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狂飙至千亿,新能源车险拐点已至?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旧的标准不适用,新的模式没形成,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等待破局者。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有两组数据值得玩味。

一是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7%,二是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长高达超80%,行业平均水平为59%。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销售火爆,并没有拉动车险保费同步增长,投保率不充分。同时,险企还是愿意投入热情抢占这块蛋糕,但马太效应突出。

在这个赛道,似乎很难找到真正的赢家,车主直呼买得起车、却买不起或买不到车险,险企表示还在做赔本买卖。

面对这一刚性需求,政策层面的动作频繁,有意推动各方合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日前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

5月,上述机构同意比亚迪财险在部分省市的交强险条款和费率,比亚迪直接下场经营新能源车险,给市场带来不一样的想象。

东吴证券报告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规模已达1001亿元。多种迹象表明,该市场或迎来拐点。

01 | 价格博弈

《征求意见稿》将新能源车的自主定价系数从当前[0.65 1.35],扩张至[0.5 1.5],险企业获得更大定价权。

如此一来,车险保费最高可降价23%,最高可涨价11%。《征求意见稿》希望解决结构性矛盾,拒绝一刀切,允许险企向高风险的新能源车收取更多保费,对风险低的车主进行适当降价。

其实,早在《征求意见稿》出台前,部分新能源车的保费已超过这个涨幅。在零出险的情况下,燃油车保费通常会逐年递减,但新能源车主却遭遇保费“不降反升”。

曾有特斯拉车主称,保费一夜之间从8278元暴涨到1.4万余元,涨幅高达80%。也有比亚迪新车主抱怨,第一年车险的保费是5000多元,续保时被告知保费涨至7000多元,涨幅达40%。

车主喊贵,险企则喊亏。与燃油车险相比,新能源车险一直患有“三高”病症,即单均保费高、出险频率高、综合成本高。

此前,因监管部门对险企制定了定价管制,险企无法开出高保费,导致部分新能源货车和网约车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50%至200%。为了控制成本,消费端“投保难”甚至被拒保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此,新能源车险的发展滞后于汽车的销量增长,近几年承保规模才显著增长,背后驱动力是政策利好。

在车险精算中,燃油车设定的赔付率为75%,手续费为25%。为降低新能源车险成本,加大其成长支持力度,新能源专属车险综合赔付率设定是85%,手续费是15%。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末国内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达到了120%的高位,2021年末新能源车专属条款发布后,综合成本率开始下降,截至2022年5月底,新能源车综合成本率在101%左右,接近盈亏平衡点。

可以看出,在政策助力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承保车辆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分别为165%和94%。

新能源车专属条款确实有效缓解了险企的成本压力,但未能完全扭转局面。

东吴证券4月22日最新研报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暴跌,降幅达18%,而2022年又继续小幅上涨。东吴证券预测,2024年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将以1-2%的速度持续上涨,2030年达5309元。

同时,保费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增速高达80%,2023年增速回落到59%,但规模已迈过千亿大关,达1001亿元。

头部险企太保2023年中报显示,其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仍超过100%。太保方面亦透露,尽管新能源车险仍在亏损,去年以来已呈现下降趋势,对新能源车险的发展充满期待。

而一旦套在险企的定价“紧箍咒”有所松动,未来新能源车险保费大概率会上升,尤其针对那些“高风险”类型,如里程较多的车主。

对于车主来说,涨价并不是治本之道。涨价相对容易解决车主“投保难”的问题,但车主也需为更高的保费买单。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车险关系民生,把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可能反噬到行业的发展。

今年1月,财险司召开的车险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提出,大幅提高新能源车险保费不现实,行业改革须符合社会接受度。

02 | 何以成“烫手山芋”?

保险行业中有一个“大数定律”,指的是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位数量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

简单而言,这可被视作保险业的规模效应。险企承保标的数量越大,保险费越高,也就越有可能覆盖赔付的保险金,进而实现盈利。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燃油车数量庞大,早已进入成熟阶段,为险企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相比之下,新能源车保有量较少,还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现阶段不太满足“大数定律”。

正是新能源汽车的新,颠覆了险企传统的车险产品逻辑,带来一系列难题。许多本应是新能源汽车的卖点,反而拖累了车险的发展。

当前,新能源车险定价一定程度上沿用的是燃油车的标准,如车型、车龄、车辆零整比等,定价系数却没有向燃油车看齐。“精准定价能力”的缺失,令新能源车险沦为“烫手山芋”。

首先在制造工艺上,新能源车企采用一体化压铸等各种新技术,力求减轻重量、压缩成本。但也会加大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局部坏了,整体进行维修或更换全部零件是常见的操作。

为缓解车主的续航焦虑,车企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电池,所以电池最为昂贵。数据显示,电池约占新能源车总成本的40%,三大组件(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合计占比达75%,部分高端车型的占比更高。

又因电池往往安装在底部,它也是最为脆弱和最易受损的部件。电池保护壳和电池包一体,即便只是轻微刮擦,仍难以判断是否会影响到内部的电池模组,拆下电池返厂检测才是稳妥之选。

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直接关系到驾驶安全,车主无疑倾向于更换。但多数厂家的质保条款规定,车辆关键零件受损后再启动造成的车辆损伤不予质保。也就是说,如果电池外壳损伤轻微,没有对车辆使用造成影响,险企可以不赔付。

如果确实影响到车辆使用,争议就变成了到底是走维修还是全损。因核心零部件技术在原厂及其合作供应商手中,可选择的维修门店有限,无论是维修还是更换部件,成本均比燃油车要高。

驾驶特性显著不同、车主群体年轻化、营运车辆占比高,则是新能源车出险率高的三大原因。险企对风险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责任的认定,和车主有不同见解,导致问题复杂化。

传统险企尚未很好地解决供需矛盾,车主把目光转向新能源车企身上,希望它们能像卷新能源车售价那样卷车险,把价格打下来。

然而,车企似乎也自顾不暇。市场竞争激烈,车企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抢占市场份额,保险市场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机厂的关注焦点。

除了比亚迪理想等极少数品牌,亏损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现状。车险盈利模式还没被验证,“涉险”只会进一步加大车企的盈利压力。

03 | 破解不可能三角

和很多行业类似,保险行业也有“不可能三角”,即品牌、产品责任、性价比很难达到均衡,至少有一个会被牺牲。

例如,为了提供更全面的产品责任,险企一般要设计出相应的保险产品,承担更高的风险,这可能会影响到性价比和品牌形象。

新能源车险赛道,“不可能三角”显然更复杂,产品责任还有许多争议,性价比有待提升,品牌主要是人保、太平洋、平安“三巨头”,它们合计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市占率超过70%。

越是存在诸多痛点,越蕴藏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在这片“蓝海”中,已有传统险企、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保险科技公司等多方力量角逐。

新能源车险是种全新的业务形态,需要险企转变经营理念。为此,太保专门成立了新能源车事业部,打造C端客户直营保险运营模式,已吸引特斯拉小鹏理想等多家主机厂合作。

车企想要单独跨界涉足车险业务,并非易事。广汽集团旗下的众诚汽车保险布局车险最早,但直到近年,其新能源车险才发展迅速,2023年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2.94 亿元,同比增长67%,占车险总规模48%。

然而,其盈利模式比较脆弱,在成立第7年扭亏为盈,之后年度利润始终没有过亿,2023年又扭盈为亏,亏损4128.3万元。

整体而言,众诚汽车保险已属车企的先锋,给同行提供了经验。大多数车企、尤其是新势力车企虽然拥有丰富的驾驶行为数据,但面临牌照、能力、网点等多重挑战,目前主要与险企合作开发产品。

就连特斯拉布局保险业的实际进展,也远不如预期。

特斯拉曾表示,截至2022年末将覆盖美国45个州、80% 特斯拉车主,但受监管问题影响,现在只覆盖12州。2023年前9个月,亏损了1600万美元。

此外,特斯拉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保险经纪公司,于今年4月16日完成注销。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三年多,其一直未取得保险经纪牌照。

尽管特斯拉也能跑通商业路径,却在定价方面探索出成果。据悉,特斯拉更强调人的因素,以安全评分、车型、驾驶习惯、区域、里程等作为定价因子,制定了风险定价模型。

其中,安全评分是定价模型的关键,由特斯拉车辆五大方面的驾驶数据计算而得。安全评分越高,车主能节省的保费越多。并实行按月定价,根据车主表现动态调整保费。

现在,车企又迎来比亚迪这条新的“鲶鱼”,比亚迪财险是国内首家全资控股保险公司的车企,可以直接经营车险,展业空间更大。

目前,比亚迪财险获批在安徽、江西、山东(不含青岛)、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和深圳经营交强险业务,使用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跨出了重要一步。

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程度更高,智能驾驶模式更普遍,新能源车险的开发设计和定价方法必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技术会是最大的变量。

以蚂蚁保和腾讯微保为代表的互联网代理平台,拥有大数据优势,有望使新能源车险实现千人千面的定价模型。

近期,“蚂蚁保”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多家险企合作,共同研发上线了车险“联合定价”技术。

该技术以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框架“隐语”为基础,从“车”和“人”两个维度实现更精准的车险定价,去年已率先应用于新能源车型。蚂蚁保的运营数据显示,这将使车险报价平均便宜数百元。

背靠腾讯生态,微保可通过强连接和技术优势,让用户方便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报价,推动车险价格透明化。一键投保和一键报案功能,使事故现场的音视频资料和保险定损价格实时与车主同步。

旧的标准不适用,新的模式没形成,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等待破局者。

参考文章:

1 | 东吴证券,《新能源车险专题分析: 蓝海市场——从踌躇前进到加速共融》

2 | 安信证券,《行业深度报告:新能源车险,星辰大海扬帆起航》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