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回复@青侨阳光-林伟: 其实cxo这个行业不应该笼统从营收,利润,市值营收比得出强周期性质这样的结论。比如药明的发展路径其实在全球来看是进入无人区的,虽然目前营收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海外的cxo企业有多少是全链条布局的?不同的业务板块,会持续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果把药明康德和生物都看成一个体系,小分子cro增速下降到20%左右会有cdmo和大分子来拉动,未来的远期布局会有美国lab的细胞基因治疗来拉动,业务种类的拓展考研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的敏感度,业务规模的增加会考验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牛逼的cxo企业相对mnc的议价能力会发生变化的并且已经在发生了,更不用说大幅增长的biotech公司对于cxo的强依赖。cxo的人才管理、工程师管理、项目管理非常重要,国内cxo现阶段也是赚的人才红利的钱,cxo企业对于mnc会越来越多从人才赋能转化为技术赋能,提供更高质量更快速的交付(跨过药企的诉求就是速度和交付质量,目前价格还不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长期经营还是会形成强而稳定的品牌和口碑,这就是壁垒。
另外,简单全行业营收去看集中度提升是不准确的,建议可以去看看charles river在rms细分领域集中度,还有临床cro的集中度,比如前十跨国药企临床cro会找谁?无非就是昆泰、精鼎、covance再加一个ppd,集中度反应的就是对于cxo的信任和品牌,syneos这种已经掉队了
再说药企角度会不会分散外包,恒瑞的例子不能用来说明这个问题,恒瑞还没有到mnc那个阶段,国内这些top还是倾向于inhouse,大多外包需求还是来自掉队的大药企或者biotech,跨过药企对于cxo是有等级名单的,基本上业务只会找里面的公司,这个名单几十年可能都不会调整,而类似昆泰这样的公司并不是mnc有意培养的定点cxo,而是自己做起来的。还有就是小企业突然增速爆表就说新进入很容易,这个结论也有待商榷,一定规模以下的cxo确实可能接到一两个大单子会有爆发式增长,但是你让他长到药明这么大试试?
这个业态是需要长期经营的,类似于服务业,口碑品牌会有很深的护城河,口碑品牌来源于订单交付质量、技术赋能优势以及现阶段中国的工程师红利,这里面我反而觉得工程师红利是长期看最不重要的。周期性固然有,任和行业都有,但不是强周期,是更多的是成长属性//@青侨阳光-林伟:回复@吉普赛007:所以,这里的有一些核心的观点差异就是:1.仅就CRO而言,如果这个行业有强壁垒,为何国内龙头反而下降-一些特色新人为何如此高利高增?如果没有强壁垒,而只是讲一个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比较优势或者讲中国国内的需求兴起,那也还是个周期问题,一旦周期力量减弱那些不断涌进来的新的CRO企业是不是就会乖乖认输退出?中国CRO人力成本假设每年10%增长,全球CRO向中国转移是加速还是减速? 2. 很多人在讲,CRO作为中转中枢的信息可以有各种变现优势,比如一站式全产业链全包,比如投资变现和产业变现。对于前者,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海外CRO市场份额那么散?中国CRO又有什么底层差异导致中国未来CRO会跟欧美不一样导致海外分散而就中国龙头集中?我的理解,很多下游客户是有刻意培养不同供应商的倾向的,比如我是恒瑞是辉瑞,我可能不希望被一家垄断卡脖子。对于第二个问题,不是很认同有信息和资源优势就一定能转化成投资优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券商就该垄断国内的投资了,比如港股华领医药背后实际是药明系,基石药业也是很深的药明烙印,更有价值创造优势的是华领基石,还是信达百济?我想大家还是可以看得见的。所以,我们观点的一个核心基础是,不认为CRO的业务本质会出现类似零售和三方诊断那样的天然集中的“强”壁垒逻辑,也不是太看好它的资源变现。不是说营收更低市值更高就简单看空,而是不认为现在的净利率、ROE、营收增速能维持得住现在这么高的水平。
引用:
2020-09-10 11:03
最近都在研究美股的前沿创新药,但还没形成系统性认知结论,所以最近在雪球上聊得比较少。平时与林伟会就各种话题进行辩论探讨,后面也会看着摘录一些,代表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初步观点,欢迎探论和指正。
之前有提过我们当下阶段的进化方向,一个是构筑对创新的专业性把握,一个是提升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