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3年配售637亿,却只花21.48亿“救火”?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6

9月26日,药明生物发布公告:公司已议决动用购回授权,计划不时在公开市场上以不超过3亿美元总价回购股份(折合人民币21.48亿)。

该购回授权早在今年6月股东周年大会获得决议通过,公司被批准购回最多约4.26亿股,占股东周年大会当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

药明生物董事会认为:当前股价未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或实际业务前景,为公司回购股份提供了良机。

自2021年7月以来,药明生物股价从最高148港元每股跌至目前的48港元的水平,本轮下跌幅度已经接近70%,回到2020年三季度的水平。

不过只计算近3年,药明生物配售股份次数已达9次,配售规模超过637亿港元元,摩根士丹利在其中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药明生物过去3年配股情况 来源:明报)

本次的回购金额,对于过往庞大的配售规模而言似乎更像是“杯水车薪”,但乐观看至少给市场注入了一丝信心。

01 药明生物为什么杀估值?

药明生物的市盈率从2021年中旬超300倍一路回归到目前的40倍出头,本质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对于公司预期由盛转衰。

后视镜角度来看,一切的转折点在于CDE新版临床指导意见的出炉,CXO上游需求端长期繁荣的逻辑开始出现裂痕,国内药企研发策略转向进而影响研发支出增长,这也从“兄弟企业”药明康德的DDSU业务增长层面集中体现。

药明生物近年国内收入占比不超过25%,又有何惧?”

市场表现证明了,高估值行业一旦逻辑松动,或者有负面消息出现,容易因为机构的出逃出现“多米诺骨牌”的闪崩现象。

1、市占率再提升的难度:药明生物一度在5000-6000亿徘徊,我们都知道从1到10远远难于0到1,药明生物当时想要从5000亿到万亿,明显需要资金面、基本面、消息面三者的共振,彼时消息面已经出现裂痕,资金面(成交量并不够充足)亦出现一定分歧,而基本面(全球第三、30亿级的利润规模)似乎并不能充足支撑这一逻辑。

宁德时代5000亿到万亿市值的历程参考,届时公司的日均成交量在200亿以上(药明生物顶格成交峰值只在30-50亿区间),并且已经坐稳了全球动力电池老大的地位(2021年扣非130亿级的净利润),同时新能源赛道正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

2、新冠收入被剔除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康德还是生物,在疫情期间承接的新冠订单并不在少数,随着全球各地防疫政策的放开和新冠轻症甚至无症状化,再加上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各疫苗厂商的产能过剩,对于生物药(中和抗体、疫苗)CDMO来说不可避免的将造成收益模型的冲击。

2022上半年药明生物新冠收入达20亿,全年预期在30亿,占总收入比接近20%;到2023年,新冠收入将降至10亿左右,由此预期业绩增速或略微放缓,全年增速降至30-40%。

3、地缘政治带来的竞争力削弱:药明系将目光放至新加坡,核心目的除了增加海外产能,还有避免地缘政治因素给业务带来影响。海外产能的增加,势必在中远期带来整体运营成本的提升,若更多客户不考虑成本转而选择在海外基地生产,那么可能将影响药明生物的盈利能力及削弱了其对其他海外CDMO厂商价格优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Biotech转CDMO、原料药企转型CDMO等多方面新进入者,虽然在主要核心订单上未能给药明系带来威胁,但不可避免在时间排期上有所优势,产能过剩的风险确实存在。

02 底在哪里?

2000亿港币,是不是药明生物的“底”?

底,是市场走出来的,而不是预测出来的,我们仍能从全球CDMO一哥Lonza的历史走势获得不少的启发。

龙沙制药(Lonza)上市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第一阶段公司当时已经是小分析CDMO龙头,上市募资后布局大分子CDMO,迎来了较为稳定的业绩增长,1997-2007年净利年复合增速为4.61%(市盈率20-40倍区间);第二阶段由于经济下行和行业监管趋严,加之公司未停止产能扩张,使得业绩增速放缓,2008-2012年市盈率在10-20倍区间;第三阶段公司迎来了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业绩快速增长,2013-2019年净利复合增速近40%,市盈率在20-40倍区间。

受到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公司2021年业绩有所下滑),龙沙也在2021年初开启了一轮下跌,目前市值约2389亿人民币,对应市盈率12.57倍。

当然,药明生物目前所处阶段与龙沙截然不同,跟踪管理层2021年来交流的指引,公司对于未来几年保持40%左右的增速保持乐观态度,实际上和龙沙2013-2019年的阶段有点相似,甚至更优于龙沙。

以港股的极致性分析,由于2023年药明生物剔除新冠预期的净利增速在30-40%,那么预估最悲观也许在1700亿港元市值左右(2022年动态市盈率30倍)大概率可能会有资金认可其性价比优势。

03 股价大跌,药明系依旧在产业投资方面“赢麻了”

尽管药明生物的股价大跌,但不能掩盖药明生物的投资眼光和实力。

药明生物产业基金是药明生物旗下全资控股的投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药明生物产业基金已投10个项目,其中创新药企业6家、生物制药产业上游4家。

单单这10个项目,我们从中就能看到三种不同的“骚操作”。

1、投资绑定客户

以港股上市公司北海康成为例,药明生物产业基金在公司C轮投资超500万美元,但实际上北海康成对药明生物的交易金额远超该笔投资额。

北海康成不仅向药明生物购买CMC、CDMO等相关服务,同时公司管线中两款产品的授权药明生物赋予,未来需要支付里程碑、分成等相关费用。北海康成招股书显示,公司与药明生物近三年累计交易额已接近一个亿。

2、收购同行、上游壮大自身实力

药明生物十分懂得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投资并购。

2019年10月,药明生物正式控股博格隆(占比50.1%),收购总价约为3亿元人民币。博格隆是国产纯化填料主要供应商,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可规模化生产琼脂糖微球的企业(不超3家),产能和销售额均排名第一。

2021年3月,药明生物收购CDMO苏桥生物,收购后进一步状大了公司当时紧缺的产能,生物药原液二十一厂(总计7000升)、制剂十一厂(液体和冻干)由此转化而来。

另外,药明生物产业基金参投的生物耗材头部公司多宁生物已启动香港IPO,生物药智能生产解决方案英诺维尔与药明生物业务高度协同,不排除继续投资或者未来并购的可能。

3、用自身江湖地位赋能被投企业

在“炒股”方面,药明生物产业基金最经典一战莫过于森松国际

2021年6月,森松国际港股IPO发行价格约为2.48港元,药明生物作为基石投资者参投了600万美元。目前,森松国际的股价为8.26港元,假设药明生物未减持,浮盈约2.33倍。

森松国际上市后的暴涨与药明生物有不小的潜在关联,药明生物自2016年起采购森松国际的一次性反应器,药明生物不仅是公司的长期采购客户,同时也充当了森松的“有效”背书PR。

期待未来药明生物给出更多的“新经典投资案例”。

结语:随着股价逐渐回到合理区域,药明生物或许再给出更多诚意,公司股价止跌企稳,也不远了。

@今日话题 @雪球专刊 @雪球达人秀 #CXO板块# #CDMO# $药明生物(02269)$ $药明康德(SH603259)$ $北海康成-B(01228)$ 

全部讨论

波音-B3802023-01-18 09:09

大股东配售股份,是什么意思?

耐心即可-纳指标普2022-09-27 07:54

行业出现拐点,远离

无树吧2022-09-27 07:52

好酸

风刀云里2022-09-26 23:26

公司不错,估值太高。他们真的是在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