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公告转发:48回复:84喜欢:12
公司公告:601818 光大银行:关于中国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获批的提示性公告 PDF文件下载: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不远的将来2014-08-02 12:13

庞加莱2014-08-02 12:06

我最近半年没有太关注银行股。2012年6月开始持有民生银行,后来2013年初得到一笔新资金,一部分追入民生,结果现在看是买在了几乎最高的接近11块。后来也买过民生转债,但也未有盈利。去年底把正股清仓了,卖出的原因后面再说吧。

其他银行股我只详细看过兴业和招商,没认真看过光大和平安等。

首先讨论下你提到的几点投资思维层面的问题吧:

1.多关注冷门标的,这一点我很认同,挣了业绩的钱又挣估值的钱。但要发现大多数人尚未发现的金子,其难度也不小,花费的精力会较多。

2.“尽量不去碰热门行业和热门企业,我们未必比机构研究的细致,也买不到好的价格”,这一点我不能认同。首先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有些好公司在进入平稳或衰退之前是长期高速成长的,他们在成为大众情人之后又连续上涨了若干年。从长期投资来看,选择标的很难,在成长过程中买入的时点不那么重要。

其次,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机构并不是可怕的对手。虽然对于机构持股为主的标的,机构的行为是影响中短期股价的较大因素;但是对行业和公司的长期分析,机构并不比散户更有优势,因为长期分析所需的材料对大家来说都是易获取的,比的是谁对行业和公司认识更深,谁的商业视野更阔。而且大部分机构的短期业绩要求限制了他们的长线思维。我参加过几次股东会,包括13年民生银行的,机构所问的问题大都局限在对短期业绩有较大影响的方面。

但是,长期持有热门股并稳定盈利并不比冷门股容易,两者都要对公司把握好,还要经受市场的洗礼,对前者来说回调个30%那是稀松平常,后者则要等待市场的重新认识。

3.以上两点都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说的,我感觉你并不打算长期持有光大。那么从中线角度考虑呢,我个人目前的认识是,中线投资收益超过长线更难。首先要对标的保持紧密的跟踪,然后还要考虑市场对标的的看法,最难的是在中线操作中保持一个好的心境要远难于长线持有。

油纸伞122014-08-02 11:48

$光大证券(SH601788)$ $光大银行(SH601818)$
    大公网8月2日《光大重组最快下月完成》网页链接

    内地知名财经评论员宋清辉亦认为,……光大重组对目前的国企改革具有标誌性意义,由于此前中石化推行的改革,对引入民资提出诸多条件,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光大此项举措可看做是迈出了混合所有制先行先试的第一步,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

庞加莱2014-08-02 10:57

佩服你码字的速度,更佩服你研究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你所说的大部分我是赞同的,也有一些要探讨的地方,但是我组织语言的时间比较长,今天又要带老婆去看电影。所以,请原谅回复会迟一些

波澜壮阔的札记2014-08-02 10:16

哈哈,终于有人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借您的回帖,谈谈我的想法。
1,我们想有好的投资收益,一要尽量不去碰热门行业、热门企业,因为无数个聪明的脑袋盯着,我们未必比机构研究的细致,也买不到好的价格。
2,二要建立第二层思维,对热门的标的,要多深入思考市场的盲点,对冷门的标的,更要多思考市场的盲点。
3,由第二条推出结论1,目前银行的低估值缘于市场大多数人都认为银行的报表不可信,里面隐藏的坏账多多。
我们要想,与其他行业比起来,银行的报表是否更不可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该是银行的报表更可信。
其一,银行本身是经营信用的企业,是靠建立良好的信用来赚钱的。
其二,银行做假账的动力有,相对动机要小。尤其,相对那些民营企业来说。这一点是市场的盲点,市场总认为民营企业机制好,诚信好。如果在民营上市公司工作过,就会理解民营上市公司有天然做假账造业绩的动机。
其三,银行之上的专业监管部门银监会的职责是,防范金融违规造成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危机。而其他行业没有这种监管机构。
4,由第一条推出结论2,在银行中,大多数机构和大V紧紧盯着招行、兴业、浦发、民生、平安,属于银行中的热门企业。尤其,兴业和平安是最近两年的重点推荐对象。
先说兴业,兴业的资产质量好,是因为贷款只占其总资产四分之一,其余是同业资产占比较大。而同业资产中,因为交易对手是银行及其他类金融机构,其风险较低。这就是兴业的商业模式。
但是,兴业最初以做房地产贷款起家,后来政策限制房地产贷款投放,于是,兴业为了规避监管,把房地产贷款转换成信托产品,再把信托产品收益权通过买入贩售等形式做成同业业务,说白了和美国次级贷的增信模式一样。只是次级贷的增信方式是评级机构评级和投行的包装,兴业同业的增信模式是其他银行的信用担保。
其他银行学兴业做同业,盈利不如兴业,原因不在资产端,而在负债端。长期来说,兴业的商业模式比其他银行风险大。中短期来说,显然是有利的。只要房地产市场不出现极端波动,兴业风险为零。

民生之所以同业业务以票据为主,因为它的中小微业务中产生大量的票据,而这些票据也是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另一种增信方式。这也是民生商业特点决定的。

对于市场无数双聪明的眼睛盯着的兴业、民生,我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我面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我来说,我看到了光大三点,一是上市以来,业绩逐渐在改善;二是市场给予了其倒数第二的估值;三是下半年有市场情绪的催化剂。
正是在这个票上,我仔细看过它的3年年报,我找到了市场的盲点。而在兴业的票上,我看到了我相对市场的盲点,
我在人少关注的时候,买入静等估值修复以后卖出。因为,在这支票上,我不寄期望于赚企业成长的钱。我赚事件驱动下的估值修复的钱。

5,再说说,为什么投资看报表这么重要。如果仔细从头到尾看完年报,尤其后面部分的财务报表附注及分部业务报告。
我们发现,宁波银行公司业务盈利大降,资金业务盈利大增。再看地区分部业务,就明白何以如此了。
再例:浦发银行分部业务,浙江地区利润下降50%,其他地方增长弥补了这块损失。在对比某些银行,会明白更多东西。
再例:如果你认真看完某些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会哑然失笑,它如此小心,以至于把很多资产换成了国债。

6,仔细研究白酒的年报,五粮液竟然出现多次经营净现金流入远低于净利润,让人迷惑不解。而刚刚过去的2013年,不是一家企业学五粮液的办法哦。先付款后发货的商业运作模式下,出现这种情况,怎么理解?

做投资完全信报表不靠谱,而不研究年报更不靠谱。

7,还有,做困境反转的投资对象,研究年报会发现,业绩弹性好的恰恰是同行中成本较高的企业。

8,年报也会让我们发现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缺点。
例如:某些企业的收购基本没有为他提供什么好处。民生的小微贷款不像吹的那样好,人家年报中数据明显摆在那儿。

9,再说说第二层思维:
这次白酒业调整中,每家都在经营犯错。茅台不断放开经销商经营权和加大资本开支,五粮液的收购,泸州老窖的挺价,都属于错误时间做蠢事。
我就要进一步想,这些错误谁的长期影响大,这些错误会造成哪些同行得益?哪些错误容易纠正,哪些不容易纠正?

10,做投资,第二层思维和逆向思维尤其重要,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是好的投资,一般的公司更好、更快投资回报难道就不是好的投资?甚至,一家很烂的公司,现在可以全部买下来处置资产,并有较好的回报,难道不是极好的投资?

周末休息,梳理一下读年报的看法及关于投资的思考。

庞加莱2014-08-02 07:54

我觉得银行的真实情况很难通过报表说清楚。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下,在不违反会计准责的情况下,报表有较大的调节范围。而银行这一行业的可调性更大些。
据说现在银行的坏账有一部分可以原价卖给资产处理公司们,而隐而未发的又不知有多少,所以银行总体估值较低。
在这几个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属于无有远见,跟随别家型的。看到兴业的同业赚钱,就学兴业搞同业,但对流动性和资产质量的控制都不到位。民生虽然也搞了同业,但绝大多数的是票据回购,收长放短,而且信用风险远小于信托。当然在同业上挣的钱也远少于兴业,但也说明了两者在风险和利益上的取舍态度。
银行嘛,我觉得说到底核心竞争力还是风控和产品服务。而前者不可以指望报表告诉你全部。

人心即炼狱2014-08-01 23:31

我靠,今个2.71刚卖了5200股准备还信用卡的,还剩30000了

云蒙2014-08-01 23:17

谢谢这么长的用心回复。城商行这些年发展太快,目前也有好几百家,这些银行的问题是不是比上市银行要多得多啊?

王小希08232014-08-01 23:12

我谈谈我周围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1、金融危机的预期:普遍银行不会有大问题,因为一直有银监会近乎变态的监管,圈里没看到那种市场的悲观情绪,但任务压力确实比较重,尤其是全民理财后,核心存款的指标基本快废了;
    2、坏账情况:坏账比实际财报和银监会看到的确实要高一些,一般不到3个点吧,所以放到关注类的一般就当是坏账,而且确实有的行之前钢贸、地产的行业配置不低;但从13年开始就按照上面规定,已经严格控制了,后面就是慢慢消化吧,比如之前中信核销的就挺狠的,所以轻装上阵,很容易炒起来,呵呵;
    3、渠道下沉:社区银行和小微是这两年各家抓的重点,民生之前动作非常的快,但是他们其实也没想好以后会怎么样做,其他股份制都以跟随为主,后来银监会出面控制速度了,我觉得是对的;我还是觉得小微其实不应该是这些身价万亿银行的菜,但没办法国家要求扶植,那各家就必须得成立部门做,最后基本又把钱绕到房贷去了。

机遇:1、城商行的发展机会最为确定,目前一些省开始整合城商行了,所以我周围从股份制有不少人跳槽;2、股份制银行究竟是走跑马圈地(民生)还是走资产端创新(兴业),后面还得观察,但有些行追定选择跟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