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jiancai: 所以购物中心应该根据属地消费者特征打造自己的IP,这样面对品牌时才能占据主动地位。但类似万达、新城这样的产品更多地是用“标准化”的工业流程生产购物中心,他们可以提供给商家的更多的是作为渠道的“量”,而很难对商家的品牌产生正向加持作用。这可能就是同地段场景下,不同购物中心店铺租金差距的本质。//@jiancai:回复@港美王海天:线下和线上现在主要差异在展示方式上不同,客群的话线上是全客群覆盖,线下是属地覆盖。 所以线下定位需要更精准,根据客群确定展示方案。 我举一个当红的例子,就是泡泡玛特,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是2018年5月份,当时molly的ip已经起来了,有购物中心买这个ip当做开业展,很多人排队买限量版,这种展是很提升品牌形象的,大体量玩偶,高曝光,高品质的触达。 接下来两年,$泡泡玛特(OC870578)$ 就爆发了,通过高质量的直营系统,贩卖机,高频的系列新品,盲盒玩法,在年轻人中快速成名,热一点的购物中心,发新款的月份,能卖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它线上也就顺势崛起了,据说线上销量也很大。 这个公司,早期是比较艰难的,就是在商场卖玩偶杂物,没有过硬的ip,单店产值小,亏损门店比较多,这个从财报也能看到,但是,热门购物中心属于一个头部消费者阵地,而且这里能连接到社交网络,视觉突出的品牌,能释放能量到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形成多次传播,速度特别快。 所以在购物中心打品牌是个好地方,线上利润高,物理瓶颈小,适合作渠道下沉,收割全市场流量。 假如没有品牌,没有流量,纯做线上,那就要交流量税,很难赚钱。 购物中心总体上是排斥标准化商品的,因为无差异化就是比价,比价就不是购物中心优势,购物中心营造的是现场感,要当下形成足够的能量,让消费者掏钱,一旦消费者还要考虑考虑,比比价,这个生意基本就黄了。 所以,头部购物中心基本不太配置大超市,以精品超市为主。 屈臣氏这种正在被边缘化,化妆品专卖店和丝芙兰现在更受欢迎。 未来渠道发展会更多元化,线上线下各自发力,比如体育用品,线下头部商场,都是大型门店组合,可以有很好的购物体验,而且能带来很好的品牌形象,作为物流节点,还能帮线上增加物流效率,整个生意就要全盘考虑,店面的租金就不止是租金,也是买流量的费用,也是打品牌的销售费用。 线上也一样,线上的便捷展示,能给门店带来体验客流,全渠道触达是更好的方式。
引用:
2020-02-20 16:15
对于非标品的运营,线上的渠道和线下的mall,有哪些相似和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