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注册制到底意味着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认知偏差往往带来预期差,而预期差则可能带来投资机会。这一点,已经在长安汽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长安汽车:认知偏差导致的预期差,或将带来超额收益

认知偏差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公司基本面的理解上,还普遍存在于我们对金融政策的理解上。

注册制这一话题,投资者们已经关注了很多年。在过去的几年中,注册制一直是大多数投资者心理层面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提起注册制,我们首先会联想到美国资本市场:从1996年开始,在美国上市的美国公司越来越少,退市的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到2012年仅有4102家上市公司,相比1996年差不多减少了一半,比1975年也减少了14%。A股将来会逐步“美股化”、“港股化”,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美股、港股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仙股”数量相对较多。

在大多数投资者印象中,注册制意味着更多的、更加频繁的、更大范围的上市公司退市、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这种刻板印象也间接导致了“伟大”公司的火爆行情。据说,我国短线交易者占比高达80%左右,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大多数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基本面不具备深入分析的能力这一客观现状。不具备深入分析基本面的能力,就会产生极度恐惧,因为许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买入的公司在未来到底存在多大的退市风险。

然而,大多数投资者对于注册制的理解,我主观上感觉是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的。具体如下:

(一)认知偏差一:A股退市制度不够严厉

1,我们先来看一下美股退市制度: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

“上市公司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必须退市:
(1)股东少于600个,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
(2)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或其总值少于100万美元;
(3)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
(4)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
(5)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
(6)连续5年不分红利。

(7)违法违规等。

我摘抄的这个美国退市制度未必描述精准,但可以大致反映一个情况。这是强制退市的标准粗略框架。如果是主动退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再来看看我们A股旧版退市制度:

(1)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次年转盈可恢复上市,否则终止上市。

(2)面值退市

(3)IPO造假、财务造假等

这里仅仅罗列了其中几条。

但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A股旧版退市制度、美股(纽交所)退市制度,可以看出:

本质上,A股旧版退市制度要比美股(纽交所)退市制度更加严格。

严格之处在于A股在对上市公司盈利这个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连续4年(3+1) VS 连续5年。

其他的什么股东人数、分红次数、资产规模这类要求,在对比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

3,A股退市新规(该新规还在征求意见中,未实施):

(1)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

(2)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ST,连续两年,终止上市。

(3)“1元退市”(这个仅仅是关键词,具体细则,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4)“财务造假”(这个仅仅是关键词,具体细则,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这里仅仅罗列了其中几条。

在上面第2条中,我们简单地对比了中美退市制度。A股旧版退市制度实际上更加严厉。

现在我们来看看A股退市新规(该新规还在征求意见中,未实施)。上面第(2)条是关键。我的主观理解是,A股退市新规相对于A股旧版退市制度更加宽松:不再对盈利方面有实质性的要求。为什么?上面第(2)条中的“且”字是关键。

如果你没有对比过A股旧版退市规则与美股退市规则,那么你很可能会对A股退市新规感到意外。因为A股退市新规实质上放松了对公司财务数据方面(主要是盈利方面)的硬性要求。

但如果你对比过A股旧版退市规则与美股退市规则,则不会对A股退市新规大感意外,因为A股旧版退市规则相比于美股退市规则更加严厉。

A股退市新规更加接近美股退市规则,这是大多数投资者意料之中的。其结果,就是A股退市新规实质上放松了对公司财务数据方面(主要是盈利方面)的硬性要求,这个方面,则是大多数投资者深感意外的。

(二)认知偏差二:美股退市数量多是因为退市制度更加严厉

为什么A股旧版退市规则相比于美股退市规则更加严厉,但美股退市数量如此之多?具体原因如下:

“1,融资渠道多样化:

1996年,美国出台了《全国证券市场促进法》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发展,是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减少的关键原因。法案既降低了私募股权投资的成本,也通过允许更多投资人参与,从而增加了私募资金的供给。

私募股权行业随之迎来“爆炸式”增长,募资金额占GDP的比值从1996年的0.5%增长到2007年时的巅峰值近6%,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所回落,但近年来仍保持在4%左右的较高水平。

2018年,美国企业从私募股权基金获得的融资金额高达1.8万亿美元,是新股公开发行募资金额的近十倍,这使得创业企业在后期可以通过私募市场获得成长所需资金。股东也能在私募市场转让所持股份,从而推迟了上市时间表。

2,维持上市所需费用高企: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低迷,都降低了公司上市的意愿,随之而来更加严厉的监管法规,例如《公平监管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弗兰克-多德法》都使得上市公司为符合新监管支付的成本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2002年之后,美国公司IPO的平均费用为250万美元,而上市后为满足合规和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每年平均的费用为150万美元。

这就使得每个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上市意愿进一步降低,在小企业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已经上市的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股价低迷,不再符合上市标准被强制退市,或者觉得上市的收益和成本之比不划算、主动进行私有化退市的倾向变得更强。

3,兼并:

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美国相继出现三次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浪潮。因为这种类型的“并购”而导致的上市公司数量减少,是“上市缺口”现象背后的头号原因。”

4,投资者结构:

美股以机构为主,A股以散户为主。

许多A股的投资机构,交易风格“散户化”。这个,相信你懂。

这一点,才是A股自诞生以来,“垃圾股”往往总能“奇迹生还”的主要原因。

5,我的看法:

A股目前以及在未来很长的岁月里,依然会以散户或者散户交易风格为主。

宏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未发生实质性重大变化。

短期几年,发生了变化的,仅仅是投资者大众的预期。这类预期,会随着A股退市新规的实施(如果实施的话)而迅速重新定位、还原。如果A股退市新规出现变化,那也影响不大。因为,无论A股退市规则“美股化”还是“港股化”,大概率,都不会出现重大的实质性变化(这是我的主观感觉)。

(三)认知偏差三:A股将会加速“垃圾股”的退市步伐

根据上述第(二)条,我们来猜想一下,A股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速“垃圾股”的退市步伐:

1,融资渠道迅速多样化

2,迅速增加上市公司维持上市所需费用

3,迅速实施投资主体“机构化”,并强制要求机构采用价值投资策略

.......

现在罗列的这些假设条件,短期几年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综上,

A股还是那个A股,

你还是那个你吗?

 $长安汽车(SZ000625)$   $特斯拉(TSLA)$   $蔚来(NIO)$  

(声明:不保证信息准确性、观点客观性,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