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笔记2:中国船舶vs中国重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1回复:97喜欢:372

$中国船舶(SH600150)$ $中国重工(SH601989)$

作为船周期的两个带头大哥,一个南船、一个北船,近年来在股价走势上大抵趋同,但在涨幅上,重工明显落后于船舶,呈现跌的多、涨得少的态势。目前重工/船舶 市值比 67%。

为什么船舶走势要好于重工?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价是否被低估呢?

一、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几个归因:

1)交易面因素:a)船舶属于上证50指数,被动资金买入,不过调入指数发生在去年年底,解释不了前两年的差异;b)重工去年被证监会发函调查,打断了股价的上升趋势;c)市场关注度:重工的名字很难联想到是造船行业,不利于传播学的扩散;d)趋势交易:船舶股价走势较好,吸引了趋势交易面的资金,强者恒强

2)基本面因素:a)船舶民船占比更高,业务更纯,船周期里弹性更大;b)船舶经营效率更高,民船完工量和收入高于重工。

交易面因素能影响一时,长期起决定性影响的应该还是基本面。以下对南北船的基本面进行分析:

i)营收和经营性现金流对比:

营业收入上,中国重工/中国船舶 在2021/2022/2023/2024Q1年的比值分别为66%/74%/62%67%。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上,二者比值分别为 70%/69%/64%/64%。现金收入整体略大于营业收入,感觉两家公司在收入确认上都偏向于收付实现制。

可以看到,在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现金收入上,重工比船舶将近70%,这一数值与当前市值比67%差不多

ii)业务结构对比:

重工主营板块分为(2023年数据):海洋运输装备 30% (141亿)+ 防务和海洋开发 20% +船舰配套及机电装备19% + 深海装备和修船 18%+ 其他

和2021年相比,海洋运输装备收入 -18亿(21年 运输装备收入160亿元),毛利率改善 2%;防务和海洋开发收入 +20%,毛利率下滑2%(看23年年报,成本项里外协外包成本上涨明显,我估计是海洋开发板块 劳工支出成本提升导致,军工部分毛利率预计稳定);船舰配套和机电装备收入 +10亿

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船周期,所以主要看民船业务,对应主营里的海洋运输装备业务。军工和海工船之类的海洋开发业务在未来可能会随着 船台紧张而跟着涨价,但保守起见,我们还是抓住 主要矛盾。船周期的主要矛盾是 油船/干散货船/天然气船/集装箱船等 主要船型 老旧替代带来的需求增长 与造船行业长期不盈利带来的产能出清 之间的供需失衡。业绩弹性由民船而起,所以主要矛盾抓民船业务。

船舶主营板块里面,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2023年收入704亿,占比94%(相比2021年增加200亿)。先把修船业务摘开(船舶修船275艘/19.76亿元,重工修船519艘、将近是船舶的2倍),那么船舶军工+民船造船+海工收入大概684亿元

如果非要比的话,船舶的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704亿 应该等于重工 海洋运输装备140亿+防务及海洋开发99亿+深海及修船85亿=324亿 (其中重工修船业务 约是船舶两倍,未来 船主新船买的多了,修船的量可能会下来)

iii)订单对比:

可能从订单上看民船业务会更直观一些。

数据来源于:@雪林独行

看手持订单量:船舶23年民船接单 128艘/919万载重吨/ 729亿元,手持民船订单261艘/1944万载重吨/1535亿元;重工23年民船接单69艘/835万载重吨/330亿元,手持订单751亿元(海洋运输装备板块)。

对比船舶和重工的单船/单载重吨收入,下表都是年报里披露的统一口径数据。奇怪的是,船舶的民船订单 单艘价值比重工 高1亿元,而万载重吨价值 0.79 则是重工接单0.4的两倍了。

单位载重吨价格可能和船型有关。下表是船舶23年完工情况,箱船/散货船/油船载重量比例分别为35%/29%/19%,其中散货船和箱船的单艘载重量都大于12万吨,LNG等船型载重量则更低。重工在年报里披露23年接的69艘船里,油船30艘、散货船21艘,占比44%/30%,和上表单艘12万载重吨大体能对上。但是船舶的订单里 单艘船型价值量更高、载重量又明显低于散货/箱船/油船,怀疑是LNG船型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更高?

看民船交付能力:2020-2023年,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万载重吨;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万载重吨。在船数上,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在载重吨上,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万载重吨、重工500-700万载重吨,略低于船舶,不过近两年民船交付相较2021年下滑明显,可能是军船占用船坞较多?还是武昌造船搬迁?

总的来说,重工近两年在民船交付量、民船收入、民船接单单艘价值和单位载重价值上都不如船舶。因此,我觉得近期船舶涨幅高于重工也是合理的。再回头看船舶在21年涨幅+40%,我觉得更多的是中国船舶的价值回归和修复

船舶在2019年进行重组,收购了江南造船和广船国际,资产规模由19年的444亿跃升到1525亿。营收也由200亿跃升到500亿+。在行业底部以较低的价格进行产能的收购,在周期到来时,也理应有更好的表现。

二、目前相比船舶,重工股价是否被低谷?

周期底部看pb,目前船舶pb 3.36x,重工pb 1.31x。如果以市值/在手民船订单衡量,船舶 0.85x,重工0.77x。那么,相比于船舶,重工目前是否被低估了呢?

数据来源于:@雪林独行

1)PB的估值视角

重工净资产规模是船舶的1.6倍,多了300亿。在总资产规模上,船舶低于重工200亿。对比二者的资产负债表,我会觉得船舶pb估值比重工高也是合理的。船舶资产负债表有几点优势:1)527亿的净资产 带动了672亿的合同负债;而重工841亿净资产 只有479亿合同负债;2)船舶应收账款比重工低。从营运效率的角度上看(纳入收入的视角),船舶的资产周转率要更高,随着毛利提升,ROE也会更高,PB估值也应高于重工。

看固定资产,重工326亿,比船舶的203亿高。要分析为什么重工收入低于船舶,还得再看二者的底层资产。

2)底层资产分析

在船周期的视角里,南北船的核心资产就是船厂。其中,船舶主要船厂:江南+外高桥、中船澄西+广船国际(56.58%)+黄埔文冲(30.98%)重工主要船厂: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再回到上一个问题,重工的资产包里有比较大一部分是船配厂和研究院(对应船舰配套及机电装备、新兴产业等业务),这些资产也能贡献利润,毛利率也有15%,只不过在民船周期来的时候,弹性有限些。

船周期的核心资产在船厂,因此,南北船的对比也就是 江南+外高桥+广船+澄西 VS 大连造船+武船+北海

在总资产上,中国船舶有 江南造船810亿+外高桥327亿+广船373亿(×57%)+澄西164亿+黄埔文冲378亿(×32%) = 1634亿中国重工大连造船992亿+武船364亿+北海180亿= 1536亿。在总资产上,南北船相差不多,未来随着北船合同负债增加,在船厂资产上可以赶上南船。

在净利润方面,外高桥以17.6亿遥遥领先、ROE高达28%,江南5亿>大船3.4亿,澄西和广船也实现了盈利,武船和北船23年未知。

船厂接单情况:手持订单方面,江南6.1%>外高桥5.0%>广船3.8%>北海3.6%>大连2.8%>澄西>黄埔。重工船厂整体弱于船舶船厂

但是在产能上,大连造船也是很强的存在。大连和北海都有5个船坞,在22年大船集团的产量也不逊于外高桥和江南。在造船技术上,航母001和002都在是大连造船厂,003在江南造船厂。大船的总资产还略高于江南,两个造船厂分别是南北船的王牌。但是大船在23年的接单量和净利润却落后于江南。

北海造船民船产能也不错,优势在散货船。北海造船2023年新签 10 艘 21 万吨散货船,该船型手持订单量 稳居全球首位。

武船基地在武汉,造远洋大型运输船可能差点。是军工军贸建造、试验、调试基地,是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出口船 舶及公务船建造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军船业务武昌造船以常规动力潜艇为主。民船业务武船业绩较为分散,公司在散货船、化学品船、散货船以及 LPG 运输船上都有生产。

这么看下来,船舶的几大船厂整体民船产能还是要优于重工的,毕竟重工能打的只有 大船+北海,而船舶有 江南+外高桥+广船。

再回顾一下2020-2023年的民船交付数据:船舶交付68/71/74/81艘、785/591/700/753万载重吨;重工交付-/-/59/45艘、649/725/560/484万载重吨。在船数上,船舶交付量在70-80艘,重工在40-60艘;在载重吨上,船舶交付能力在700-800万载重吨、重工500-700万载重吨。

在载重吨交付能力上,船舶最高785万载重吨,重工最高也到过725万载重吨,相差其实不多。重工如果被低估,预期差可能在大连造船厂的接单和营运上,毕竟如此庞大的产能,手持民船订单还不如北海造船。不过也能看到今年以来,重工在油船和散货船的接单量上明显加强。

但有一点还需要注意,就是重工的单位载重吨价值只有船舶的一半,可能重工产能打满了,收入还是赶不上船舶?这个需要后续结合具体船型和订单进行分析了。

精彩讨论

Triangle198005-02 08:51

写的不错!数据详实、逻辑严密,最近难得看到分析船舶和重工的好文章,而不是口水文。学习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研究的深入、并且不带有偏见性,才能得出相对靠谱的结论。

一朵喵05-04 23:02

能研究明白终局的人是牛逼。牛逼的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牛逼。研究明白终局发现伟大企业又能做到长期持有知行合一的是牛逼中的牛逼。
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赚什么类型什么阶段的钱,很重要。
我欣赏做基础工作牢靠的投资者,这是很好的习惯和开始。

rogeryy205-02 06:06

指出个明显问题,大连造船承接和手持订单排名,应该加上山海关和天津,修正总吨比江南略高。

一朵喵05-04 15:14

基础工作非常翔实

胡锡泥05-02 13:06

一旦军船出口打开局面,重工将脱胎换骨

全部讨论

05-02 08:51

写的不错!数据详实、逻辑严密,最近难得看到分析船舶和重工的好文章,而不是口水文。学习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研究的深入、并且不带有偏见性,才能得出相对靠谱的结论。

指出个明显问题,大连造船承接和手持订单排名,应该加上山海关和天津,修正总吨比江南略高。

05-04 15:14

基础工作非常翔实

05-02 07:33

确实详尽
但重工的设计还有军船一个是没法估,一个是内部性,没法估
个人倾向在景气阶段,当业绩释放时,重工的体量来说低估了 至少维持和南船同样的市值

05-02 08:00

重工旗下的山船和天津不配有名字么?
重资产周期行业就是得按pb估值,经得起时间和常识的检验。其它各种估值法都是昙花一现,一遍遍被从冷柜中拿出来,又一遍遍被抛弃,周而复始。尤其像南北船这样各个维度上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司。体制机制,产品价格,钢材成本,中国大陆员工,官僚管理层,军民用兼顾等。
给中船重工601989打个八折都算让着中船工业600150了,现在被打了个38折,江南造船厂0.38个船坞=大连造船厂1个船坞。您效率高这么多呢,好意思么?
中船重工601989净资产大于中船工业600150,多年来营收也一直大于中船工业600150,只是最近几年被反超。我感觉是跟这几年南北船集团层面合并后的整体安排以及军工责任有关。但是中船重工的净资产实打实的并没有消失,这都是产能,在周期上升时就可以转化为收入。而且中特估中特估,就是不能只看钱的意思,否则谁还愿意听从安排?
最后,名字很重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猜测当初可能是为了多占几个中国xx这样的上市公司名字,否则最准确合理的名字就是中船重工、中船工业。

05-02 18:21

仔细研究北船的产品,会发现它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船配,其中包含压载水处理系统,甲醇、LNG燃料供气系统,这些子公司有的还是市占率很高的专精特新企业。

05-02 13:06

一旦军船出口打开局面,重工将脱胎换骨

05-03 15:29

其实就是重工军工占的船坞了,几艘航母占用船坞时间可不是一年两年啊,从利润率来说肯定船舶造民船赚钱,重工估计只有在中国发生大规模军事活动的时候能获得高溢价,或者允许重工卖船给别的国家才有高额利润超过船舶,比如卖点船给骆驼,这个出口的加点高利润也是可以

像你这样的人不赚钱,还有谁能赚钱?从能获取的资料,船舶优于重工,但是重工有点特殊,就像你说的那样,年报出来后,船舶跟踪的很多,但重工的没几家。它的核心是强军保军,打造一流海军,很多东西不能暴露,对它写研报要很慎重。重工优势在于它有很多研究院,里面的人才都是无形资产

05-02 17:27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