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东大会上,洋河董事长张联东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想要实现“十四五”酒业“倍增计划”,每年15%的增长速度并不够,“我们每年的增长需要不低于18.5%,才能实现企业从二次创业到二次腾飞再到二次跨越的‘倍增’。
这个说法,目前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张联东是否在股东大会上有没有这样表述。假设就算是有吧,也很正常,其实大多数管理层喜欢放飞机,喜欢吹大炮,万一实现了呢?曾经的董小姐也经常吹,现在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人,我们只能多观察,管理层怎么吹,我不管,我只看数字,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没有得到提升。
如果洋河今年真的实现营收不低于18.5%的目标,基本可以判断,高端放量基本成功,那么洋河的投资价值极大,但从去年经营态势来看,实现18.5%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一季度增长营收增长15.5%,而且还是在消耗大量的合同负债基础上的。
有些人很羡慕那些巨大成功的投资家,其实很多时候都有较大的气运在那里面,比如山西汾酒,过去五年,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打造出“汾酒速度”,那是因为在2017年,公司的国企改革,再加上股权激励,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再加上汾酒本身产品非常硬,也具备非常历史文化,公司在那一场国企改革之后,快速走上快车道。但仍还有很多类似的国企改革,最终的结果表现平平。
站在当年的角度来看,很少人能够预见到汾酒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但他们取得了成功,所以说具有一定的气运在里面。
还有沪州老窖,2014年,老窖的管理层犯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错误,在行业非常不景气的时候,终端产品出现较大倒挂的情况下,毅然做出了涨价的决定,最终导致当年营收大幅下降50%,利润大幅下降74%;之后变更了管理层,由新一批的领导班子,降低出厂价,清理库存,梳理渠道,打造大单品,提高经销商信心。
在新的一批领导班子带领下,老窖业绩终于走上了快车道,年化30%以上的增长;
现在的洋河呢,前几年的渠道改革,换了新的班上子来,张联东背负重任,从这两年来看,只能说还算是可以,但还不能说有多出色,远远不及当年改革的汾酒,老窖。
其实投资就是选择,未来发展会变得快一点,还是发展较为平稳,还是发展缓慢,是很难判断的,大多数人的成功还是存在较大的幸存者偏差,因为刚上台的新的领导班子,也并不一定能够确定,一定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更大的辉煌吧。@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