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一、宏观看
宏观看,我国房地产调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防止了最后的疯狂飙升,当前调控的目标主要是防止房价暴跌,在房价平稳的情况下,逐步保交付、去库存,规模逐步降低,从而实现地产经济的缓慢着陆。对银行股而言,具体表现在随着M2的增长,房地产贷款规模在银行贷款结构中的逐步降低。
二、房地产对公贷款数据分析
地产对公贷款的不良情况跟地产公司密切相关,这两年房地产调控对他们压力巨大,是地产坏账的主要源头。
1、规模
从贷款占比看,有的银行比较高,地产的影响就会比较大,如浙商、郑州、青农、沪农等;
有的银行则非常少,那么房地产的影响实际上对他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无锡、常熟、江阴、张家港、渝农、瑞丰等。
2、变化趋势
前面宏观分析结果表明,地产贷款规模逐步降低是趋势,相信所有银行的风险决策部门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从中报数据看,绝大多数银行股的房地产对公贷款规模是逐步降低的。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有个别银行股的开发贷规模是增加的,与绝大多数银行股的做法背道而驰,与地产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增加比例最多的是交通、贵阳、成都、青岛。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当地房地产市场非常火;另一个就是给原来的开发商借新续命。有没有其他可能性,不妨评论。
3、对公不良率趋势
这个数据比较难根据数据定好坏,因为好不好需要根据每个银行的特点具体分析。
比如说,三年来,很多银行的开发贷不良率是逐步上升的,比较典型的是招商、$兴业银行(SH601166)$ 、江苏、成都等等很多,说明地产的不良正逐步暴露,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情。
在全行业都在加大对地产贷款不良认定的同时,个别银行依然非常低,这不是啥好事,因为这是行业性质决定的,所以他们未来这一块不良率应该会增加,比如说华夏、平安、浙商等等。
不得不单独说一下$杭州银行(SH600926)$ ,他的开发贷不良率三年前就比较高,当时其他所谓的好的银行还比较低,说明什么呢?恐怕杭银的投资者最有发言权,因为杭银资产质量非常好,几乎没有什么新生不良,所以杭银两年前只好加大对地产不良的认定标准,真正的未雨绸缪。21年进一步变大,也是同样的原因。今年数据反而有所减少,说明到拐点了。基本上反应了地产行业不良的一个缩影,数据上下比较,可以看出杭州银行的地产不良出清比其他银行整整提前了两年,未来地产影响会越来越轻。其他银行股一两年后也会由升变降。
三、个人按揭贷款
个人按揭贷款无论如何都是银行的优质资产!!!试问在座各位,谁愿意冒着断贷的风险,房子被没收,还要欠一屁股债?
从规模变化看,绝大多数银行股都是在下降的,这个与宏观调控目标是一致的,与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也是一致的。
市场缩小+提前还贷,都可能导致个人按揭贷款比例的下降。从银行的角度看,当然不希望客户提前还贷,希望下降速度越慢越好。数据比较能发现,有些银行下降速度比较快。
四、总结
银行连续三年地产开发贷和按揭贷的数据及变化趋势表明:
上市银行的地产贷款规模占比正逐步降低,与宏观调控一致;
地产不良出清正在进行中,个别优秀的出清拐点已现;
大部分银行一两年后开发贷不良会开始下降。
$成都银行(SH601838)$ 的开发贷规模增加所有银行里第一名,按揭贷规模的快速减少所有银行里第一名,两者相矛盾。按揭减少说明当地房地产市场并不火热,吴其他城市无异。而开发贷规模的增加则显得很不一般,具体原因我就不点评了,免得说我主观,知道的不妨点评一下。
五、银行股数据分析
这几年银行股数据分析的逐渐多了起来,但大家看我的以往分析可以看出来,很多数据无法一眼定好坏,甚至同样的数据在这个银行是好的,但在另一个银行就未必。如果说银行数据分析分几个层次的话:
最低级:会看静态数据,会EXCEL制表,数据浑沦吞枣,结果恐怕浮于表面;
初级:能够对数据进行动态比较,看变化趋势,能对个股进行客观评价;
中级:能够透过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结合宏观经济层面和个股的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并能够从众多数据的多维度比较,挑选出优秀的个股;
我的水平,估计也就初级到中级吧。
高级:对银行数据和经营业务了如指掌,对公司所有数据都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细到该银行的某个具体业务。能够对个股的财报进行非常准确的预测。比如说雪球谷子地之类的。
顶级:既能对宏观进行准确研判,又能对行业进行分析,还能够对个股进行多维度分析,并能够根据多维度比较进行好坏的判断。这是天花板,可望而不可即。
预告:
最后说明一下,通过数据分析说某个银行好,大家都乐意接受;分析下来说某个银行不好,很多人会不高兴。最近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所以以后类似的数据分析可能不会再有了,预告一下!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成都银行(SH601838)$ 的开发贷规模增加所有银行里第一名,按揭贷规模的快速减少所有银行里第一名,两者相矛盾。按揭减少说明当地房地产市场并不火热,吴其他城市无异。而开发贷规模的增加则显得很不一般。” 就像你文章里说的:对银行的数据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初级的数据动态分析本身,而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成都银行按揭贷款比例的降低,与当地房地产市场冷热无关,而是由于2021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国银保监会的文件:《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按规定成都银行的按揭贷款比例上限是17.5%,成都银行超上限比例超过8.2%,给予四年过渡期。成都银行的房贷比例一直在按监管要求制定计划逐年压降,从2020年底的25.71%一直压降到目前的18.69%。当然这种压降主要是通过增加分母通过大幅扩张其它贷款的规模来实现的。
2020年末成都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36%远超监管要求的 22.5%,超标13.5%。这几年对公地产也一直和房贷一样在压降中,但今年半年报成银的对公地产贷款比例突然逆势增加了0.76,这在目前房地产所处的大环境中显得很突兀。与成银过去风控严格,成都本地大型地产商暴雷成银毫发无损的反差极为强烈。一个国有银行在房地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顶风扩大超标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不可思议!
但当我看到2022.2.8号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时,好像又有了合理解释,成都银行的优势之一就是和当地政府绑定很深,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和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贷款实质上是一类性质的,是由政府信用支撑的优质贷款。这正事成都银行的拿手好戏。
监管文件,时间,成银的偏好,这些放在一齐时,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合理,心中的迷惑也一下消失了。
$兴业银行(SH601166)$ $招商银行(SH600036)$
在雪球这么长时间了,关注了N多的博主,又取消关注了许多,但是@-翼虎- 是我一直关注的,而且是特别关注,就因为他正直、无私,敢说真话。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我觉得翼虎做到了,我还会一直关注下去!加油!
虎哥人不错,你和太原的是是非非我也没太关注,不过不知道是否是这个矛盾的原因,你最近国庆的大部分帖子里面多有影射成都有问题的意思,在我看来,成都银行现在除了市净率比杭州高以外,拨备略低于杭州外,多个估值因子都表明现在成都的性价比还是高于杭州的,成都今年看起来涨的多,但综合这几年来看,成都涨幅和杭州基本持平,杭州在多次融资后,现在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成都基本持平,两个高速增长都需要再融资,个人觉得两个银行并没有档次之分,都属于一个档次,至于喜欢哪个,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冒昧之处还请海涵。
成都地区人口净流入大,房地产泡沫化程度低,房地产开发诉求应该比全国平均水平大。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