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品不是董姐的第二增长曲线(续)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5

$格力电器(SZ000651)$ 投资者都知道格力的工业制品看盾安。那么年营收规模破百亿元的工业制品到底有没有希望成为董姐的第二增长曲线呢?就目前来看,董姐的精力集中在两件事上:空调的渠道改革以及格力钛的盈利。对工业制品,董姐没有描述过清晰的发展规划,没有提出以盾安或者某个子公司比如凯邦电机为中心发展工业制品。那我们就班门弄斧,自作主张地“替董姐分析一下”。只是我们的分析仅仅是雾里看花,远不及董姐的专业团队。各位球友在闲来无事时当娱乐新闻消遣一下即可。

工业制品的出路

格力的家底,若想继续做大工业制品,有两个出路:第一、作为大型工业企业向制造类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方案;第二、作为专业的制冷设备企业向下游客户提供制冷零部件。无论走哪条路,都是to B的业务。和to C业务的客户基本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同,to B业务的客户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客户更加专注产品性能参数、产品均一性、价格等细节,品牌溢价幅度相对少很多。因此无论走哪条路,董姐都必须拿出非常有性价比的产品。明确了这个前提之后,那么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种出路对格力的可行性。

董姐想不想做智能制造?能不能做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通俗说法是工厂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可以是纺织工厂、食品加工工厂、芯片工厂、汽车工厂这样有厂房的工厂,也可以是矿山这种露天的工厂。工厂自动化的市场规模受制于第二产业的GDP:因为工厂自动化的客户是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那么这些企业在做降本增效项目采购工厂自动化方案时,会从它们每年的营收中拿出一点点来作为工厂自动化技改的资金。弄明白这点后,我们尝试着计算一下工厂自动化的市场规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第二产业GDP大约为49万亿元。我们暂时不考虑海外工厂的营收,那么这就意味着所有国内工厂的营收大约为49万亿元。因为工厂需要买进原材料才能制作出工业制成品,而一般工厂的毛利率在20%到25%之间。我们假设工厂投入0.5%的营收作为技改资金,那么工厂自动化的市场规模大约是2500亿元。这和汇川技术年报中提到的行业规模差距不大。

2500亿元的市场规模对于董姐可能觉得有些鸡肋。一方面格力空调的年营收规模在1500亿元,2500亿元的市场规模董姐如果真吃到嘴里可能撑死了500亿到800亿,还得是费了九牛二虎的洪荒之力。另一方面董姐内心想把格力的营收做到6000亿元(尽管没实现,所以把目标修改成4000亿元),这几百亿的市场规模确实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所以猜测在这种想法之下,董姐并没有把工业制品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只是客户有需要时捎带手地卖一卖产品和方案。那么董姐每次参会基本不怎么提工业制品也就情有可原了。

和做to C产品不同,做to B产品首先要有明确的客户意向。汇川技术在最开始时是深度绑定宇通客车这个客户。反观董姐,绝大多数客户都是渠道商和经过渠道商购买产品的C端的个人消费者,不是工业企业。不知道董姐做中央空调积累的工业企业客户能否有这个意愿和耐心,愿意和董姐一起打磨工厂自动化产品。估计意向不多。一方面使用中央空调最多的客户是写字楼和商场这类的地产企业,盖厂房企业的数量相对盖商业地产企业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更多地习惯自己养一个工厂技术团队,并且分开采购ERP等管理软件和产线设备,所以提给董姐的工厂自动化需求自然不多。如果客户这种需求真提得多的话,董姐早就认真考虑去做工厂自动化的可能性了,用不着投资人在这里瞎操心。

从自身能力出发考虑,董姐可能目前还真没这个本事做智能制造。想要做好智能制造,关键在于要帮工厂设计一套从接销售预测和接实际客户订单开始到实现零部件组装作业和成品打包作业的整体方案。现在的做法通常是把产线切割成一段一段的,分开设计和管理。而且排单也有专门的软件产品。工厂自动化整体方案的核心是基于销售预测的排产软件以及服务于排产软件的生产管理软件。所以汇川技术的CEO朱兴明先生提出工控的核心是软件。格力不是个软件公司,没有软件基因。尽管新闻报道过格力的“柔性制造”能力,但是董姐目前没有公开为自家的“柔性制造”站过台。另外,单从硬件角度,董姐想要提供一整套工厂自动化方案还差很多产品,比如PLC。所以这么看,董姐现在不做智能制造也是明智之举。

董姐有一个在建工程是“珠海智能制造工程”。这个企业专注于空调制造的柔性制造。但能采用空调思路做柔性制造的工业企业不太多,相比之下比较类似的是汽车。工业企业千千万,但如果董姐的智能制造产品只能应用到家电和汽车行业,是不是市场规模就更小更没有吸引力了呢?

制冷零部件只是董姐的过渡产品

董姐明确表示过想做制冷零部件供应商。对于这点所有人都没有异议。不过董姐并不想只提供压缩机和冷媒阀这些部件。董姐想卖的是车载空调,所以卖制冷零部件注定只是董姐实现卖车载空调梦想的一个过渡产品。既然是过渡产品,董姐自然不会放太大精力在这上面。所以我们才说工业制品不会成为董姐的第二增长曲线。

多写就跑题了,但是值得探讨

那车载空调有没有可能是董姐的第二增长曲线呢?

董姐当年不顾股东反对,一意孤行地收购银隆也是为了进入车载空调市场,希望能够成为主机厂车载空调产品的供应商,毕竟这个市场太大了。

主机厂接受不接受董姐?不接受,至少目前是坚决不接受。所以董姐才想着先自己造车,然后自己的车用自己的空调。自己的车用了自己的空调后,让主机厂看到自己的车载空调足够过硬。说个题外话,董姐确实有点像那年花好月正圆里的吴蔚文:人硬、货硬、脾气硬😄。

董姐是有能力做车载空调供应商的(见上图)。不过新能源车已经过了行业初期的烧钱期和爆发期,进入了残酷的存量内卷时代。各家主机厂在盈利压力下,更追求车载空调的性价比,所以对供应商的要求更为苛刻。同时现有的车载空调供应商通过这几年的打磨,产品已经迭代得很有性价比。因此坊间在董姐收购盾安时就指出董姐在2022年新能源车进入内卷时代后才收购盾安,已经错过了切入新能源车载空调市场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最佳时机不等于不能成功,只是会艰难很多。就像广汽不是第一批出彩的新能源车企,但一样可以把埃安做得很成功。和当年用分体空调干翻窗机空调迅速拿下市场不同,车载空调更多地是靠一点一点地打磨产品,和友商硬碰硬地拼刺刀,并且需要花很长时间和主机厂配合测试产品。所以董姐短期内不太能快速占领车载空调的市场。

不过,就算董姐最终拿下了车载空调市场,在编写财报时,这部分营收是不是应该叫“车载空调”,而不是“工业制品”?

全部讨论

这当然了,工业制品的体量即使高速增长体量也不会大,但可以是第三曲线,而且格力的数据感觉有很重的盈余管理特色,去年下半年空调营收增长百分20多,工业制品下半年同比是负增长的,感觉是平滑各方面收入。

05-01 20:17

财报写银隆盈利了???

05-01 19:08

格力车载空调不可能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