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轮回666: 小米的流量对小米汽车的发展是负资产。小米汽车成功的命门就在于能否“砸破墙”。
小米的流量优势仅建立在“内圈”,而小米这个“内圈”又极其难向外破圈,为什么极其难向外破圈?因为手机行业竞争这么多年,各个手机品牌的用户已经沉淀固化,别的手机品牌用户天然就疏离小米品牌,这就导致小米的流量是带围墙的流量,难以触及荣耀、华为、苹果、蓝绿厂、黑厂、三星等品牌用户。难以触及到这些品牌用户,就导致小米汽车发展的上限非常低。
加之小米品牌中高端机型用户数量很低,低端机型用户比例极高,将小米“内圈”流量再提纯出购车用户,就是小米潜在购车客户。
此外小米“内圈”流量还会出现外逃的现象,就是持有小米手机具备购车能力的用户可能“跑出去”买比亚迪吉利小鹏零跑等品牌的车。
小米汽车能“招安”比亚迪、小鹏等汽车品牌中小米手机用户吗?
一定有。但很难吸引其他汽车品牌中华为苹果荣耀手机用户。
*因为小米品牌的墙将其他手机用户封在了外面,且墙内消费能力强的用户本身不多本身购车人群不多,即使“招安”一些在使用其他汽车品牌的小米手机用户回来买小米的车,加之部分手机用户翻墙去买其他汽车品牌的情况,与之抵消,这就导致小米的车破圈确实有着现实性难题。
所以小米汽车成功的命门就在于【能否砸破这个内圈之墙】,能否“招安”其他手机品牌用户接纳小米品牌。
如何“招安”?与其他手机品牌消除对立,剔除“过激营销”,鼓励米粉(特别是极端米粉)向其他手机品牌用户示好。
小米不能实现“招安”,结局就是锁死自己的增长上限。
当然小米还有不“招安”的办法,那就是出海,靠国外的米粉转换汽车消费,且小米出海有着巨大的优势。
~华为的车也有流量“内圈”的问题,但是华为与小米的不同在于,华为的内圈十分大,用户普遍是高消费能力人群,且具有“隐性”扩圈能力。
华为的车从手机用户基本面来讲是华为手机用户加上荣耀再加上制裁后流失到苹果的用户,首先这三波人群的数量是巨大的,加上华为的高科技拥有全国民级别美誉,这个就是“隐性”扩圈能力,所以华为“内圈”的墙几乎是以整个中国为边界。
*虽然华为的车相对小米汽车发展的上限更高,但是华为汽车业务发展的命门在于【能否砸碎国界之墙】,华为最大劣势就是出口。
华为能否砸碎这个墙?
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就不展开了。
结论:小米在国内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品牌的圈墙,办法就是找到好办法去“招安”其他手机品牌用户,加上大力推进海外出口转换海外米粉,小米车业务的发展定会有大好未来;
华为高消费能力基本盘用户巨大,荣耀等品牌也属华为圈内范畴,加之华为的技术在全国民心中的分量,暗含华为的内圈是以整个中国爱国民众为边界,但是华为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如何突破硬制裁跨出国门走向全球。(转)$赛力斯(SH601127)$ $小米集团-W(01810)$//@轮回666:回复@问界1991:这个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如果小米想向上伸展
那你去问问身边的 BBA 车主会去买小米么?
小米从诞生之初的品牌调性就在这里
将智能手机行业拉入中低端的价格屠夫
有一个先例就是迪王
迪王在做燃油车时就是 low 逼的存在
发展到电动车依然以中低端为主
仰望虽然高端但是销量非常有限
在现实社会
从来没见过一个低端品牌能顺利转化为高端品牌的
因为高端品牌的消费人群玩的是品牌调性
而品牌调性是从品牌诞生之初就定性的
华为即使在做通讯产品时也一直是做高端产品
用强大的研发支撑价格溢价
这就是 BBA 车主、甚至宾利劳斯车主可以接受华为的原因
就像在手机行业
华为和苹果厮杀
而小米是和 ov、荣耀厮杀
我的判断是在汽车行业
问界跟特斯拉、BBA 等豪车厮杀
至于宾利劳斯车主直接多买一辆就 OK 了
而小米汽车和蔚小理、极氪、汉等等厮杀
拭目以待
引用:
2024-03-26 16:19
玩了这么多年股票
最开始我以为赚钱需要技术
开始研究 K 线
后来研究过消息面
花钱买过消息
也曾沉迷于基本面
再后来通过逻辑面+价值投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小有所成不再为钱发愁
但是当我想再往上走一步时
发现了瓶颈所在
去尝试容量更大的价值投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