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比6:1时的成本价16.8元?每公斤猪粮按多少钱算的啊?
监测能繁母猪者压根没明白为何周期4年一次雷打不动,总认为这个周期不一样。
猪周期4年一次是由猪的生产周期决定的,当猪价上涨,市场需要用一年时间补充能繁母猪,母猪不是机器,母猪一般2-3年服役期,随着母猪淘汰,猪价上涨,新的一轮周期开始。生产周期不变则猪周期不变!
假设市场上所有养殖户每月淘补3%的母猪,那么周期就会弱化。假设市场上所有养殖户第一年同时补母猪,两年后再同时淘汰,那么周期就是天地震荡。
除此以外母猪在服役期内生产效率是由低到号再到低的,效率的共振对行业影响也非常大,光看母猪数量也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因素。
所以当你知道19年20年市场集中补充了大量能繁之后,就应该理解,两年后这些母猪注定会集中淘汰,至于现有母猪是4000万,5000万还是6000万都不重要,集中淘汰后下个周期会如约而至。
结论:本轮周期去化已成定势,若下个周期的母猪分散补栏周期弱化,集中补栏周期强化。
周期内母猪淘补的驱动因素是资金。
周期伊始猪价上涨,能繁数量增加,周期第一年末能繁扩充到最大,周期第二年母猪效率最高,第二年末肥猪价格到达最低点,从这时候开始行业深度亏损,行业现金流萎靡。
等到第三年,此时养殖户面对的情况是栏内大多数都是服役末期的母猪,手里的资金也十分短缺。养殖户面临二选一的难题,一是留下超期服役的母猪继续生产,二是杀掉母猪被迫清退。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迫清退的越来越多,几个月后肥猪出栏减少,猪价上涨,进入下一个周期,行业现金流好转,养殖户又集中补母猪。
以资金容量来看,周期上行资金容量增加,下行资金容量减少,此外 人性驱使下 周期上行产业外资本涌入,下行期产业内资本清出,加剧了周期的震荡。所以如果没有逆资金周期的调节机制,那么周期弱化道阻且长!
结论:1.有人说规模化或资本化会延长本次周期,是完全错误的。过去20年是不断规模化的过程,可猪周期除了震荡加剧却没有丝毫延长,猪周期4年一次是猪的生产周期所决定,过去几个猪周期都只是震荡加剧。这是根本逻辑。
2.如果能在周期底部注入大量资金,在顶部撤离,可以一定程度逆转这个资金-母猪周期,使得周期延长或者平缓周期波动,可实际上本次超级猪周期资金在上行期疯狂涌入,助涨上行周期,碰撞出了史上亏损最大的周期(头均亏损及头数都是最大);反而在底部没有资金流入。
3.以温氏股份为例,当前现金流入上市以来最低,负债率上市以来最高,且连续2个季度没有新增贷款,养猪成本20块居高不下,公司比18、19年都更脆弱。行业大抵如此,所以下个周期依旧会如约而至,并且猪价不低。
4.我们的常识是规模猪企未来会取代散户,可实际结果相反。规模猪企有更多融资渠道,大部分上市猪企不仅没有用融资渡过周期底部,反而allin周期高点,助涨助跌,陷入资金周期的泥沼。
用能繁数量推测猪价,忽略了实际母猪数量和统计数量差异,忽略了母猪性能差异,忽略了进入存栏数和产仔数存在的偏差,忽略了出栏体重差异(猪价高时均重140,低时均重110)。
如果把产业内所有养殖场合起来想象成一个大的水桶,当期出栏量决定了猪价, 现在投入的仔猪决定了6个月后的猪价,存栏体重则决定了未来半年的猪价,那么这个存栏体重就是水桶进出水的算数题。
养殖户往猪圈里放多少猪,取决于1.产仔猪(母猪数),2.资金量,3.猪栏数,4.人力,5.对未来猪价的预期。这个又如同木桶原理一样,由最短的板子决定,在我国人力和猪圈都绝对充足,那么存栏容纳量是个木桶,由产仔数,资金,预期三块木板构成,一边进水一边出水 。存栏体重是桶里的水。
当猪价上涨,行业资金增加,能繁增加,又对未来猪价看好,这个桶容量增大,当养殖户看好未来猪价会压栏,母猪留种,二次育肥,加大入水口,截流出水口,桶变大,水增多。 截流出水口导致猪价进一步上涨,资金,母猪,预期进一步变好,正向循环,直到资金流入不足以支撑存栏量的消耗。
当猪价下跌,行业资金萎靡,对未来看隋,虽然能繁依旧充足,可是木桶容量骤减,仔猪无处安放,杀母猪,截流入水口,加大出水口。桶变小,水减少。加速出水导致猪价下跌,资金预期进一步变差,负向循环,直到没猪可出,猪价上涨,周期复始。
比如2021年一季度整个行业产仔数量高位,吸收了一年多的天量猪价资金,非洲猪瘟爆发带来了过高的预期,桶里的水量历史最大,存栏体重历史最多,当水溢出木桶,大肥猪集中出栏。造就了历史亏损最大的周期底部(头均及头数都是最大)。
2021年三季度猪价10块的时候,不少人根据能繁2021年8月最多,推算出2022年6月才是周期低点,什么二次三次探底。实际上今天猪价已经15.5了,就是因为当时木桶已经越来越小,存栏体重不足以造成更低的猪价。
结论:周期的驱动从外向内依次是猪价→母猪→资金→人性(预期),对既往几个周期的研究发现,人性共振使得周期震荡一次次加剧,非洲猪瘟造成产能集中清退,生产同步性愈发趋于一致,周期震荡最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越想抓住周期,亏的越多,逻辑过程在文章网页链接。
牧原股份14年上市出栏量100万头,22年5500万头,负债增加900亿,
温氏股份15年上市出栏量1500万头,22年1600万头,负债增加500亿。
很明显一个公司驾驭着周期,飞速成长,另一个公司深陷周期的泥沼。
以我粗浅的认知试着了解秦英林如何应对猪周期
1.低成本养殖系统
尽可能摆脱周期性资金波动的影响。牧原育肥成本15.7,温氏20应该没什么好说的。每次牧原亏损都是行业反转的信号。
2.逆资金周期资本运作
从2021年二季度末猪价跌破行业成本至2022年一季报,牧原负债增加350亿,温氏负债增加38亿,2022一季度末两个公司负债率相似。一个在周期高点借钱,周期低点亏回去,下个周期高点咋办我也不知道;一个周期高点赚钱扩张,留着融资额度低点继续扩张,下个周期翻倍赚回去。当整个市场资金容量减少的时候,维持或增加自己的资金容量意义非凡。自从2021年二季度跌破行业成本以来,牧原总资产增加300亿,温氏总资产减少100亿,除了秦老板资本运作能力强以外,也部分归功于低成本养殖系统。
3.低成本二元回交系统
有人说牧原的二元回交体系可以肥转母,比别人提前9个月产仔,快速捕捉上涨周期,这么说也没错,不过牧原的淘补体系更复杂。
牧原现有能繁275万头,从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8个月牧原共淘汰了215万头母猪,那么12个月可以淘补一轮母猪,经产4胎就淘汰。一旦猪价上涨,暂停淘汰,每头母猪的高效期都对应高价期,同时每月20万后备转能繁,半年就可以暴增到400万头,开启狂暴产仔模式。
随着周期高点走向尾声,母猪才逐步进入淘汰期。一旦下行跌破行业成本,迅速改为高淘高补模式。
结论:周期低位 低龄母猪滚动淘汰,周期高位 暂停淘汰,母猪快速增加,低成本二元回交体系保证了牧原母猪的逆周期调节。
4.做猪周期情绪的对手盘
2021年1季度我在牧原vx销售系统上看到6胎带仔母猪售价8000元,当时一头仔猪1500,我就很心疼,要是牧原不卖自己留着不是赚的更多吗?能再配一胎的话血赚,可恰好几个月后猪价暴跌,恰好仔猪价格也暴跌,买了带仔母猪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随着猪价下跌,仔猪销售不畅,此时恰好,就是那么恰好,大量的育肥舍盖好,顺利送进育肥。经历了几个月的反思,我发现一切都不是恰好,牧原周期运作的脉络也清晰可见,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当猪价上涨:暂停淘汰母猪,育肥舍改母猪舍,能繁爆量,产仔爆量,大卖母猪仔猪,回笼现金流,投入产能建设。
2)高猪价后期:高龄能繁配种后打包卖,卖二次育肥猪,降体重,加速栏位周转。现金流流入最大,进一步新建产能,部分建成产能投产。
3)猪价下跌:仔猪销售不畅,自产仔猪送进育肥舍,母猪销售不畅,加速淘汰,大部分产能建成投产,育肥产能扩产,存栏大增。
4)低猪价后期:母猪高淘高补,新建育肥产能出栏,融资补充现金流,磨合育肥系统,大量育肥猪出栏。静待下一个周期。
波动越大,越让人着迷于猪价而非成本,然而老秦极致打磨成本,人弃我取,人取我给的逆人性机制使得牧原驾驭周期飞速成长。
@今日话题 $牧原股份(SZ002714)$ $中远海控(SH601919)$ $腾讯控股(00700)$
是的,要看长远目标是否可能能达到。牧元的终极目标是年6亿头生猪出栏(占全国生猪供应6/7),年利润3000亿到5000亿。所以现在股价的涨跌都是底部的小波澜。
$牧原股份(SZ002714)$ 牧原战略定位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最好的应对周期策略,这个“高质量”我用通俗简单粗暴的理解是:管理质量加科技质量提高产生成本降低(有高才有低)、生猪数量稳健增长(虽然降速但仍有增速)、猪肉质量提高(如雪花肉提升口感)。不变应万变:科技+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有质量的增长=无往不胜(长期逻辑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至于生猪价格波动影响的短期利润(前期的几个季度亏损到现在的暴利阶段)都是短期逻辑,不是长期逻辑,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