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4喜欢:0
回复@谦卑的打新流星: 去年的营收增长是实实在在持续的,利润下滑主要是期间成本增加太多。但是反过来说,期间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人员增加和各种展会,搜索投入增加。这些增加终究都是为了营收继续增长。从去年情况看,国内大部分医药公司都在裁员(包括药明),百普赛斯敢于逆势扩张,增加人员和扩大销售投入,也有可能真的是像325董秘回复所说的为了未来业务大发展所做的前置准备。后续可能出现营收大幅增加,期间成本微涨,利润就上去了。
去年利润,因为前三季度已经有1.2亿,合理估计全年应该就是1.6左右。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可以有所期待,今年不管是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还是海外生物医药并购都有明显增加,有刺激相关药企增大研发,采购百普赛斯产品的动力,同时从老板自身要减持,有动力提升股价角度,可能会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营收和净利,从公众号可以看到,现在销售刺激力度还是比以前大了,值得期待。//@谦卑的打新流星:回复@守股不如守寡:你别想了,去年利润首先看能不能到1.6亿,第二。今年一季度做到比去年一季度不差就好,如果有略微的提升就好。即使比去年一季度低一点点也没关系,营收先要稳住
引用:
2024-04-03 18:39
$百普赛斯(SZ301080)$
$百普赛斯(SZ301080)$ 走势预测
百普大体上还是跟随医药,创新药,生物医药走势,但是波动性比板块大很多。
本质上还是因为行业处于低谷,加上百普赛斯去年自身增收不增利,叠加海外业务占比高,导致没有主力愿意买。
尤其是从目前看得到的基金年报持仓来看...

全部讨论

04-06 17:39

总营收超500亿|表现最强劲的一年,中国创新药企告诉我们什么?
前言
对于中国创新药产业来说,如何定义2023年,无疑是非常矛盾的。
这必然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资本寒冬、医疗反腐……诸多药企的日子,并不如意。这也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着营收增长的挑战。
这一年,药企们在资本寒冬和医疗反腐风暴中艰难前行,部分药企营收增长的重压如影随形。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创新药行业,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2023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创新药行业表现最为强劲的一年。港、美股上市的51家创新药企成绩单,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参考。
这51家创新药企的营收规模达到549亿元,较2022年的32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增长额超过200亿元。
以绝对值来看,整个行业的营收增量主要来自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药企。其中,百济神州2023年营收增长达到75亿元,康方生物营收增长接近37亿元。
如此大规模的营收增长,无疑肯定了创新药企在新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也彰显着未来的无限潜能。
当然,挑战也随之升级。药企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战略来应对挑战,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研发实力,更要提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确保在这场科技与智慧的竞赛中,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01
来自领航者的信号
过去一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色彩,尽管当下的市场情绪尚未全面恢复,但透过这份药企业绩增量规模排行榜,我们也能窥见行业的几个积极信号。
第一,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底色正越来越足。对于创新药来说,最具认可的是“重磅炸弹”认证,也就是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因为起步较晚等因素导致,国产十亿美元分子并未诞生。但2023年,泽布替尼打破了僵局。百济神州业绩的大幅增长,来自于BTK抑制剂泽布替尼。2023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由此诞生。除此之外,支撑传奇生物业绩增量的CAR-T疗法,也有潜力成为第二个国产重磅炸弹。
第二,在国际舞台中,中国创新药的吸金能力,正越来越强。去年开始,国产创新药授权出海进入新阶段。出海,造就了创新药企收入规模的攀升,康方生物、和黄医药的业绩增量,主要来自对海外药企的授权。例如,康方生物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收入29.23亿元,主要来自AK112的授权首付款。
第三,本土市场也能够支撑起本土药企持续的高增长。本土市场医保谈判、支付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速了国产创新药的出海进程。但实际上,就跨国大药企的表现来看,本土创新药市场并不逼仄。2023年,我们能够看到的积极信号之一是,不管是复宏汉霖还是信达生物,都是基于本土市场拿到了不错的增量。例如,信达生物2023年药物收入规模已经超过57亿元,全部来自本土市场。
第四,部分创新药企的转型,开始收获成果。身处资本寒冬,部分创新药企希望通过更多变现方式,寻找更多可能性。和铂医药和东曜药业是代表性企业,其中和铂医药基于全人源技术平台优势,为全球药企赋能创新,收获了不错的增量。
虽然深处寒冬,但上述领航者的表现无疑透露出了积极信号。当然,虽然整个创新药行业在持续向上,但未来的市场注定高度分化。
02
暴露的挑战
在2023年,创新药企不只有高增长,也存在诸多挑战。部分此前看起来预期较高,或者销售增速不错的企业遭遇滑坡。这也导致,市场对这些药企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综合来看,或许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在内卷的领域,对于药企的商业化能力考验在持续加大。这一点,PD-1市场最为明显。
2023年,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药企的高速增长,原因之一是PD-1收入规模仍在快速上涨。其中,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收入规模达到5.37亿美元,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收入规模也达到3.93亿美元。
而对于PD-1收入规模较小、整体管线单薄的药企来说,激烈的竞争、头部玩家的攻城略地,将极大影响其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间。
这在2023年财报中,也得到了体现。目前,思路迪唯一的收入来源是PD-L1恩沃利单抗。2023年,该产品收入为6.34亿元,较2022年收入增长只有11.9%。虽然公司表述仍为快速增长,但对比其收入规模,这样的增速显然并不亮眼。
其次,在反腐的压力下,一些竞争力有限的品种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例如,华领医药降糖药华堂宁在上半年出货量达到21.2万盒的情况下,全年出货量只有25.1万盒。也就是说,下半年的出货量只有4万盒。核心原因在于,因为反腐导致公司线下渠道基本停滞,只能依靠线上渠道销售。
当然,随着华堂宁进入医保之后,这一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这依然为市场敲响了警钟,在正式进入医保之前,因为监管反腐的常态化、制度化,可能需要降低部分创新药的商业化预期。
另外,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天价药以及罕见病药物的预期,仍然不会太高。
在天价药物方面,药明巨诺的表现给出了很好的参考。目前,药明巨诺唯一的商业化药物是CAR-T疗法。2023年,其收入规模为1.73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2800万元。
而在罕见病药物方面,北海康成的表现又是一个参考。
作为专注于罕见病药物开发的公司,北海康成打造了14条管线,其中4款药物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从商业化管线绝对数来说,在创新药企领域并不落后。
但现实的是,2023年公司收入规模为1.02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2389万元。对于北海康成或是高价药来说,低增速或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常态。
03
适应新时代
总的来说,中国创新药行业在2023年的表现,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的动态变化。
正面来看,行业的积极信号不仅体现在领军企业的强劲增长和国际化战略上,还反映在新兴药企的快速崛起和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上。
这些正面因素共同推动了行业的繁荣,为国内外患者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可观的回报。
然而,行业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时至今日,内卷现象在某些治疗领域变得尤为突出,导致市场竞争白热化,这对于商业化能力较弱的药企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此外,政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反腐政策的加强,也对药企的传统销售模式和渠道建设造成了冲击,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合规性。
支付能力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高价药物和罕见病药物的市场前景。
在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下,药品的支付和报销政策对药企的商业化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药企需要更加关注产品的经济学价值和成本效益分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支付环境。
综合以上种种,中国创新药行业已然站到了更具希望与挑战新时代的门口,药企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战略来应对。一方面,药企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
另一方面,药企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例如与海外药企展开合作、开发联合疗法、拓展新兴市场等等,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未来,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04-04 11:41

百普赛斯也算是卖水人之一了。
行业调整期的“绿洲”?BD交易高潮迭起 ADC药物“卖水人”或迎黄金时代
科创板日报
2024-4-409:01上海财联社旗下账号
听全文
约11分钟9人听过
财联社4月3日讯(记者 卢阿峰)近日,在药明康德(603259.SH)、药明生物(02269.HK)、康龙化成(300759.SZ)等国内CRO巨头们公布2023年业绩之后,一个或早有预料的现象展露在业者面前——国内新药研发业务增速放缓。
但在“卖水人”行业万马齐喑的整体趋势中,财联社记者发现,以药明合联(2268.HK)、东曜药业-B(01875.HK)为代表,数家专注ADC药物CDMO业务的企业却异军突起。
业内专家告诉财联社记者,这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ADC药物BD交易高潮相关,ADC药物作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炙手可热且已经被诸多案例验证价值的赛道,许多Biotech和大型Biopharma都摩拳擦掌,势必要在ADC赛道有所作为,而这也为ADC药物“卖水人”提供了起势的机遇。
ADC药物卖水人业绩异军突起
医药产业链中,若是要找寻一个最能够反映行业温度的环节,那一定是医药“卖水人”——CRO。CRO在医药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制药企业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到监管审批等一系列研发服务,帮助企业加速新药上市的步伐。
前些年,伴随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合作的推动,CRO行业迅速崛起,并诞生了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为代表的CRO千亿巨头。
但随着医药寒冬的到来,资本对于生物医药热情降低,国内CRO行业也伴随着而步入下行周期。
以CRO行业的“一哥”药明康德和“二哥”康龙化成为例,据年报,药明康德2023年国内新药研发业务同比下降25.1%,而康龙化成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19.74亿元,同比增长5.02%,增速排在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之后。
跟随者也呈现出增长乏力甚至明显下降的趋势,例如泰格医药(300347.SZ)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3.84亿元,同比增长4.21%;归母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增长0.91%;昭衍新药(603127.SH)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3.76亿元,同比增长4.78%,实现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下降63.04%;凯莱英(002821.SZ)2023年营业总收入为78.25亿元,同比下降23.70%;归母净利润为22.69亿元,同比下降31.28%。
但财联社记者发现,在万马齐喑之下,还有数家“卖水人”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增长曲线。
3月25日,药明合联公布了其2023年年度业绩,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双双实现倍增,其中营业收入增长114%至21.24亿元,净利润增长112%至4.12亿元。
据悉,药明合联是一家提供抗体偶联药物(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的CXO公司,2023年11月登陆H股即被赋予了“ADC领域CRDMO第一股”的名号。
除此之外,还有放弃Biotech角色并全面转型CDMO的东曜药业,其中ADC CDMO业务收入为1.41亿元,剔除非经常性因素影响,2023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达101%。
东曜药业CEO刘军对外透露,未来三年已签署未完成的订单金额大约4.8亿元,潜在的长期合作订单预估12亿元。
持续繁荣的ADC赛道
实际上,ADC药物卖水人业绩表现异军突起,与当前ADC药物火热的BD交易不可分。
今年开年,数起涉及ADC药物重磅新闻延续了去年ADC药物持续火热的态势。强生公司宣布收购Ambrx Biopharma加码ADC管线布局(国内新码生物拥有Ambrx公司多款ADC药物中国大陆市场权益)、百奥赛图-B(02315.HK)与Radiance Biopharma达成双抗ADC授权合作、荣昌生物(688331.SH)ADC RC88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TOP5中,ADC领域的BD交易占据3席。而在2023年,国产ADC出海交易达到22起,交易总额达214.94亿美元。
在去年年底的BD交易高潮中,百利天恒-U(688506.SH)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的潜在总交易额达84亿美元,不仅刷新了我国创新药单药license out首付款的新纪录,也刷新了全球ADC单药交易总价纪录。
还有由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成功转型的翰森药业(03692.HK),2023Q4,翰森制药与全球制药巨头GSK达成两项合作,GSK获翰森制药两款抗体偶联物(ADC)HS-20089及HS-20093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翰森制药将分别就这两款产品获得8500万美元和1.85亿美元的首付款,今后还可能分别获最多14.85亿及15.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共约215亿人民币)与产品上市后的特许使用费。
除此之外,和铂医药(02142.HK)、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等等国内Biotech纷纷凭借手中的ADC管线进行BD交易,均收获不菲的现金流。
某生物医药公司总经理,资深医药行业专家齐正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ADC药物的研发门槛高,从ADC药物的BD交易情况来看,Biotech贡献了重要力量,今年该赛道的火热说明国内Biotech和诸多ADC药物CRO公司的研发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这一方面归功于海外人才的回流,技术积累在国内得到了释放;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国内Biotech在改良ADC特征的技术、适应症拓展方面的传统优势巨大,可以说国内的ADC药物研究水平已经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2年至203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将维持30%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
ADC药物卖水人“加码备战”
药明合联年报透露,目前ADC药物开发的外包率约70%,远高于其他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2023年,药明合联的高质量客户累计达到345家,其中包括国际制药公司和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累计协助客户递交55份IND申请,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中,已有6家与药明合联展开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合作。
“清晰可见的价值预期和屡经验证的成功路径,不仅让海外MNC、国内的恒瑞医药、翰森药业、荣昌生物、科伦博泰、迈威生物等Biotech和大型Biopharma纷纷布局ADC赛道,也引发了ADC药物CRO行业的躁动和大举布局,这是从去年开始诸多前瞻性的企业和资本就发现的趋势。”国内某生物医药方面投资人赖传亮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据年报等公开资料,已经尝到甜头的药明合联和东曜药业正在加大在ADC药物CDMO业务方面的投注。
药明合联已经与多家知名生物技术公司或生物制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包括启德医药、SyntaBio, Multitude Therapeutics/HySlink ,IntoCell,赋能客户加速发现ADC候选药物,开发更多新型生物偶联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功率。另外,为了推动产能规模升级,目前在无锡、常州和上海设有三个运营基地。新加坡生产基地的建设正按计划进行,新增产能将用于临床和商业化生产。2024年3月公司举办了开工仪式,预计于2026年投入运营。
东曜药业2023年已达成多项ADC CDMO项目合作,包括乐普生物、诗健生物、博锐生物、智核生物、皓元医药、济民可信、映恩生物、宜联生物、康方生物等。2023年10月,东曜药业“全球研发服务中心”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成,是东曜药业发力ADC CDMO的重要举措。2024年将加快拓展ADC CDMO海外业务,拓展新兴偶联药物领域及偶联技术服务平台。
押注ADC CRO业务的还有博腾股份(300363.SZ)、迈百瑞、凯莱英等。
今年一月,博腾股份在重庆两江新区投资建设ADC商业化平台。据披露,该项目工程总投资10.86亿元;2023年6月,作为全球少数具备提供ADC全链条CDMO服务的公司之一的迈百瑞创业板上市申请过会,本次IPO拟投入11.2亿元用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及运营总部建设项目,公司称该项目主要为建设新的生产线与购置配套设备;凯莱英已在上海金山建立抗体和ADC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心,在产能方面,凯莱英生物已完成了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抗体原液产能建设和500LADC偶联原液产能及配套制剂生产线建设。
赖传亮预测道,由于ADC结构设计复杂,技术平台是创新药企的首要竞争壁垒;同时管线布局是否差异化且形成梯队、在研进度是否靠前决定企业竞争壁垒能否持续,所以能够真正帮助ADC新药加快上市速度的ADC CDMO公司,将会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香饽饽”。

我们再深入交流下 我过两天m你 刚刚注册七天不能发私信

04-04 12:40

2023年,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自2015年起,国内药企陆陆续续将研发资源投入创新药,在跨越创新药十年之坎终到成果丰收之时,却遭遇IPO、二级市场持续遇冷。
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萧条的市场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不免感到忧心忡忡。殊不知拨开资本市场的光环与迷雾,方能回归企业和产品的基本面。
终于,隐藏在寒冬之下名为希望的种子开始萌发,推动中国创新药命运齿轮缓缓转动,在2023年迎来出海“黄金期”。
在这一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超过50笔,可统计的交易总金额累计约431.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6%。中国创新药10亿美金以上重磅BD出海交易呈现出“井喷”之势,10亿美金以上中国创新药重磅出海交易达22起,超过了2022年前所有年份交易数的总和;百利天恒与BMS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8亿美元的首付款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天花板;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的项目数首次超过海外引进至国内的项目数......
从国际角度来看,礼来、BMS、罗氏等MNC也在经历多轮周期后需要重新寻找新管线为自身回血。
在两方均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合作便只差一个机会。国内单品交易额的不断刷新,本质上也体现大家对于新疗法的重视。
因此,在这个创新药数年累积正待收获的时刻,持续BD交易也在2024年成为常态。为促进合作出海引领全球生物医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