就是给各大国企吃定心丸,表示华为不造车,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二、余承东选择智选车

HI模式运作后,华为内部显然对这种进度不太满意, 华为将于车承东从华为云调往车BU出任汽车业务CEO,与此同时,华为将车BU的组织架构由ICT管委会调整到了消费者管委会,这就意味着余承东正式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的最高负责人。这就很明显,是余承东要的权,因为没有权根本就无法作为,特别是余承东对什么Tier 1模式、HI模式根本就瞧不上。他曾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大放厥词”,以下为原话:

我余承东智商再低,我他妈连这都想不清楚?我他妈真是脑子有问题了。我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看看中国的车厂,大家要有正常人的智商,你判断就知道了,选我们车BU的那些企业,包括国企央企,他们的产品咋能卖的掉,他品牌没品牌,渠道没渠道,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东西行,他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能干过谁,他东西都卖不掉,我说我们的员工,我们车BU一年花10亿美金,5000多人,工资奖金用日元来发都养活不了这些人,后来想想得用津巴布韦币来发工资可能都养活不了,他妈的,相当于他妈免费劳动是吧,所以说是不可能的,这种胡扯的,挑战人类的基本的智商和底线,对吧,这种车厂要华为来给他做解决方案……

大嘴说得真的太过瘾了。同时,我也想起了刚入职不久时候的一件事。当时,分管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改革某类身份人员的工资体系。领导让我参考另一类身份人员已经印发了文件的《XXX薪酬制度》,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差劲,觉得这种工资体系,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能一眼看出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心想,这玩意是怎么能够制定并印发出来并执行的?随手就给扔一边了。后来一次开会的时候,分管领导向大领导说起正在参考XXX薪酬制度改革工资体系的事情。我当时一听就急了,生怕让我按照那个薪酬制度来改,赶忙插嘴到“那个制度不行,分类档次太少,且有一档明显跳跃式增长……”,大领导平眼扫了一下我,分管领导则用眼神刮了我一眼。事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分管领导,在他办公室对我破口大骂“你踏马会不会说话,说话有没有过脑子,别人都不行就你行”,然后科长也到处跟别人说“他啊,就为了在大领导面前表现,结果……”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我只想做好工作而已,薪酬这么重要的东西,事关激励和公平,事关队伍的军心稳定和工作积极性,怎么能这么儿戏?后来,想明白了,制定《XXX薪酬制度》的人自然不会犯低级错误,但是上头不了解情况的领导只是随口说句话、提个建议,下面就得落实,就是改正,就得既要满足领导要求、又要兼顾公平、还要符合实际,况且《XXX薪酬制度》一定是经过大领导签发的,我真是厕所里打灯笼——找屎了。

不然你再看看理想的mega怎么才能设计并且量产出来这样的外观的?理想上上下下多少号人就没一个站出来提意见,这样是不是能理解了?

同样,大嘴的“大放厥词”必定让久居高位的车企领导们震怒,大嘴肯定也像当初的我一样,背地里被任老爷子批得体无完肤吧。所以,猪花荣都对着大嘴骑脸输出了,已经指着大嘴的大嘴叫大嘴闭上鸟嘴,大嘴都不敢还嘴,完全没有怼小鹏、理想时候的霸气,真的是因为吃过亏了啊。这里真是心疼大嘴啊。

回归正题,消费者出身的余承东不赞成HI模式,力主华为直接下场造车,正如他大放厥词时候说的,HI模式等于是白打工,根本不赚钱,只有亲自造车才有出路。

华为当时的7个领导班子中,只有余承东一人旗帜鲜明支持下场造车,其他人要么反对、要么中立,不是他们都智商不够,而是他们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余承东只有一票,造车大业就推行不下去,他心有不甘,但作为公司领导无法违背集体决策,更不可能公然违背任老爷子EMT文件命令,苦思冥想后走出一条“曲线救国”之路——智选车模式。这背后一定是有任老爷子支持的,我想他一定也希望看到成效,但又不直接下场与车企老爷们对立。此时,徐直军领导车BU的HI模式和余承东领导消费者终端BG的智选车正式兵分两路,形成内部赛马。

2021年4月,华为与赛力斯正式达成合作,关于华为与赛力斯的博弈,可参考我的文章《驳赛力斯代工厂论》。2021年12月2日,全新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正式发布,2021年12月23日,AITO正式发布问界M5。

问界在2022年一跃而起,全年卖出7.5万辆。而反观HI模式阿维塔,在2022年还没有开始交付,极狐全年交付1万辆,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效率有多低。

余承东在内部赛马中占据上风,也让余承东拿到了更大资源和话语权,2022年5月余承东任BG的CEO基础上兼任车BU的CEO,成为王军顶头上司,并改组车BU,将车BU重要岗位清一色换成“余家班”,7月车BU原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菁被免职,(想一想,一开始大嘴宣传问界M5的辅助驾驶时候,可不是遥遥领先,而“问界M5的辅助驾驶也是够用的”,也是够用的,而同期极狐却用了华为的智能辅助驾驶,哈哈,你品品),9月车BU原总裁王军转任车BU COO。

一边是免,一边是调,原消费者BG CTO卞红林调任车BU CTO兼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原消费者BG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文广调任智能驾驶产品部副部长。

此时,余承东手揽大权,获得了华为汽车的全部研发和销售资源,一步一步不断试探各车企和任老爷子底线,在宣告造车的底线上面反复横跳。

一番试探之后,余承东认为时机已到,决定撕下最后一层伪装准备大干快上,直接利用华为品牌为问界汽车背书,铺天盖地宣传用的都是华为问界。问界系列车型正营销的火热,尽管华为与赛力斯双方都对外宣称,汽车由制造商赛力斯生产,华为只负责智能模块的赋能,但问界系列在销售时却在LOGO前方摆上了大写加粗的华为字样,这也让市场上充满了,华为已经开始下场造车的论调。友商们惊恐万分,竖起华为问界的旗号?不是说不造车吗?你这是图穷匕见,准备撕破脸面了?这是友商们万万无法接受的。

这里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路线之争,如果华为下场造车,华为的流量他们是知道的,用销量证明深度赋能才是正确的道路,猪花荣们过家家的HI模式必然要被上峰否定,而猪花荣们合资躺着割韭菜已经舒服习惯了啊,让他们别躺了,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苦日子怎么能接受?所以才气急败坏,疯狂攻击,要誓死表明HI模式才是符合方针政策,符合产业规律,符合消费者利益滴。

为了稳住友商们,2023年3月31日上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再次对公司内部,发送了一份名为《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文件中除了再次强调,华为不造整车的战略路线之外,还额外强调,华为的LOGO不允许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而由任正非签发的这份不造车文件,针对的就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单元的CEO余大嘴。

当天下午,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个别人和部门滥用公司品牌,这件事正在查处中。

当日晚间,迫于压力的余大嘴最终下达指令,要求所有问界门店,连夜拆除含有华为字样的宣传物料。

也是当天晚上,万分憋屈的大嘴,来到华为不造车的帖子下面公开发表留言:

上述留言着实令人心酸,今天2024年3月10日,对比一年之前留言,大嘴留言时候的无奈与不甘,明明追求的是真理,却被捆住了手脚。

现如今问界M7和M9的火爆销量,对比HI模式的情况,想必已经无需多言了。

看到这里,第二个问题应该也已经知道答案了,问界对于大嘴的特殊意义。大嘴一定会竭尽所能,用问界汽车的销量把那些洋买办和顽固保守派狠狠地摁在地上摩擦。

问界之势,如日初升。我选择站队大嘴,你呢?

精彩讨论

和不明只差一个阶梯03-12 03:01

$赛力斯(SH601127)$ $赛力斯(SH601127)$ (利益相关,本人2021年中以来到现在满仓赛力斯,本篇形成,没有任何华为的内部资料,全都来自于公开发布的或论坛里的资料)
关于徐,余,赛力斯华为商标的问题。因为第1批的m5和m7没有用华为最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 卖到去年年初的时候, 销售额大跌了。这个时候余的心里面应该是非常着急的。然后可能提出了打华为问界的广告,希望借华为的名声可以提振汽车的销量。(也算是有一点慌不择路了)。我感觉那个时候华为自己也不非常看好智选模式了。余是这个主意的提出者,所以无论如何他要想办法把这个路走通。当然他也很希望怎么样可以把车bu那么大的开发成本给收回来。但是因为华为内部(可能还包括任总)其他人看到第1批问界的销量也是心灰意冷。他们担心问界(或智选车模式)不会成功。(智选车模式是业界以前没有的模式,现在销量又在下降,而且m5m7也是华为深入参与设计的, 所以华为内部对智选模式的成功有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用华为的牌子,他们担心会被问界拖累(如果问界最后真的不成功的话)。所以就做了一个华为和问界品牌的切割。老余作为真正的操盘者,他当然是看到了某些希望。但这个时候老余没办法说服其他人。(因为销量在减少,是在那摆着的)。所以老余在华为心声社的留言就特别愤焖憋屈。(好像大概是时间会证明一切之类的,具体记不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老余在新m7的订单爆款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起死回生。 实际上,新m7的爆款成功有必然也有偶然。之前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的新m5已经出来了,可是卖的并没有那么火。所以如果真的要靠自动驾驶的出圈,我估计还得慢慢炖个一两年。当然赛力斯华为并不担心这一两年会被别人超过,因为华为的自动驾驶是最好的,别人超是超不过的。但是这一两年的时间,营收,车BU的盈利都变得非常不确定了。车bu的路以后应该怎么走会变得特别没头绪。因为华为在车方面投了很多钱,而且时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盈利。按华为的规则,三年不盈利早就砍了。但自动驾驶确实是下一个特别大的产业(有想法的企业都不会错过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苹果投了10多年,雷军压上小米的1000亿现金储备也要上),所以华为车bu亏钱也不得不继续投入,继续跟。
自助者天助,因为mate60的"意外"爆款,让差不多时间发布的新M7吃到了mate60的泼天的流量,(带上华为全世界最好的自动驾驶)成功破圈。这里补充一句mate60的爆款,也不能完全算意外。毕竟华为高收入的铁粉很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之下,相信爱国者总是绝大部分的。更何况mate60有超厉害的卫星通话,全世界第1个推出来,(更何况这是在全世界"最强"帝国的的超级打压之下,突破了5g芯片的制程)所以爆也不算意外。 所以老余那么能拼(他曾有晚上睡不着,一直在外面走路,走到早上直接去办公室的采访),连上天都会来帮忙的。 徐作为董事长,他当然是要从整个公司的整体的利益出发,如果问界真的没有做成功,然后华为的品牌又加上去了,那对华为的品牌一定是会有伤害的(看到报道说当年手机还不很成功的时候,老余接手做手机的时候,大家还讨论过要不要继续用华为的牌子做手机,因为那个时候华为内部认为华为的牌子是to b的,to c如果不成功会影响到to b的华为这个牌子吗?)。 相信他们用或不用华为的牌子,车bu应该怎么走都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被美帝打压前的华为,毕竟年收入已经有8000多亿人民币了)来考虑的,不存在什么私人打压。这是我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看法。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下,赛力斯的忠心耿耿,我相信华为是看在心里的。去年年中,华为希望赛力斯转让问界的品牌(其实一开始问界的品牌是注册在赛力斯之下的),那时华为或许只想搞一个问界的汽车(所有的智选车共用)。你想想看问界这个品牌已经在市场上运作了有差不多两年了。慢慢看到一些起色了。华为说转让,赛力斯毫不犹豫就转让给华为了。你想想看,品牌是一个公司多么重要的存在。再比比看江淮,合同已经签了很久了,可是连个车毛都没看到。(当然现在他们也在努力推进),奇瑞推出了智界,但合作的一地鸡毛,(奇瑞还同时推出了自己相同价位的新能源车世纪星元,明摆着奇瑞不会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去做好智界,或许对奇瑞来讲,这两个车是互为back up)解决完问题后,网传说要开智界二次发布会了。北汽就更没有消息了。只有赛力斯问界,已经迭代过一代了,而且在红红火火的往外走。 相信华为赛力斯问界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站在风口的达达03-12 01:06

划重点,3月31日,一年后的赛力斯会是个啥样子,一起拭目以待吧,相信大嘴!

低位高位03-12 02:02

其实对外不过是表演给人看的,内部肯定是支持余承东的,一个演红脸一个演白脸,是父母打小孩都懂的,华为会不懂?
没有智选大卖,hi根本推动不了,大批企业不合作(上汽广汽),愿合作的也就是拿个新品牌(长安),新车型合作(极狐),还,根本走不了量。智选模式不用建工厂大投入,大卖了既能赚钱(智选24年大概率能卖50w,已经能让车bu收支平衡了),又能逼别人选hi,搞hi模式的也乐意。
一些人一边扯什么余只是打工的,一边说余干的事情是华为不支持的,余搞智选惹怒了真大佬,完全自相矛盾。如果公司真不支持,会让他当车bu董事长?会让他在发布会宣传车?

风涨的韭菜03-12 08:37

感慨华为决策体系的科学。即便委员会一起决策,总裁签发的文件,也还是保留了不同方向、不同意见的事业部领头人的自主权,给与试错机会,不教条主义,用事实说话——内部赛马机制!
这在国企乃至绝大部分私企都是不可想象的。

狗里狗气03-12 12:06

hi模式是个伪命题。hi模式合作的车企,车都卖不出去,新势力比亚迪bba又不会用hi模式,hi模式注定不会给华为带来显著的营收。只有亲自打造一个标杆车企,车大卖,市占率不断提升,让其他车企不得不用华为的系统,不用就得被淘汰,所谓打不过只能加入。

全部讨论

划重点,3月31日,一年后的赛力斯会是个啥样子,一起拭目以待吧,相信大嘴!

$赛力斯(SH601127)$ $赛力斯(SH601127)$ (利益相关,本人2021年中以来到现在满仓赛力斯,本篇形成,没有任何华为的内部资料,全都来自于公开发布的或论坛里的资料)
关于徐,余,赛力斯华为商标的问题。因为第1批的m5和m7没有用华为最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 卖到去年年初的时候, 销售额大跌了。这个时候余的心里面应该是非常着急的。然后可能提出了打华为问界的广告,希望借华为的名声可以提振汽车的销量。(也算是有一点慌不择路了)。我感觉那个时候华为自己也不非常看好智选模式了。余是这个主意的提出者,所以无论如何他要想办法把这个路走通。当然他也很希望怎么样可以把车bu那么大的开发成本给收回来。但是因为华为内部(可能还包括任总)其他人看到第1批问界的销量也是心灰意冷。他们担心问界(或智选车模式)不会成功。(智选车模式是业界以前没有的模式,现在销量又在下降,而且m5m7也是华为深入参与设计的, 所以华为内部对智选模式的成功有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用华为的牌子,他们担心会被问界拖累(如果问界最后真的不成功的话)。所以就做了一个华为和问界品牌的切割。老余作为真正的操盘者,他当然是看到了某些希望。但这个时候老余没办法说服其他人。(因为销量在减少,是在那摆着的)。所以老余在华为心声社的留言就特别愤焖憋屈。(好像大概是时间会证明一切之类的,具体记不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老余在新m7的订单爆款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起死回生。 实际上,新m7的爆款成功有必然也有偶然。之前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的新m5已经出来了,可是卖的并没有那么火。所以如果真的要靠自动驾驶的出圈,我估计还得慢慢炖个一两年。当然赛力斯华为并不担心这一两年会被别人超过,因为华为的自动驾驶是最好的,别人超是超不过的。但是这一两年的时间,营收,车BU的盈利都变得非常不确定了。车bu的路以后应该怎么走会变得特别没头绪。因为华为在车方面投了很多钱,而且时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盈利。按华为的规则,三年不盈利早就砍了。但自动驾驶确实是下一个特别大的产业(有想法的企业都不会错过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苹果投了10多年,雷军压上小米的1000亿现金储备也要上),所以华为车bu亏钱也不得不继续投入,继续跟。
自助者天助,因为mate60的"意外"爆款,让差不多时间发布的新M7吃到了mate60的泼天的流量,(带上华为全世界最好的自动驾驶)成功破圈。这里补充一句mate60的爆款,也不能完全算意外。毕竟华为高收入的铁粉很多。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之下,相信爱国者总是绝大部分的。更何况mate60有超厉害的卫星通话,全世界第1个推出来,(更何况这是在全世界"最强"帝国的的超级打压之下,突破了5g芯片的制程)所以爆也不算意外。 所以老余那么能拼(他曾有晚上睡不着,一直在外面走路,走到早上直接去办公室的采访),连上天都会来帮忙的。 徐作为董事长,他当然是要从整个公司的整体的利益出发,如果问界真的没有做成功,然后华为的品牌又加上去了,那对华为的品牌一定是会有伤害的(看到报道说当年手机还不很成功的时候,老余接手做手机的时候,大家还讨论过要不要继续用华为的牌子做手机,因为那个时候华为内部认为华为的牌子是to b的,to c如果不成功会影响到to b的华为这个牌子吗?)。 相信他们用或不用华为的牌子,车bu应该怎么走都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被美帝打压前的华为,毕竟年收入已经有8000多亿人民币了)来考虑的,不存在什么私人打压。这是我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看法。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下,赛力斯的忠心耿耿,我相信华为是看在心里的。去年年中,华为希望赛力斯转让问界的品牌(其实一开始问界的品牌是注册在赛力斯之下的),那时华为或许只想搞一个问界的汽车(所有的智选车共用)。你想想看问界这个品牌已经在市场上运作了有差不多两年了。慢慢看到一些起色了。华为说转让,赛力斯毫不犹豫就转让给华为了。你想想看,品牌是一个公司多么重要的存在。再比比看江淮,合同已经签了很久了,可是连个车毛都没看到。(当然现在他们也在努力推进),奇瑞推出了智界,但合作的一地鸡毛,(奇瑞还同时推出了自己相同价位的新能源车世纪星元,明摆着奇瑞不会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去做好智界,或许对奇瑞来讲,这两个车是互为back up)解决完问题后,网传说要开智界二次发布会了。北汽就更没有消息了。只有赛力斯问界,已经迭代过一代了,而且在红红火火的往外走。 相信华为赛力斯问界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03-12 02:02

其实对外不过是表演给人看的,内部肯定是支持余承东的,一个演红脸一个演白脸,是父母打小孩都懂的,华为会不懂?
没有智选大卖,hi根本推动不了,大批企业不合作(上汽广汽),愿合作的也就是拿个新品牌(长安),新车型合作(极狐),还,根本走不了量。智选模式不用建工厂大投入,大卖了既能赚钱(智选24年大概率能卖50w,已经能让车bu收支平衡了),又能逼别人选hi,搞hi模式的也乐意。
一些人一边扯什么余只是打工的,一边说余干的事情是华为不支持的,余搞智选惹怒了真大佬,完全自相矛盾。如果公司真不支持,会让他当车bu董事长?会让他在发布会宣传车?

03-12 08:37

感慨华为决策体系的科学。即便委员会一起决策,总裁签发的文件,也还是保留了不同方向、不同意见的事业部领头人的自主权,给与试错机会,不教条主义,用事实说话——内部赛马机制!
这在国企乃至绝大部分私企都是不可想象的。

03-12 15:41

文章很好

雷军现在是特别生气的,想成为中国的马斯克,但是网上一片群嘲。刚才我的经理告诉我,现在股票可以做到万0.85,双螎利率可以做到4.5,还需要求。

03-12 12:06

hi模式是个伪命题。hi模式合作的车企,车都卖不出去,新势力比亚迪bba又不会用hi模式,hi模式注定不会给华为带来显著的营收。只有亲自打造一个标杆车企,车大卖,市占率不断提升,让其他车企不得不用华为的系统,不用就得被淘汰,所谓打不过只能加入。

03-12 10:17

据可靠信息,目前华为内部许多领导和大多数的员工,压倒性的力挺余承东。

03-12 05:45

好文推荐

03-12 00:18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