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 姿态感知传感器的巨大预期差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21喜欢:36

低空经济、飞行汽车(eVTOL)是最近走得非常强且独立的一个板块,不断有新标的发酵、连板。例如前段时间挖到的普天科技因为低空通感一体+AI特种电路板已经连续三个涨停板。

市场充分挖掘了飞行汽车相关的壳体材料-碳纤维、非晶电机、地面感知与流量控制、运营方等各细分方向。而关于飞行汽车本身核心部件的挖掘还不多见。

在后续标的挑选中,个人思路是:挖掘飞行汽车本身的核心部件、高价值高壁垒不可替代的。

从以上角度出发:飞行汽车主要由动力、飞控、机体三大系统构成。其中飞控是重中之重。

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电机组成,这一块的标的和陆地上跑的电动汽车并无二异,但价值量较大。

飞控系统——它是eVTOL 的“大脑”, 飞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机载计算机和执行机构三大部分组成。传感器中有:高精度惯导(陀螺仪、加速度计)、气压计、GPS等。陀螺仪主要用于记录俯仰、横滚角度;加速度计主要记录加速度,是测量运载体线加速度的仪表;气压计主要用于记录海拔高度;GPS主要是接收GPS卫星导航位置信息,用于无人机的定位。机载计算机是飞控的核心部件,具有姿态稳定与控制、导航与制导控制、自主飞行控制、自动起飞及着陆控制的功能。执行机构主要的作用根据飞控计算机的指令实现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

eVTOL的飞行控制需要解决基于多旋翼垂直起降、基于常规固定翼水平飞行以及垂直水平。

在传感器中高精度惯导(IMU)价格较高,主要依赖军工体系研制,如中航工业618所及中国航天13所、16所、33所等。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涌现出大量MEMS传感器的供应商,如芯动联科等。

IMU(惯性测量单元):姿态测量和惯导的核心传感器。

IMU 是测量物体三轴角速率及加速度的装置,通常由两个及以上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组成。IMU 作为惯性定位技术的核心设备,经过误差补偿和惯性导航解算,最终输出载体 相对初始位置的坐标变化量、速度等导航信息。IMU 按使用性能从低到高可 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和军用级,不同级别的 IMU 在设计、制造和成本方面都 有所差异,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IMU 下游应用广泛,涵盖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到工业与通信、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

IMU使用性能从低到高可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和军用级。消费级IMU主要应用于日常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其性能注重成本效益和轻便设计。工业级 IMU 则更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车辆导航等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以适应 复杂和要求更为苛刻的环境。而军用级 IMU 则是最高级别的,被广泛用于导弹、飞行器、 战术导航系统等军事应用,具备卓越的抗干扰能力、高精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在复杂和 敌对环境下的精准导航和定位能力。不同级别的 IMU 在设计、制造和成本方面都有所差 异,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

IMU 成长空间广阔,国产替代蓄势待发。MEMS 传感器细分种类繁多,IMU 及核心零部件在所有细分产品中占比最高。据 Yole 数据,全球 IMU 市场规模有望从 2018 年的 13.79 亿美元、12.04 亿颗增长至 2027 年的 27.92 亿美元、 22.82亿颗;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是其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受益于新能源车 需求增量和替换量的双重利好,2027 年我国 IMU 市场有望达到 75.5 亿元。博世、ADI 等海外大厂在技术研发、制造工艺和市场拓展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 经验,形成了核心壁垒,2021 年全球 IMU 市场的前五大厂商均为国际大厂, 总计占据 88%的市场份额。国内 IMU 市场中,相比外资厂商,本土厂商在本地化服务、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积极进行差异化竞争,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三轮驱动,IMU迎来发展新机遇。1)智能汽车:L2+ 车型选择“GNSS+IMU”组合导航方案正迅速普及。据百度 Apollo,GNSS+IMU 的卫惯组合可以实现 85%左右的场景覆盖,增强导航系统在各类环境下的稳 定性。伴随着我国自动驾驶 L2+级别的渗透率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65%的水平, 经过我们的测算,2023 年我国自动驾驶领域车载 IMU 市场规模为 31.51 亿 元,到 2030年将提升至 154.94 亿元,期间 CAGR 为 25.55%。2)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近期发布的视频中,Optimus 可以做出高难度的瑜伽、舞蹈动作, 展示出强大平衡控制和行走导航能力。IMU在人形机器人中主要应用在平衡维持、导航定位和动作执行三个方面,基于合理假设,经过我们的测算,在特 斯拉 Optimus 量产达到 10/50/100 万台时,对应的 IMU 市场规模分别为 2.4/10/16 亿元。
3)飞行汽车:对IMU的需求更多且精度要求更高(出于安全性考虑飞行汽车上使用的IMU比机器人和智能汽车要求更高、价格更贵),暂时无法准确的按计算机

重点关注标的:芯动联科

从年报可以看出在研产品几乎都是姿态感知传感器相关的。且23年业绩增长不错。

从以上可以看出,工业及战术级陀螺仪芯动联科的产品售价就高达2500元,这部分可以用于智能汽车和机器人。

而飞行汽车eVTOL出于安全性考虑必然使用导航级产品,售价高达9000元及以上,这部分的增量非常巨大。

2023年的年报中又可以看出公司产品平均毛利率83.01%,扣非净利润率接近50%,简直堪比茅台!!!这么恐怖的利润率也足以说明这类产品的壁垒之高。这也和臻雷科技的AD/DA芯片有相似之处。

总结:飞行汽车对IMU等传感器的影响也和智能汽车、机器人一样,都是全新增量。不过飞行汽车带来的增量更大(精度级别、耐用性等要求更高,单价更贵,使用量更多)。

后续会长期跟踪…….

$芯动联科(SH688582)$ $中信海直(SZ000099)$ $立航科技(SH603261)$

精彩讨论

霸蛮invest03-14 09:36

figure 01机器人发酵了……四足机器人全身需要2-4个imu和六维力传感器。总价值量不小。$芯动联科(SH688582)$ $绿的谐波(SH688017)$

全部讨论

figure 01机器人发酵了……四足机器人全身需要2-4个imu和六维力传感器。总价值量不小。$芯动联科(SH688582)$ $绿的谐波(SH688017)$

03-13 20:42

人形机器人也很需要这个,它下游有机器人客户就好了

03-13 20:37

请问这个和华依科技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03-13 20:34

普天科技我卖了真是拍大腿

03-13 22:39

又见霸总雄文

03-14 07:37

看看

03-14 06:36

不应该是中航机载吗?

03-13 23:55

太贵了,除非有很大的增量空间,不然这点营收撑不起市值

03-13 23:47

这是不确定的分析,太发散了。不如前面那些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标的

03-13 23:05

这个可以有: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