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谈判对药品销售额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35回复:55喜欢:75

恰逢一年一度的国谈临近,当前似乎“医保无脑杀价锁死创新药空间”已成为不言自明的共识,侈谈创新药的商业模式有些不合时宜,以至于卖不好创新药甚或是做不好创新药都全赖医保局。

好在,自2016年首轮国谈起医保目录调整执行多年,已经产生了足够大的样本量,我们仿照此前做过的药品集采对销售额的真实影响定量、细致、全面、纵深地审视国家医保谈判对药品销售额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依然是数据声明。分析范围是2016-2020年前五次国家医保谈判所有成功调入的品种,通过PDB数据库查询其谈判前后年份的样本医院销售额情况(经验的真实销售额大约需放大2-4倍),核心关注点是谈判前后各药品的销售额变化情况

所有品种清单及销售额变化等情况列示于文末附件。

须做几点说明:1)因样本医院数据口径所限,销售额总数以及不同适应症药物之间的横向可比性会有所影响,但同一品种纵向完全可比;2)销售额是按照通用名口径归集,即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都会与原研药一并考虑;3)考察销售额变化以谈判前峰值和谈判后峰值为准,不排除因集采、竞品挤压市场份额、政策不利等因素在谈判后销售额出现回落的情况,但应不影响结论;3)各分组的谈判前后销售额平均峰值,是将峰值做算术平均,因不同品种出现峰值年份不同,因而可能出现与各年份平均销售额的峰值略有不同,但也不影响结论。

1. 整体趋势

医保到底有没有在为创新药买单?以价换量到底可不可行?创新药到底还有没有商业价值?我觉得下面一张图,应该雄辩无疑地回答了这些常见于市场中的困惑。

前五次国谈一共有222个品种成功调入目录,销售峰值总和从调入前的149亿提升到433亿,涨幅近3倍,而在2017年以前在医保以外的增量是相对缓慢的。医保目录对创新药的及时纳入,无可争议地提供了销售额的增量,并且目前的支付总量还至多只在千亿量级,相对整个医药市场近2万亿规模还非常有限。这也与之前《医保控费到底颠覆了什么行业逻辑?》文末的分析相吻合。

2. 谈判年份

如果大家还记得,2018和2019两年的国谈在当时是引发了较大的反响和争议的,核心焦点是PD-1和替尼们被大幅压价,后来蔚然成风的“医保扼杀创新”论大概就自此始。

诚然,PD-1在降价后一下从千亿蓝海白天鹅变成百亿内卷丑小鸭,势必是让创新药的商业价值大幅低于了部分人的想象(是不是也应检讨一下自己想象力的问题),但说扼杀应该还是过激了,毕竟医保谈判成功很明显还是给这些药物带来了增量,尤其是大品种创新药收益更加明显。

3. 药物类型

医保目录调整时长被诟病的另一个主题,就是纳入了中成药品种。不过事实情况是,中成药在医保局那里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甚至在谈判调入后销售额不升反降(这还是在某些品种先升后降、按照文初所述计算规则是界定为销售峰值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新品种调入后放量并不快,而老品种在调入后反而遭遇注射剂和辅助用药整治等政策措施,导致销售额出现下降。

4. 厂家类型

我们谁都应该相信医保局是讲zz的,控费和国产替代无疑就是他所面对最大的zz,也就可以理解为,但凡是临床价值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在高价进口药和低价国产药之间做抉择,按说他们是毫不犹豫应该选后者的。

然而事实刚好相反,从谈判成功调入数量、销售额绝对体量和相对提升幅度上来看,进口药物都明显优于国产药物。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医保局依然不会跳出医药经济学和临床价值评估的大框架,目前进口药物客观上仍旧拥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优势,他们就依然会为这些药物付费;更简单直接的推论就是,只要是好药医保就无法拒绝,或者“菜就是原罪”。

注:此处有少数专利过期药物(例如吉非替尼、贝伐单抗等),国产的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销售额也被归入“进口”类别,对方向性结论影响不大。

5. 成熟阶段

我们将各品种根据谈判前的销售额情况分成5种不同成熟度的阶段:1)爬坡阶段,上市超过3年且销售额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年增速>20%);2)平稳阶段,上市时间较长且销售额已经基本维持不变(年波动范围<20%);3)新上阶段,上市2年(含)以内;4)少量阶段,上市超过3年且销售额始终处于较少的水平(2,000万以下);5)下滑阶段,上市时间较长且销售额已出现明显下滑(年降幅>20%)。

可以看到,除了已经下滑的品种(大概率是专利过期甚至是集采品种)以外,各不同阶段品种都会从医保获得销售额提升:爬坡阶段和新上阶段的品种在医保谈判中获益最多,谈判前基本卖不动的少量品种也有可能借机获得一些增量,即使是平稳品种也会获得稳定提升。

6. 代表品种

爬坡阶段是医保增量的主力出口,这些药虽然老,但因为临床价值非常明确,哪怕没进医保也在稳定爬升,而谈判时纵使大幅降价也能通过倍增的销量获得总量的大幅跃升。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贝伐单抗这种,上市多年、甚至很快生物类似药都扎堆获批,按一般思路就肯定是像集采那样断崖下跌,然而事实却是一路成了超重磅品种。

对于创新药上市后短时间纳入,是本轮医药改革中最高光的环节,而事实上这确实为中国市场创新药的商业化提供了巨大助力。我们不能总是盯着降价这个“条件概率”,而忽略了进入医保目录这个“全概率”,要是没有谈判降价这个幸福的烦恼,很多创新药企几乎完全不可能在获批后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建立起商业化能力。具体可参考《不是所有卖药都叫商业化》。

那些没有医保的情况下几乎完全卖不动的品种,只要临床价值明确,解决一定的支付问题就有可能带来非常可观的增量。最典型的就是全球药王阿达木单抗,虽然现在的销售额仍然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但无论如何是有了显著提升;另一个直观的自我对照就是拉帕替尼,在17年谈判成功调入目录后销售额迅速跃升,然而在19年续约失败被踢出目录后又迅速没落。

即使是谈判前已经增长放缓的老品种,也完全有可能在进入目录后获得显著销售额提升,前提还是临床价值。

医保局大概是医疗行业中最不得人心的主管部门,但他们到底干得怎么样,我想还是应该用数据来支撑。我们此前明确看到他们通过集采结合竞争格局进行了有差异性的“腾笼”,又真切观察到他们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基于临床价值进行了增量显著的“换鸟”,再加上梳理过的控费逻辑,是不是至少应该可以一定程度上洗脱无差别摧毁中国医药创新的罪名?

基于这些观察,笔者再次重申,旗帜鲜明地反对医保颠覆医疗行业逻辑的观点,并且认为医保局整体看来是基本遵循着设立的初衷,纵有部分过激、偏差和错杀,也并未大幅偏离以临床价值为准绳的医药经济学框架

附件

$恒瑞医药(SH600276)$ $信达生物(01801)$ $百济神州(BGNE)$ 

全部讨论

看不懂的你的逻辑和结论,国谈和集采已经把价格平均降了80%,一个企业的销售额要增长4倍才能和原来的利润一样

2022-10-01 13:08

,上面做考虑和决策不可能只考虑单一方面,而是综合整个行业和民生的共同利益考虑,平衡各方利益之后按照某些原则进行决策,国谈杀死创新药的言论虽多,但很多都出自并不太了解医药行业的人。

$恒瑞医药(SH600276)$

$康宁杰瑞制药-B(09966)$ $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 谢谢分享!数据没有对错,分析数字背后的原因:

1.降低药物可及性,需求增加,20w的抗癌药不是每个人都会用,2w的自费2000它就有大部分人用,没进的它也会降,因此病人是获益的;

2.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度完全赶不上降价的速度,贝伐,利妥昔作为老药,已经能有0-1的市场认知度,三甲医院医生非常忙碌,没有相当的时间去认识新药,听各种讲堂,更多的知识停留在国外老牌药上面,并且国内的临床标准做出来的药成色几何肿瘤医生自己心里有数,价格还比老药贵,药效不能说清楚,所以哪怕进医保,放量速度远没有老药快,比如K药如果近医保,毫无疑问,第一年就能卖到50亿,注意是可及性带来的老药增量;

3.客观上降低某个药的价格,它的峰值是个上凸函数,不能一概而论。
举个例子,PD1卖50w每年,太贵那峰值不会超过10亿;卖5W每年,峰值可以有50亿,因为价格亲民了;卖5000每年,销量不会超过10亿,因为太便宜;
所以ybj需要做的是量化分析,找出上凸点,这样广大病人受益,行业药厂也受益,是个双赢的局面,怕就怕没有这样一个量化决策团队指导降价策略,如果授权的话我可以代劳,这可以是个受益病人数和药厂利润的双目标优化决策模型,一刀砍的降价20%或80%,只保证了zz,它就是不science的…

总结:是可以做到病人,药厂双受益的,不过需要点科学方法…

2022-09-30 11:27

内卷的应该集采,创新的就应该大赚,医保应该有引领作用。过犹不及。

2022-09-30 10:28

信迪利的数据应该有问题,信达21年卖药营收增长69%,其中应该主要是信迪利,但这个样本数据增长了3.5倍

2022-09-30 10:21

主要还是卷吧,海外企业的中国市场销售额感觉都挺不错的呀

2022-09-30 10:02

入医保集采其实就是削峰填谷,就是你的空间变低了但是可以更快速放量,对于销售能力不行的公司是利好。

2022-09-30 18:32

2022-09-30 14:28

医保谈判对于同质化明显,没什么差异化,不可替代疗效的药,无论是老药还是新药都算利空。对像$华领医药-B(02552)$ 这种有特殊临床价值,又有差异化,不可替代性全球首创新药,一定算利好多一点!

2022-09-30 13:42

感谢分享!请问原报告哪里可以下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