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的风终于吹到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00喜欢:35

大家好,我是小猫。

最近一段时间,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

-东一句,西一句,

-一会发个帖,一会回复下,

-没有以前积极,没有以前可爱,

-前言不搭后语,摸不着头脑。

事实是,最近娃病了,实在是很忙乱。

网瘾青年真的是百忙之中抽空冲浪了。

而且我是那种不太愿意把自己负面情绪发出来的性格。

对不住大家!

在长假开始前,正好借此机会吧,

梳理一下,也稍微详细说说我的想法:

(As usual,写太多,帖子转长文发,手机码字)

----------

一、不及预期?

经过昨天的发酵和市场的疯狂,

通稿出来后,港股反而没有太大波澜。

市场给出了“不及预期”的意思。

说来说去,可能大家怕了“研究”这两个字。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即使很急,有人要拍照也要记住插袋。

不会也不能表现出着急,这就是所谓的“内紧外松”。

未必代表态度的谨慎。

----------

二、如何去看待?

老实讲,这个措辞,基本印证了昨天所谓“方向性变化”,

特别是“位置”,代表着——

非常在意。

而且一定是有了多次开会和论证,而且各家报告肯定已经在路上了…

一切从速,先易后难。

至于具体措施,前一段各种,我觉得已经应有尽有了。

因为,其实办法也就这么多。

江苏模式无非是收购二手房用于租赁房和保障房,

通过购房人二手解套来带动新房销售。

只是我之前以为是“郑州模式”(我应该也点评过)。

想要托住经济,就要拉动开工和投资,

想要拉动开工和投资,就要有钱,就要加大销售,

想要加大销售,只能让老百姓有钱。

不选择第二条(消费券),那就只能是第一条(货币化安置),

这不就是另一种货币化安置?

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通居民和企业间的良性循环。

----------

三、消失的“BIG 3”

正如xxx所说,这次确实没提“BIG 3”。

从逻辑上讲,我之前分析“BIG 3”时也说过:我们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在房屋紧缺时推出保障房,功德圆满。

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已经大规模建设甚至有些过剩的市场关系。

在取消认房不认贷后引发的二手房抛售潮下,

暂停“BIG 3”是没任何问题的。

惊讶之处在于,这项工作的幕后大佬,

有人说郑州之行留下了心理阴影,正如广州之行一样,

不管因为什么吧,如果真是因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有勇气叫停,

善莫大焉!

但我觉得,或许未必…再看看吧。

----------

四、无非一个“钱”字

先易后难,一切从速。

简单的很简单,鼓励、推动地方大力开展。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对头,整个环节如果要持续推动,重要的一环就是:

钱。

地方没钱的话,可由中央收购,

或者更简单的方法是,建立全国住宅金融机构向各地平台提供融资。

但,其实,这个问题讨已许久。

最近一次是去年四季度,天时地利却仍然是意见不一,无疾而终。

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很难按照你们“急切”的期待去立刻实现。

与其幻想,不妨先期待一下金融机构,今天妈已经开会了。

可以期待一下?

但至于后续能不能落地、多少会落地、会不会继续推,

看命吧。

----------

五、正面现实

让我们不去进行过于乐观的幻想,回到现实,想一个问题:

什么地方的房子可以租的出去,什么地方需要保障房?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从乐观的情绪中意识到——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从中受益。

北京出了(这一届xxx真不一样,全中),不过很多人在吐槽,

不能买的还是不能,能买的可以多买,这算什么??

和下午天津一样,都觉得不及预期,和昨天疯狂的情绪不相匹配。

抛开买了地产希望它暴涨的想法,我其实并太支持当前继续放开限购或者降低首付比。

因为,城市之间本来就是分化的。

而全部松绑会加剧这种分化,并且加大未来政策执行的难度。

接受已经进入常态的现实,看清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仍然偏高的事实,

努力解决一些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比如积压问题),才是客观的、务实的。

从这一点看,通过涨价去库存的时代已经过去,

寄希望于收购二手房快速释放置换需求、实现新房销售明显回暖的想法,也只是美好的幻想。

----------

六、关于企业与风险

最近不时总有人说,你从去年就开始说xxx不行了,人家现在还活的好好的,打脸吗?

阿Sir,我已经不算命好多年了。

以前,我可以相对准确判断企业情况,是因为那时我太清晰了。

什么他娘的精锐?我打的就是精锐!

现在呢?决赛圈了,民企都快只能拉一桌麻将了,真的只剩精锐了。

但是呢,大局如此,天命难违。

所以就处于拉锯的状态:

还债、保交楼,禁止任何的躺平,

看看有哪些可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实在不行,那也尽力了,市场化法治化,也不能把自己拖进去,

所以,现在去判断谁能不能活过来,无异于算命。

幸运的是,修修补补,到目前这几家跌跌撞撞依然偷生。

当然,我必须要说,不管是万科、金地,还是任何一个目前还没有倒下的企业,

一定是有它优秀的地方所在,这是客观事实,不可否认。

而且这些企业的地方国资股东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不管是督促作用,还是浅尝辄止的支持。

但是,至少目前这几家舆情闹的很凶的,我是没法给出无忧的结论。

这也取决于后续去库存措施的力度和执行度。

正如我在去年展望里说的,从那会开始,分析房企爆不爆雷,其实意义不大了。

----------

好吧,最后还是贻笑大方一下。

我说了半天,我知道你们还是关心标的。

通过前面我一以贯之的逻辑,我还是倾向于:

没有实质形成风险的企业、

布局在一二线的企业、

销售上涨或者至少下滑不太多的企业、

拿地可以支撑后续业绩的企业。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毕竟,截至目前,仍然还是题材股。

就说这么多吧,祝大家节日快乐啦[心心]

精彩讨论

人弃我取淘金者04-30 23:54

感觉没那么乐观,深圳二手房挂牌量刚刚见顶六万套,而其他大多数城市挂牌量还在上升中(北京上海增速回落但还是增加的,其他二线城市更别说了)。只有二手房稳住了,新房才可能稳住,但这么天量的二手房供应,二手房价稳住难啊。

亦多04-30 23:54

亲历调研的过来冒个泡,这里面存量问题楼盘的处理,国有行会超大家预期,慢慢的股份制和城商行也会跟上来,这是第一步💪(≧ω≦)

frost_zy04-30 23:55

不知情人士透露:pm支持收,vpm支持建。角力了这么久,pm从各方面拿回了领导权(不仅地产这一方面),出镜率也高了很多。
这次还能加得上杠杆的只有爸妈协作了,赶紧给口吃的吧。撇开事实不谈,牙膏当不了饭吃,都舍不得多挤点[痴呆]

2500满仓单调茅台04-30 23:50

保利招商可以买。万科只能再观察。或者小的地方国企地产股

捅主任大铁棍子医院05-01 00:05

会议通稿里有句话很重,以前没有,压实金融机构责任。没提市场化的事。

全部讨论

感觉没那么乐观,深圳二手房挂牌量刚刚见顶六万套,而其他大多数城市挂牌量还在上升中(北京上海增速回落但还是增加的,其他二线城市更别说了)。只有二手房稳住了,新房才可能稳住,但这么天量的二手房供应,二手房价稳住难啊。

亲历调研的过来冒个泡,这里面存量问题楼盘的处理,国有行会超大家预期,慢慢的股份制和城商行也会跟上来,这是第一步💪(≧ω≦)

不知情人士透露:pm支持收,vpm支持建。角力了这么久,pm从各方面拿回了领导权(不仅地产这一方面),出镜率也高了很多。
这次还能加得上杠杆的只有爸妈协作了,赶紧给口吃的吧。撇开事实不谈,牙膏当不了饭吃,都舍不得多挤点[痴呆]

看完文章,标的呼之欲出,强调进攻买绿城,建发国际(港股那个),强调攻防兼备买滨江,保守随大流的话买一哥华润二哥中海。

房地产暴雷啥的 不是说资金周转不过来,你救一下还能活。是真卖不出去卖不动了。这可是两件事。。政策若果还是给金融手段去支持,有可能继续搭进去。救不了。老百姓兜里还有钱吗?接盘的都是谁?能想清楚吗?

史诗级别比肩涨价去库存的大招来了,三管齐下。小管,契税1%,中管,房贷利率2%、大管,以旧换新城投接盘,资金由国家住宅银行无限量弹药。

江苏和郑州模式区别不大吧

去库存一二线是不太适合的,除非大幅降价。虽然一二线有大量的租赁需求,但目前还是供大于求,租金降了不少,收购旧房出租是覆盖不了资金成本的,再叠加房价下跌,风险很大,而且一二线大多库存不算太严重。三四线现在销量冰点,但是大多价位已经跌到位了,政府收购出租,租金基本能覆盖资金成本,政府收购出租的信誉是好于个人的,抢占的其实是个人租赁市场。三四线的风险在于库存,一二线的风险在于房价。

降息怎么看?

今晚上自然资源部出了限制商品住宅土地出让的文,会议一开完,马上就发了,土地供给收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