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估你的投研决策的胜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3回复:54喜欢:106

本文对于持股周期很短比如只有几天几周的投资者,没有意义。因为短线的交易者,更多依赖短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解读能力,交易能力,或者看图。

对于基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投资者,下述可能有些意义,值得讨论。

几个前提,看你能不能接受;但我个人认为管理基金产品,接受这几个前提会比较好。

(1)经常卖飞,是要加分的。如果你卖出的股票,经常是大牛股,说明你对公司的质地、公司的发展空间有高的要求,选股的正确率足够高。你卖出的时候,可能因为估值太高、可能因为心态不好没有持住、可能因为对公司没有足够的理解、可能数据跟踪不够等。相信你越是经常卖飞股票,越接近正确。

(2)经常卖对,是要减分的。卖了后,股票大幅下跌,跌到你的成本线甚至远低于你成本线,若你赚了很多,还卖的很及时,你会窃喜吧?但其实是错的(如果想长期活着这个残酷的市场里)。正确的反应,应该是后怕:自己是不是又买了个垃圾公司,或者买的太贵了,只是割了韭菜(有更傻的傻瓜)?若实质上,是割了一把韭菜赚钱,怎么能沾沾自喜呢。靠割韭菜,我们能走到多远?

(3)不要高估自己的浮亏时的忍受力、持股耐心。如果买入的股票,特别是管理基金持有的组合,买入后半年浮亏、1年浮亏,你会如何?如果持有2年还浮亏,你会如何?有人说,我长期持有,我不太信。对于大多数个人,在2年内可能偷偷割肉了;对于私募基金管理者,很可能已经清盘了。明白这一点,在选择机会时,才会考虑公司股价未来一段时间内,股价为什么要涨?为什么不能继续下跌或者长期横盘?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绝大绝大部分人,要知道你并不是一个能持有5年、10年的投资者,别高估了自己,人都容易过于高估自己的忍耐力,如果你的机制不允许就更不行了。

在这三个前提下,看如何评价我们的投研决策能力,要不断的总结、反思,螺旋进步。最终,投资业绩才能是你认知能力的变现。

(1)记录你买入的时间,买入的成本。

(2)从你买入的时间点计算,半年后、1年后、2年后的时间点,分别计算相对于买入时的涨跌幅。

(3)权重总计100分,半年后的权重15分,1年后的权重35分、2年后的权重50分。

(4)两年后,计算各时间点的相对于买入时价格的涨跌幅,分别乘以权重后,相加得出总分。

(5)2年后股价甚至5年后的涨跌怎么计算分数?你可以计算,依赖你得持股平均周期多长。

用这个总分,去评价你的投研决策胜败,代替短期业绩的评价。

我并没有说,赚钱这事不重要,赚钱是硬道理是吧,别有洁癖。我只是说:如果评价和提高自己的投研决策能力,用来反思,螺旋进步。没有反思和进步,就没有认知能力的变现。

随便做了举例表。

 @林奇法则   @杨饭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数说投资   @投资懒人   @管我财   @王代新-狐尾松资产  批评指正!

全部讨论

2021-12-28 10:33

其实个人要形成自己的投研体系是非常难的,除了少量比较有天赋的之外。毕竟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非科班出身。
投资其实是一项门槛最低,但要毕业确是最难的事情。
我想很多人如果不经历一些牛熊和有较长投资经历是不大能理解荣总说的这几个观点的。
经常卖飞虽然无法在单一个股上获得最大收益,但其实减少了很多风险的,是正确的事情。
而经常卖对或者说卖在高点,我想要不是神,那得有多好的运气才行。其实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甚至一条路走到黑,对投资其实是不好的事。
长期的超额收益本身是要依靠正确的投研体系的。

2021-12-29 09:57

以前对卖点很纠结,知道1和2之后就不会很纠结了,把精力注重在买点更好,因为知道3的难度不小。

2022-03-29 11:49

精辟的分析。。经常卖飞加分,经常卖对减分,不要高估对浮亏的忍耐力。。。学习了。

2023-04-10 23:37

好帖子。值得认真揣摩

2022-06-08 12:41

学习,如何评估投研决策的胜败

很多时候,好股票也会因为一段时间内涨得太多,而吹起泡沫,但是这个泡沫短期来看,风险巨大,长期来看风险又不那么大。这个时候的卖出,是加分还是减分呢?睿

2021-12-27 17:45

图片评论

2023-04-10 22:39

投资的道路上,不怕慢。怕迷路、怕中途夭折,怕价值观的白猫化。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和评判标准,拉长几年看,若此刻的投资组合若是亏,那就是错误的投资,不管自己中间自己赚没赚。

2023-02-19 13:57

前天几个券商的年轻人过来交流。其中问我对今年行情是不是很乐观?我回答“我哪一年对行情都不乐观”。我只是对某些行业、在合适位置或者合适估值选的公司有信心……

2022-06-08 12:24

这样我们总体得要求,买入时的股价,得是未来几年的底部区域,而不是涨一段时间后,就下跌再跌到你的买入价以下。那么(1)机会大部分是因为大幅下跌后跌出来的,或者长期没怎么涨,真正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2)公司的内在价值发生了比较大的正向变化,而是长期的,追高了买,才可能仍是未来几年的底部,这样的公司比例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