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杂谈-一台洗衣机引发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收到信用卡优惠的消息,决定在一家线下电器连锁店选一台洗衣机。确定购买后,售货员又推销了一款延长售后保维修险的服务。第一次买这样的洗衣干衣二合一洗衣机,对这款洗衣机的正常工作寿命缺乏了解,一下子难以抉择是否要买。最后在售货员死磨硬泡的推销和抱着吃螃蟹的心态,又另外购买了这款延长维修的保险。

回到家后,仔细一查,原来犯了三个错误:

1.被所谓的优惠吸引,而没有考虑到优惠背后的代价。银行不是慈善机构,羊毛出在羊身上。为银行信用卡优惠最后买单的实际都是部分信用卡持有人。一些自控能力差的消费者,往往因此掉入各种消费折扣陷阱而不能自拔。

2.都2021年了,仅考虑到门面租金和人工,线下门店的货价一定是贵过网上销售的。在没有货比三家的情况下,贸然在线下门店买肯定是得不偿失。所以线下消费一定不要冲动,要慎重。

3.关于延长保修保险,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购买,而不要完全听信商家的言论。买保险就像买一份期权,虽然价格相较于货物的价格看起来便宜,但是商家的定价一定是考虑过多种风险后才设计出来,消费者一般很难真占到便宜。

以上三个错误在投资领域也时常发生,投资者要小心回避:

1.估值陷阱。市场上非常直观上看起来便宜的公司一般都是因为行业前景暗淡或者公司发展空间局限而导致了,如果是对该行业理解不深的入门投资者一定要回避。这类公司一般有很明显的资产折让,但是对于散户小股东而言,这种折让可能是一种只是会计记账手法导致,又或者是很难通过出售资产将价值进行变现的。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大股东进行大规模回购分红等市值管理行为,小股东最初投入的本金就有可能受到长期的损失。

2.可得性偏差。线下门店至今还存在,一般都是利用了我們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影响而进行冲动消费的原理。一旦进入店面的范围,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可选对象,更加无法综合地比较价格。投资也是这样,科技在不断改变着公司、行业乃至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如果我们长期仅目光放在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而充耳不闻外面的变化,就会导致自己手头资产在无形贬值。有人会问巴菲特不说要在击球区击球,要守好自己的能力圈吗?君不见巴菲特也犯过不少错误例如IBM。巴菲特也在不断学习,曾经远离科技股的他,已将苹果变成了自己现在的第一大持仓,还持续买入包括snowflake在内的其他科技公司。

3.损失厌恶。大多数普通人会担心市场风险,而回避一切有可能损失本金的投资行为,俗称的非保本理财。又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购买各种各样推销的保险,例如年金等。其实从长周期的投资角度来看,年金是非常低效的投资手段。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他能够在未来保证给你一定的回报,一定是要通过借助你的本金来投资先赚取超过他的承诺回报的钱。保险的定价是基于大数定律和保险公司本身的运营成本,如果利用保险来为退休投资理财,一定是很低效的。

投资是一场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脑力运动,而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就能给我们很多思路和启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些行为经济学的著作来看看,例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察·塞勒的《助推》。

 $腾讯控股(00700)$    $美团-W(03690)$    $小米集团-W(01810)$  

最后,港股十大核心资产模拟组合年初至今获了61%的收益,远超恒生指数14.8%的涨幅,欢迎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