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河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件小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最近观察到了三件小事,隐隐觉得它们会成为影响河南产业发展成效的重大因素。它们的发生,代表了一种大势,河南省如果能顺势而为,那么事半功倍,逆势强为,可能功亏一篑。

一、第一件事对氢能产业的影响

上月底,中石化公布原规划的400公里输氢管道进一步拓展为1132公里输氢管道。这件事乍看没有什么,但和另外一件发生的比较早的事件结合起来看就不简单了。

2023年4月16日,中国石油对外发布消息,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平台测试运行成功。它用一条397公里长的天然气管线,将氢气以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之中,当时比例已经提高到了24%。经过100多天的测试运行,整个管道运行安全稳定。

这两件事意义在于,氢气长距离运输的难题正在被攻克。一个是中石化这种输氢管道项目的建设;再一个就是天然气管道的一管两用,后者的影响力更大,影响速度更快。

用天然气管道掺杂输送氢气,到地方用温压调一调,氢气就分离出来了。就目前的24%比例来看,假设每年输送1000亿方掺氢天然气,就可以输送240亿方氢气。而且为什么实验是300公里啊?因为西气东输的加压站间距,最大就是300公里。这意味着绿氢的成本将大大下降,低于灰氢的成本。

2022年,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要建设豫北、豫西北、豫中南氢能供给基地,本质上是利用煤化工的灰氢优势,例如濮阳的濮阳惠成公司。

我觉得,掺氢试验的成功,对河南省氢产业链将导致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河南灰氢成本将没有成本优势;二是氢气的供给增加速度将超出规划出台时的测算。所以,河南轻产业发展方向应该有所偏移,也就是降低制氢端的重要性,而要加快加氢站、氢能装备、氢能应用方面的进度。

二、第二件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

第二件事刚刚发生,小米汽车最近发布了,有很多重大突破。

在所有突破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关于超级大压铸。不的不说,最近的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趋势,而一体化压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甚至不断扩大压铸锁模力也成为一种军备竞赛的方向。

随着华为、小米汽车等的正式进场,他们的手机打法将延续到汽车上面。我已经预感到会有一些类似手机摄像头一样的常规军备竞赛项目。其中除了已经成趋势的压铸锁模力,我觉得还有一个方向需要注意,那就是合金材料的竞赛。如果只有超级的大压铸,却没有好的材料的话,那么压力其实是冗余的,而且越是复杂的压铸件越需要好的材料,否则气泡等问题很难解决。

这次小米自研泰坦合金的面世,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后面各个新能源车企在发布自己的新车型的时候,一定会在这方面大书特书。

河南很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1年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的落地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突破。不过我觉得,如果不在合金材料研发上高度重视的话,后面可能跟不上主流新能源车的进度。

我们之前服务的杞县开发区,铝型材产业是主导产业,也有志于想铝制品产业转变。其实依托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可以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向高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延伸,如果能够和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起研发高端铝合金材料,最好能够联合比亚迪郑州公司的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定制汽车铝基零部件,相信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其实还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就是引进国内头部的合金材料企业,例如立中集团和永泰茂,引进一个大的企业,其实就是引进了一套产业链了。

三、第三件小事对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的影响

特斯拉前段时间发布了一款电动皮卡,引起了世界轰动,除了造型别致外,据说还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在发布之前就已经接到了巨额订单。我觉得,这辆车有一点很值得一提:它是世界首辆车内供电全部为48V的汽车。

目前的燃油车包括新能源车,车内都是12V电压供电,其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车的需要了。但是如果提高电压,车内的电子设备就需要定制,成本会很高,所以迟迟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直到马斯克的皮卡出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男人。

当然,这也跟这辆车的特殊性有关。因为它太重了,而且用电量太大了,据说光它的雨刷,启动功率就要3600瓦,如果使用 12V 电压,电流将高达300安培,需要极粗的电线。

据说之所以使用48V,是因为达到了以太网供电(POE)的电压标准,可以用网线为一些设备供电,将信号传输和电源合成一根线。而且,以太网传输比现在的双绞线,速率更高,信号更稳定。

我觉得,后面大概率新能源车都会提高电压,也许跟随马斯克使用48V,也许会是72V,不管怎样,对于汽车零部件来说,这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对于河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来说,如果能提前认识到这一点,率先进行适配研发,是一个抢占市场的好机会。河南省发改委、工信厅、或者是相关协会,其实很有必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引导企业率先向这方面转型的。

这就是我看到的三件小事,以及相应的思考。

如果我们回到2016年,抖音刚诞生的时候,大概只有很少人会意识到,它将来会颠覆整个视频行业,对于优酷等长视频厂商有着那么大的冲击。

现在看,这也是三件小事,但将来会如何,谁知道呢?不过抓住每一个小事带来的机会,长期来看,总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