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行业深度:竞争格局、市场空间、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一)(慧博出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5

作者:慧博智能投研

轮胎行业深度:竞争格局、市场空间、出海必要性、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轮胎行业体量大,在新车销售降速阶段轮胎需求增速在0.5%上下波动,轮胎市场接近存量市场。疫情过后生产生活逐渐恢复,行业需求逐渐向好,2023年的轮胎销量同比增长2.3%,增速创近几年新高。而海外产能扩产成为目前国内主流轮胎公司的选择,非传统生产基地的建设既贴近终端大市场,又能分散贸易壁垒风险;海外布子成为下一阶段产能竞赛的关键。

围绕轮胎行业,下面我们从该行业分类及发展历程等方面入手,了解其竞争格局、核心要素、发展现状,并讨论国产品牌出海必要性及该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并对产业链及相关公司进行梳理,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行业。

目录

一、分类及属性 1

二、发展历程 3

三、竞争格局 5

四、竞争核心要素 8

五、发展现状 11

六、出海必要性 15

七、市场空间 21

八、产业链 23

九、相关公司 25

十、相关机遇 35

十一、参考研报 36

一、分类及属性

1.根据结构设计划分

按结构设计划分,轮胎主要分为斜交胎和子午线轮胎,而子午胎又包括全钢胎与半钢胎。斜交胎具有胎面和胎侧强度大等特点,但胎侧刚度较大,舒适性差,高速时帘布层间移动与磨擦较大,因此并不适合高速行驶。子午线轮胎最早是由米其林公司于1946年发明。与普通斜交轮胎相比,子午线轮胎滚动阻力小,附着性能好,弹性大,缓冲力强,承载能力大,耐磨耐刺,但制造技术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子午线轮胎又可分为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全钢胎一般都配置在载重较大的车型,例如货车、客车和公交车等。而半钢丝胎,则基本配置在轿车、皮卡、商务车等车型。

2.根据用途分类

根据不同用途,轮胎可分为公路用轮胎和非公路用轮胎。其中,公路用轮胎又可分为乘用车及轻卡轮胎和卡客车轮胎。根据米其林年报,2022年,全球轮胎市场中乘用车及轻卡轮胎占比60%,卡客车轮胎占比30%,非公路轮胎占比仅10%。

3.行业属性

轮胎行业兼具成长性与抗周期属性,同时兼具市场空间大、国产胎企份额低等特点,是汽车产业链优质的稳增长赛道。

二、发展历程

1.实心轮胎——充气轮胎

德国人卡尔·奔驰在1886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汽车时代,而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也开始快速发展。现代橡胶轮胎行业建立于1839年由查尔斯·固特异发明的硫化橡胶基础上,但是在轮胎行业发展之初实心橡胶轮胎较为普及。1888年,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具备了现代轮胎的雏形。提及轮胎行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米其林,米其林正式成立于1889年,处于汽车行业以及橡胶轮胎行业的发展初期。米其林和轮胎行业的发展历程相辅相成,米其林的多个里程碑式的创造奠定了现代轮胎技术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米其林在1895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配备充气轮胎的汽车Éclair,正式将充气轮胎运用到了汽车工业中,推动了轮胎与汽车行业的发展。而米其林在1946年发明的子午线轮胎是整个橡胶轮胎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与重大技术革命,子午线轮胎依靠胎体内的帘线层的特殊布局使得轮胎在耐磨性、防穿刺性、缓冲性等方面相较于斜交轮胎有了明显提升并沿用至今。此外,米其林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开发出了飞机用子午线轮胎(1981)、绿色轮胎(1992)等多款革命性的轮胎产品,推动了轮胎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2.轮胎巨头的崛起往往伴随全球汽车工业重心的转移

复盘轮胎行业百年变迁,米其林(法国,1889年成立)、固特异(美国,1898年成立)、普利司通(日本,1931年成立)作为轮胎发展的见证者和引领者,三大轮胎巨头的成长背景其实均建立在下游汽车工业高速的发展,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从欧洲到美国到日韩的品牌崛起和产业链转移。

欧洲是现代汽车发源地,美日汽车销量均在二战后出现飞跃式增长,为轮胎产业特别是发展中的三巨头提供迅速成长的沃土。二战结束后,美国向各盟约国出口汽车,年产量突破700万台;同样日本汽车工业也迅速崛起,1980年产量达1100万辆,成为继美欧之后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在世界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三巨头专注技术创新、持续研发投入、广泛参与汽车赛事运动、引领轮胎行业乃至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多元化发展和营销创新铸造了更加宽广的护城河体系。

3.我国轮胎行业发展历程

新一轮汽车工业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自主品牌崛起提速。1956年7月由中国人自制的第一批解放牌货车下线,结束中国不能造车历史;20世纪80年代后,为应对国内汽车技术落后情况,合资造车成为趋势;2005年后我国汽车企业均开始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企业纷纷推出自主品牌车型。中国品牌在摸索经验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可控的产业链。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3016万辆,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56%,同比+6.1pct。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23年销量950万辆,同比+38%)及出口增长迅速(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58%),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核心的经济支柱(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GDP近10%,首超房地产),在这新一轮汽车工业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叠加轮胎企业的专注和努力,我国有望诞生出世界级的自主轮胎品牌。

三、竞争格局

1.全球轮胎厂商可大致分为四个梯队

根据轮胎商业数据,全球轮胎行业75强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保持在90%以上,全球化竞争激烈;截至2022年,全球轮胎厂商可大致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传统三巨头,包括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三者凭借规模、技术等优势占据全球约35%的市场份额;第二梯队为大陆轮胎、倍耐力、韩泰、住友橡胶、马牌等7家跨国企业,主要供货于中高端乘用车和轻卡子午胎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第三梯队企业主要为新兴的轮胎厂商,包括中策橡胶、玲珑轮胎赛轮轮胎三角轮胎森麒麟等企业,扎根本土并逐渐向海外扩张;第四梯队则由众多规模较小、定位于中低端的中小轮胎品牌构成。

2.轮胎市场全球化竞争激烈,中国企业暂列第三梯队

轮胎行业由于前期需要密集的资本、技术以及人力投入,因而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特点。目前第三梯队为中国轮胎企业的主要代表,如何扩大规模,跻身第二梯队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产能提升、技术研发、装备工艺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努力,中国轮胎企业正在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市场竞争力逐步赶超第二梯队。

3.海外头部企业份额下降

海外头部企业产能规模趋于平稳。海外头部企业在度过自身资本开支高峰期后,产能规模趋于平稳,从普利司通官网信息来看,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合计份额从1998年54.8%下滑至2022年37.1%,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较为低迷的状态下,三家份额处于加速下滑的阶段,2020年疫情期间,三家份额也有明显下行。

目前海外头部企业资本开支稳定。过去10年以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韩泰整体资本开支占比固定资产的比例逐年下降,2022年米其林和普利司通有所增长。此外,从在建工程和折旧费用来看,基本进入固定折旧摊销的阶段,新增的资本开支较少,海外头部企业份额也因此有所下滑。

4.中国轮胎企业份额持续提升

中国大陆轮胎企业(位于全球前75强)在2008年之后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从200年9.1%提升至2022年15.3%。近两年由于疫情和宏观环境变化,国内轮胎企业数量下行,使得近两年整体中国轮胎企业份额有波动。中长期展望,中国轮胎头部企业受益于前文提到的自身良性循环,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轮胎头部企业目前处于产能扩张阶段,通过海外建厂等形式,整体盈利好于国内小厂,并且敢于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有望抢占更多份额,形成良性循环。从几家头部企业来看,多数企业近三年资本开支达到历史峰值,各家企业海外工厂为目前主要盈利来源,得益于海外工厂的良好盈利,他们可以迅速扩张提升规模,并且敢于投资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循环。从2020年国内前十轮胎企业收入来看,占比全球大致10.4%的份额,2021年受海运费以及疫情后期影响,使得中国轮胎全球运输受阻,市场份额有所下滑。2022年行业有所恢复,中国轮胎企业销售逐步恢复,前十市占率提升至9.7%。

复盘轮胎市场,2006年中国共有16家企业进入全球轮胎企业75强,而2023年有36家进入榜单,但目前国内胎企在全球市场份额仍旧较低(按收入口径玲珑的份额不足3%),后续随着国产胎企在渠道、产能、配套端的布局,国产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四、竞争核心要素

1.轮胎企业的创新力是决定轮胎性能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轮胎的技术性能对于车辆性能存在重大影响。轮胎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承载、缓冲、加速/刹车以及转向,而这些基本功能主要取决于轮胎自身的力学性能。根据《百年不解之缘:轮胎的性能设计与车辆(上)》中的相关定义与数据,汽车80%的性能通过轮胎来体现,而轮胎的力学性能主要通过轮胎在印痕区所产生并传递的3个方向的力和力矩来实现,即径向承载力、纵向加速和刹车力、转向时产生的侧向力和力矩。由托起车辆的4条轮胎在4个印痕区产生的力和力矩及其合理组合提供了用户对车辆所需的多种性能,如车辆安全行驶性、舒适耐久性、操控性、驾驶愉悦性、行车经济性等。因此不同载具对于轮胎的性能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车辆技术的进步以及汽车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对于轮胎的设计与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轮胎的技术革新成就了近代汽车性能的持续提升,具备创新力的企业具备领先优势。根据《轮胎的技术进步与品牌策略(上)》,轮胎工业发展至今对于汽车性能有重大影响的里程碑技术创新有四项,即斜交充气轮胎、子午线轮胎、绿色轮胎以及“液体黄金”技术,其中子午线轮胎以及绿色轮胎技术均来自于米其林,因而米其林依靠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汽车性能的提升与突破,另一方面也在轮胎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于2015年的“液体黄金”技术由中国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研发,使用合成橡胶液相混炼技术制备的EVEC胶突破了橡胶材料领域传统的经典磨耗理论(1966年德国和波兰科学家提出的切刮磨耗理论、1978年马来西亚和英国科学家提出的魔纹磨耗理论),并彻底打破了困扰世界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定律,因此被欧洲《国际轮胎技术》赞誉为“liquid gold(液体黄金)”,并已经由赛轮轮胎成功应用并推出相关产品,这也意味着我国橡胶轮胎技术与研发能力正逐步靠近世界一流水准。

2.品牌力建设是实现轮胎产品溢价与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博弈手段

轮胎具备消费品属性,品牌知名度是轮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与其他大多数化工品不同,轮胎一方面通过与整车厂合作从而实现新车配套销售,即“toB”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经销商在替换市场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零售,即“toC”模式。对于整车厂而言,使用不同品牌的轮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于汽车本身的档次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高端车型而言这样的品牌效应尤为明显,而对于替换市场的消费者而言,在选择替换轮胎的过程中也往往倾向于选择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溢价。因此对于轮胎企业而言,除了产品本身需要拥有过硬的质量与性能指标以外,制定合理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尤为重要。

现阶段轮胎品牌分层明显,一线品牌拥有较大的行业话语权。根据《轮胎的技术进步与品牌策略(下)》中的相关定义,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轮胎品牌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以及三/四线,不同层次品牌的经营策略也存在较大区别。其中一线产品占据OEM重要市场份额,对于自身品牌宣传高度重视并在品牌策略与策划方面投入较大,而二线品牌的战略整体上倾向于往一线品牌靠拢,一方面试图获得高档配套机会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重点扩大品牌影响力。而与一二线品牌相反,三/四线品牌并不关注品牌影响力,而是采取低价销售的策略维持运营。在这种分层鲜明的行业背景下,一线企业借助产品的优异性能以及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可以潜移默化中引领整个轮胎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而获得行业的话语权。

3.全球化布局是轮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布局有助于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从而在成本端形成相对优势。根据百川盈孚数据,轮胎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炭黑、硅土、胎面钢丝层、胎唇钢丝以及尼龙线等,其中天然橡胶作为主要原材料之一成本占比约为18%,而根据米其林公司公告,2023年天然橡胶约占公司原材料成本的21%。与此同时,天然橡胶作为大宗商品具备较强的周期性,因而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会对于轮胎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拥有橡胶种植园或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上游天然橡胶环节实现配套的企业将具备成本优势。

全球橡胶产能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泰国、印尼等国家具备发展轮胎行业的先天优势。橡胶树的生长对于土壤、气候、温度等地理条件要求较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南亚,具体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天然橡胶总产量约为1512.54万吨,同比增长3.4%,从具体国家来看,根据ANPRC数据,2022年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产量分别为475.34、313.51、133.95万吨,而我国2022年的天然橡胶产量约为85.27万吨,东南亚地区发展轮胎行业在资源禀赋方面拥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将有助于完善上游产业链。

全球化布局有利于轮胎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兼顾成熟市场的消费能力以及新兴市场的高成长性。全球轮胎市场的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米其林公司公告,2023年全球乘用车与轻卡轮胎的配套和替换市场规模分别为4.17亿条和11.56亿条,配套市场需求最主要在中国,而替换市场主要集中在中西欧和北美。对于卡车轮胎市场而言,全球卡车轮胎的配套和替换市场规模分别为0.47亿条和1.65亿条,主要配套需求仍然来自于中国,而替换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中西欧。基于全球轮胎市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轮胎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有助于轮胎企业充分打开销售渠道,在欧洲、北美等已经相对成熟的市场可基于当地较强的消费能力走高端化路线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新兴市场又可以通过推出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充分从当地市场需求高增长中受益。

五、发展现状

1. 国产品牌乘用车轮胎销量渗透率提升

中国市场:近两年从中国汽车后市场轮胎消费来看,外资品牌占比逐步降低,但近两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证明在中国市场,国产胎的认知有所提升,更多为消费者主观选择,与消费力的关系较弱。

国产品牌乘用车轮胎销量渗透率从疫情2020年41%左右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达到接近50%。近两年外资品牌在加速退出中国市场,尤其是全钢胎,如邓禄普2022年8月宣布自2023年1月起停止卡客车胎在中国市场销售,诺记年初决定暂时停止诺记上海贸易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9月普利司通发布中国商用车轮胎配套业务关闭等。半钢胎具备一定消费属性,近两年随着国产品牌产品力和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升,份额也在逐年增长。

新能源车的发展为中国轮胎提供机会。随着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的迅速攀升,起初通常为了整车自身的品牌宣传,目前如蔚小理等新能源车企通常选择国际一二线品牌作为配套首选。但未来有望随着整车的成本控制,以及中国电动车轮胎的性能提升,有望持续突破新能源车的配套和替换市场。

2. 从产品出口迈向工厂出海,贸易摩擦推动在东南亚建厂

对于中国轮胎企业来说,相比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出口海外意味着更高的盈利水平和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市场空间和盈利水平的驱动下,中国轮胎出口量保持稳定增长;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数据,2012-2022年,中国充气橡胶轮胎出口数量从4.1亿条增长到5.5亿条,复合增速为3.0%;出口数量占国内轮胎产量的比例也从46%提升至64%。从出口区域上来看,伴随欧美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落地,中国对欧美直接出口的占比也在减小,但不管是从销量还是单价上,欧美市场仍然是全球轮胎企业抢占的核心区域;因此,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出海之路,通过海外建厂来增强面对贸易摩擦风险的能力,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轮胎企业第一波全球化布局的选择。

(1)贸易摩擦常态化,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多点布局

轮胎行业屡遭欧美等重要出口地的双反调查,对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欧美等地区针对我国轮胎产品陆续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部分国家出台了相关贸易保护政策,美国通过双反及301调查限制我国轮胎企业对美出口;欧盟地区制定了欧盟轮胎标签法规,提高轮胎技术标准,限制中国轮胎在欧盟市场的销售。这些贸易政策的变动较大地影响了中国大陆轮胎的出口。

(2)出口欧美贸易壁垒高,轮胎企业海外布局降低风险

自2015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乘用车征收14.35%-87.99%的反倾销税和20.73%-116.33%的反补贴税,随后经过多次年度行政复审,部分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率有所下降,但中国轮胎企业整体出口关税壁垒相比其他地区仍然较高。为避免流失欧美轮胎市场,中国企业纷纷开启全球化产能布局,推进海外工厂的建设,从而降低关税壁垒。

(3)海外基地集中在东南亚,未来进一步多点布局

分区域来看,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价格低、税率相对较低的泰国、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首选;但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关税壁垒也在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多数轮胎企业开启全球化多点布局,通过产能转移来应对贸易摩擦的挑战。截至2023年12月28日公布的项目,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共建成半钢胎产能超11,200万条/年,全钢胎产能超2,552万条/年;在建及规划半钢胎产能超7,890万条/年,全钢胎产能超593万条/年。从在建规划来看,欧美、非洲等靠近轮胎消费端的区域是中国轮胎企业下一步布局的重点。

此文章未完,请见:【轮胎行业深度:竞争格局、市场空间、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二)(慧博出品)】或关注“慧博资讯微信”流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