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概念股真香?美国理性投资人这么告诉你……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素鸡被包装成“人造肉”后在美国大火,国人会跟着买账么?

“人造肉”题材发光发热了3天就紧急“刹车”,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领涨板块成为9日A股市场上的“领跌王”。10号虽然指数有所回调,但分化已经越发明显,多只股票处于下跌趋势。

而在大洋彼岸,近日火遍全球的由比尔盖茨加持、金融危机以来最佳IPO的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股价也连跌两日下跌至68.27美元。

在此之前,美国Harrington Alpha基金创始人Bruce Cox就认为,Beyond Meat上市以来股价飞涨,目前估值水平已经相当荒谬,股价一定会回调,因此他新成立的多空策略基金已于周三开始做空。

Cox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其估值都已经失控。”“它肯定会翻车……只是时间问题。”

被誉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

上周四,美国人造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开盘价46美元,较发行价25美元溢价84%,股票代码为BYND。

IPO当日,该公司股价收涨163%,至65.75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佳IPO首日表现。

按照2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这家公司目前的估值约为15亿美元。此次IPO由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 AG)牵头。

Beyond Meat 得到了各行业大佬的鼎力支持,其中包括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麦当劳前任CEO Don Thompson在内的商界名人与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在内的好莱坞名流。最近,可口可乐CFO Kathy Waller和Twitter的 CFO Ned Segal也加入了其董事会。

目前,风险投资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及Obvious Ventures是Beyond Meat最大的股东,分别持股16%和10%。Twitter Inc.联合创始人威廉姆(Ev William)旗下的风投公司也持有Beyond Meat 9%的股份。

人造肉概念兴起的缘由

出于对健康、动物福利和环境的担忧,环保消主义者正在寻找更多的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像Beyond Meat这样的创业公司正在利用这一需求,提供类似牛肉的素食汉堡和其他肉类产品。该公司产品不仅在全美的杂货店有售,而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餐馆的菜单上,比如TGI Fridays、Del Taco和White Castle。

尼尔森(Nielsen)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月5日的一年中,美国超市肉类替代品的销售额飙升19.2%,至8.78亿美元。

不过,目前替代蛋白质(alternative-protein)领域竞争激烈。Beyond Meat的对手包括其他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制造商Impossible Foods,Gardein和Field Roast,以及其他传统动物产品公司,比如Cargill与Hormel。

在美国市场热炒人造肉概念的背景下,国内相关产业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国盛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素食肉类消费萌芽初现,在我国高线城市或有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风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人造肉”这种新型的健康食品,国内以素食为特色的主题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已经有一些素食厂家小有名气,比如苏州鸿昶素食、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素食,其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可以购买。

考虑到素食肉类产品价格略高于市面上销售的动物蛋白肉制品,且消费者对其需求来源于健康环保、猎奇,我们认为素食肉类当前在高线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在非洲猪瘟影响下猪价大幅上涨,而国内肉类消费需求刚性,供给缺口下, “人造肉”有望受益。

国盛证券同时指出,“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根据Beyond Meat招股书,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过混合搅拌、加热、施压及冷凝等流程后制作完成。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人造肉的市场前景

缓解环境负担、提高产能、造福动物,是人造肉最诱人的三大前景。目前“人造肉”主要有两种培育方式,一是用植物来“造肉”,即从豆类、小麦、马铃薯等蔬菜中提取蛋白,模拟肉的口感,加工成和肉类纤维口感相近的“素肉”;二是在实验室“种肉”,将一块真肉上的肌肉组织进行细胞分离,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等 “喂养” 这些细胞,让肉不断 “长大”,实验过程中还可以控制让何种脂肪进入其中,使其更有利于人类健康。

在美国,前一种以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两家公司为代表,已进行大规模生产;后者以Memphis meats为代表,当前的制作成本非常昂贵:不到一斤的牛肉,要花费2400美元(约合16495元)。

对于植物性人造肉,美国财经媒体巴伦周刊分析称,植物蛋白“效率更高”,其原材料豌豆和大豆供应充足,价格相对低廉,而传统肉制品背后依托的养殖业具有周期性、易受到疫情影响的弊端,成本也更高。总的来看,植物性人造肉的商业模式遭遇隐患的概率更小。

根据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美国的植物性肉类销售额增长了42%,达到8.88亿美元,传统肉类销售额增长1%,达到850亿美元,从人造肉的制作成本、口感、接受程度、食品安全性等方面看,人造肉还无法给传统肉类销售带来实质性影响。

咨询公司Euromonitor预测,到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的销售额将达到229亿美元,发展空间巨大。这一增长,或主要源于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因食用肉类导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人造肉概念的投资机会

人造肉市场的发展前景,叠加人造肉第一股上市首日高达163%的涨幅,以及个人投资者名单中云集的大咖,无疑将给市场提供更多的炒作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股并没有上市公司明确表示布局了人造肉产业。

随着人造肉从实验室走向消费者的菜篮子,并最终被端上餐桌,还需要更多的监管和检测机制。虽然未来不排除有A股上市公司逐步布局“人造肉”市场。但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其发展路径还存在许多未知数,需要警惕炒作过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