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和行为经济学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5

我最近在雪球读过篇”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书评,我不在此转发了,但有些观点想在此讨论。

作者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先驱,前半生和已故的Amos Tversky共事。Tversky据说是个天才,生前其锋芒甚至盖过后来拿到诺贝尔奖的Kahneman。他们的理论成为后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基础。

行为经济学是门很有趣的学科,以通俗来说,它是研究为什麽我们这麽愚蠢;和我们如何地愚蠢?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是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如意,人类的理性存在局限性(Bounds of rationality),这亦是行为经济学的中心思想。

快思慢想提出着名的”系统一”(System 1)和”系统二”(System 2)的概念。系统一是”较快,省力,频繁使用,感性”的思考系统,由经验,既有知识和偏见所累积形成,而系统二则是”较费,费力,不常使用和理性”的思考模式。

人类绝大部份思考都透过毫不费劲的System 1形成,甚至有说佔到全部思考活动的95%,原因是System 1太省力,太有效率。脑袋只佔人类体重的2%,却消耗掉20%能量。换个角度想,要是默认使用System2,身体肯定无法承受。据说更聪明的金鱼生存能力更低,因为拥有更高智力带来额外耗能反而降低它们的生存能力。人类的先天设计并非为追寻真理,而是按生存需求而设定。

系统一,亦即行为经济学裡的Heuristics,这个名词不好翻译,意思大概是Mental Shortcut(思考捷径)和Rules of Thumbs(经验法则)。

比如说,当我们做投资,有多少人真正动笔计算过预期回报和风险?要是没做过研究,没计算期望值,没估计过赢输的概率,为什麽我们能如此轻鬆地作出一个重大的投资决定。

我们也许对某些事情一窍不通,但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先有想法和立场,这就是hueristics。当我们以前自己的决定是经过system 2的深思熟虑,却不晓得大部份结论原来由hueristics形成,充满着各种逻缉偏见和漏洞,我们还能如此自信吗?

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可谓他们学术生涯的最大成果,是后来行为经济学的基石。

读过Finance的同学的知道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is),它假设人是风险规避(Risk Averse),所以我们并不根据期望值(Expected value),亦即实际的回报作决定,而依赖自己的效用值(Utility)作决策。如果我们都是理性的,那麽我们往往会最大化(Maximize)自己的效用值。

但在现实上,这并不合理。Kahneman和Tversky观察到,在效用值相同的情况下,当盈利时,我们是风险规避者,但当赔钱时,我们都成了风险爱好者,这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预测。他们认为,我们对得失的判断并不基于效用值,而是由心理上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决定。所谓的赚蚀是相对于参考点而言,而这个参考点是Heuristics,是一种Mental shortcut。当我们改变这个参考点,同时会影响我们对风险的态度。

参考点并非不可改变,事实上它可以被表达方式改变,其中一个着名例子为Asian disease problem。实验背景是「现在美国受到亚洲疫症入侵,预期做成600人死亡,有关当局目前有两个应对方案,如果你是决策者,会如何选择?」Tversky和Kahneman将受访者分成两组,问题如下:

组别一:

在600人当中,

方案A: 200人会被救回

方案B: 1/3机会救回600人,2/3机会全部死亡

结果,72%受访者选择方案A,只有28%选择风险较高的方案B。

组别二:

在600人当中,

方案C:400人死亡

方案D:1/3机会无人死亡,2/3机会全部死亡

结果,78%受访者选择风险较高的方案D,只有22%选择较稳妥的方案D。

你们看到这裡,也许意识到方案A跟方案C并无分别,方案B和D也完全相同,两个组别被问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完全相同的问题。而两个选择的期望值完全相同,所以受访者的选择代表他们的风险偏好。为什麽组别一宁愿规避风险,而组别二却选择冒险呢?

原因是,组别一的受访者被设定成”盈利”情况,两个选择无非救多救少,反正都会救到一部份人,没冒险必要。而组别二被巧妙设定成”损失”状态,我在前面讲过,决策者在损失处况下倾向冒险,所以受访者也很自然倾向冒险。

由此推论,即使客观条件完全相同,我们的心理参考点也很容易地被操控和误导,所谓的客观陈述完全不存在,这就是行为经济学的框架(Framing)效应。

类似的实验多不胜数,比如有一个实验是关于「世上存在多少个国家」的问题。在问题之前,实验人员会向受访者从1-100选一个数字,实验结果表示,如果受访者选到较大数字,也会在接下来的题目作出更大的估计,反之亦然。

类似的实验多不胜数,近年行为经济学正慢慢抬头。但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我们非但不精于计算,系统一的局限令我们难以作出完全客观的思考,偏见,情绪,经验等等各种heuristics局限了我们的理性思考(rationality)。我们非但无法避开这些Heuristics,更多时候我们用到这些思考捷径却不自知。因为,当人类失去System1,也就失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