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四十没有不惑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回复:37喜欢:32

 $温氏股份(SZ300498)$   

#2021雪球投资炼金季#

  #温氏股份一季度净利大降7成#  

 #温氏股份全年净利润74亿同比近腰斩#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人到四十岁开始准确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可以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温氏股份创立于1983年,截至2020年已经接近四十周岁,到了不惑之年。但就过去一年的经营表现来看,年届四十的温氏距离不惑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甚至一度产生了徘徊倒退的茫然。

翻看2020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40年来一向顺风顺水的温氏股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困境中的温氏股份开启了自我救赎的背水一战。未来几十年的成败命运在此关键一举。

如若成功,则猪鸡双龙头地位可保,温氏上演王者归来;

如若失败,则只能偏居华南一隅,江湖剩下关于温氏的遗憾和传说。

一、2020年:温氏跌落神坛

对于牧原股份而言,2020年是肥美幸福的,这一年牧原正式封神;但对于温氏股份而言,2020年是痛苦悔恨的,这一年温氏跌落神坛。

仅从年报数据,我们可以轻松发现2020年温氏股份至少出现了四个方面的严重衰退:

一是负债水平迅速恶化。资产负债率达到40%以上,其中长期有息负债从几乎为零迅速增加至150亿元、短期负债也达到了近40亿元,短期负债在2021年1季度进一步增长至60亿元。负债增长导致的财务成本激增在今年1季度得到了完整体现,单季财务费用高达2亿元,这在温氏上市以来从未有过,必将严重抵消了温氏对猪周期底部的承受能力,给未来1-2年埋下了风险隐患。

二是肉猪出栏持续恶化。2020年出栏肉猪不足千万头,连续2年下降,相比于2018年最高点下降60%,行业排名从第一下降至第四。3年前出栏不及温氏零头的牧原,3年后出栏竟然达到温氏的2倍多。不是牧原有多优秀,而是温氏的确很垃圾。

三是养猪成本迅速恶化。完全成本由2018年的6元/斤飙到了目前的10元/斤,接近翻倍,以致于出现了高猪价下养猪亏损的奇葩现象。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肉猪价格依然高企的背景下,温氏的肉猪业务居然亏损了。这不仅让人担忧,温氏靠什么来安稳度过即将到来的肉猪低谷期。

四是利润水平迅速恶化。出栏的下降、成本的高企,必然导致利润的减少。在最疯狂的猪周期下,温氏股份居然单季度亏损11亿元,导致2020年净利润同比腰斩,而同行则动辄数倍的利润增长。

这四个方面的恶化反应的只是经营表象,而挖掘背后的根源才是我们投资分析的根本之道。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病症导致了温氏跌落神坛。

一是高管的黑化。前几天我在《温氏股份管理层的黑化之路》网页链接 这篇文章里比较详细地列举了这几年温室管理层的不诚实行为。实际上,这一轮温氏衰退,管理层要担负最大责任。正是这一届管理层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温氏在短短2年几乎丧失了前辈40年的创业成果。不作为、乱作为的具体案例,这里不再累述。

二是员工的惰化。这里的员工主要是指中层以上员工。温氏以齐创共享的全员持股作为自己的招牌,吸引了一批批的投资者。但就过去2年的情况来,这些员工股东大多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舒服的躺赚每年的股息,在危机面前不思进取,面对黑化的管理层无所行动,共同导致了温氏当前的困境。个人认为,员工惰化是当前温氏陷入衰退的第二大原因。

三是机制的腐化。可以确切地说,温氏患上了大企业病。面对非洲猪瘟肆虐,温氏几乎所有猪场中招,导致母猪损失殆尽。据市场传言,温氏母猪损失的最大罪魁祸首就是大规模注射了毒疫苗。在集团总部注射疫苗的错误指令面前,温氏基层单位居然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唯唯诺诺,毫无生气。个人认为,大企业病是温氏陷入衰退的第三大原因。

可以说,这三大原因全部来自温氏内部,所有的病灶都是内部产生的,所有的失败都要从内部找根源。

面对跌落神坛的温氏,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广大股东。截至目前,温氏市值从超过3000亿元跌至1000亿元以下,1年半跌幅超过60%,而同期牧原股份股价净涨数倍之多。面对衰退的温氏,股东们不仅损失了真金白银,更付出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二、2021年:温氏背水一战

面对不断下滑的行业排名、跌跌不休的市场股价、岌岌可危的经营局面,即便是有所黑化的温氏管理层、有所惰化的温氏员工也开始着急了。毕竟祖宗基业在此,金钱不要了面子也得要。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温氏大规模举债投资,开启了追赶步伐。

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

2021年,就是温氏股份的背水一战之年。

首先,背水一战是指温氏正在奋起直追!主要表现是机构调整、人员调整、投资调整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机构大调整。温氏在2020年先后成立了养猪事业一部、养猪事业二部、种猪事业部,全力以赴推进养猪架构优化。温氏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组织机构大调整,将已经身患大企业病的养猪业务救回来。

二是管理人员大调整。将2名年轻的一线管理人员提拔到高管层,直接管理养猪业务,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开始重塑。

三是投资力度大调整。一改过去佛系的经营作风,大规模重启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分别比年初增加185%、115%、27%,奋起直追的动作已经展现。从近期温氏回复证监会的函件中可以看到,温氏对未来2年的期望很高,2021年出栏1200万头,2022年出栏要超过2000万头,2023年出栏超过3000万头。

其次,背水一战是指温氏已经身处风险之中!主要表现是外部疫情常态化、行业周期下行、竞争对手强势。

一是非洲猪瘟呈现出常态化趋势。温氏在2020年报中承认目前非洲猪瘟已经在我国扎根,突发疫情可能转变为常态化疫情。今年一季度,我国北方也有零星疫情发生。面对常态化的非瘟疫情,温氏虽然声称已经建立了有效防护手段,但实事求是地讲,市场尚未看到温氏有效应对非瘟的实力。如果今年温氏还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出栏增长,则足以证明温氏在非瘟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二是猪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阶段。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猪周期确定步入下行周期。尤其是进入今年1季度,猪价下跌速度加快。截止4月第3周,猪肉行情已连跌了12周,同比大跌30%,很多地方的猪肉价格跌至“10元时代”。目前温氏肉猪出栏成本还在10元以上,猪价跌破10元,意味着温氏养猪业务将步入亏损。猪价刚刚下跌就开始亏损。如果猪价持续下跌,甚至跌破上一轮的6元/斤,巨额的亏损将会直接把温氏拖入深渊。

三是竞争对手的强势扩张。一方面,与温氏养殖水平差距不大的新希望、正邦都在落实大规模的出栏净增计划;另一方面,养猪之神牧原股份还在不断的加速扩张。一边是猪价的持续下行,一边是竞争对手的持续扩张。竞争对手在去年的猪周期高点已经储备了足够的过冬棉袄,而错失了猪价高峰的温氏却只剩下巨额负债。如何能够安稳地度过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成本战,是温氏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

面对疫情持续、行业周期下行、竞争对手强势挑战和自身不断高企的负债风险,这一次,温氏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2021年的温氏已无退路。

三、温氏的投资者怎么办?

过去2年温氏股价下跌了60%,同期大盘和同行公司股价都实现了大幅上涨。可以说,温氏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走还是留,是摆在温氏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天,2021年4月26日,温氏股价正式跌破历史最低点,呈现出放量下跌态势,一些熬不住的投资者开始被迫割肉出局。

就我个人而言,2017年至今,虽然我一直在关注温氏,也写过几篇有关温氏的投资文章,但我一直提醒大家温氏市值跌破1100亿市值才具备投资价值。即便如此,真正到了跌破1100亿市值的时刻,我也结合当时的经营实际,提醒大家目前并不是建仓温氏的好时机,且明确说明买入温氏只能博取反弹。

直到今年3月份,我在17块、16块左右连续建仓2次温氏,持仓占比5%左右;后来在17块以上卖出一半,成本降为16.4块,持仓占比只有2%,浮亏8%,持仓数量和亏损幅度都微不足道。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目前的持仓并不难受。我将密切关注温氏未来2个月的肉猪出栏变化,如果出栏大幅增长,则选择补仓;如果3季度月均出栏可以超过150万头,则继续加仓。如果截至到7月份之前,温氏出栏都未能大幅增加,则割肉出局。

这是当前我个人轻仓轻微浮亏的应对之举。

如果您持仓占比较重,浮亏较多,真诚建议您不要轻易选择补仓,一定要等到出栏确定性增长后再补仓。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定要博取确定性。

此为个人建议,盈亏自负。

最后,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温氏近期回复证监会关注函的内容。这份报告里已经写的很明确,2021-2022年,温氏肉鸡出栏将基本停滞;肉鸭出栏虽然增长较快但基数很低,2年后的总量不足1亿只,赢利最多不过1-2亿;肉猪出栏规划是2年翻倍。可以说,温氏将未来的增长重心完全放在了肉猪出栏。

因此,对于温氏的投资者而言,未来两年只需关注肉猪出栏,也必须只能关注肉猪出栏,其他业务均可忽略不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