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国内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 PVC 行业新增产能较少,过去 5 年合计产能增量仅 5%,行业开工率一路上行,从 2015 年 69%持续提升至 2019 年 81%。
过去 10 年我国烧碱行业需求复合增速 6.3%。烧碱下游主要包括氧化铝 34%、化工16%、造纸 14%、印染 12%等。2019 年我国烧碱产能 4260 万吨,产量 3464 万吨,开工率 81%,表观消费量 3357 万吨,同比增长 2%,行业过去 10 年需求复合增速为 6.3%,近几年有所降低。2016-2019 年国内烧碱开工率保持在 80%以上。
氯碱行业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不仅生产过程中耗电量大,而且在利用电石法生产 PVC 时,电石破碎后的粉尘、电石反应后的电石渣、含汞触媒使用带来的汞污染等问题治理困难,环保压力较大。2007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和改扩建产能提出了明确的准入标准和要求。
我国 2013 年签署《关于汞的水俣条约》,2017 年条约正式生效,要求禁止新增电石法 PVC 设施;控制汞排放;支持无汞触媒研发;无汞触媒技术确认可行 5 年后,不允许使用含汞触媒;到 2020 年单位产品含汞量需削减 50%。《关于汞的水俣条约》的生效进一步限制了氯碱行业产能释放,倒逼行业环保升级和技术革新。氯碱行业持续的环保压力给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带来较高门槛,且倒逼行业内不达标落后产能退出。
未来 2 年国内 PVC 及烧碱规模较小。根据卓创资讯统计,未来 2 年国内规划的 PVC和烧碱新增产能分别为 265、201 万吨,对应产能增量 7.3%、4.7%,产能增量有限,低于近几年行业需求增速。
PVC 糊树脂下游主要包括手套 27%、人造革 20%、汽车内饰 10%等,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对手套等防护用品增加,PVC 糊树脂价格大幅上涨,价格从去年底不到 1 万元/吨上涨至今年 2.3 万元/吨附近,并且维持高位运行。
公司 PVC 生产成本在 5500-6000 元/吨,烧碱成本在 1100-1200 元/吨,毛利变动主要取决于产品价格。公司 PVC 为传统的电石法工艺,采用 PVC 和烧碱联产,由于主要原料价格变动不大,过去几年公司 PVC 和烧碱成本基本稳定。PVC 生产成本在 5500-6000元/吨,其中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稍有增加;烧碱成本在 1100-1200 元/吨,生产成本较为稳定。
公司氯碱生产成本高于新疆能源成本较低的企业,领先于一般同行。与国内其他氯碱企业相比,公司 PVC 生产成本高于中泰化学等新疆地区企业,由于西部地区具有能源成本较低的优势,同时在生产上游原料电石等方面具有优势,氯碱产品整体生产成本较低,但其运输到东部消费地区运费高。
与行业内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比,公司 PVC 和烧碱生产成本具有优势。
氯碱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三友产能分别为 53 万吨/年、50.5 万 吨/年。作为公司循环经济中枢,生产的烧碱超过 85%用于粘胶短纤维生产;产生的氯气、氢气生产氯化氢,用于 PVC、有机硅单体生产;氯碱产生的废电石渣浆用于纯碱生产,通过发挥循环经济中轴作用,合理有效的平衡耗氯产品结构,为公司稳定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环保及行业调整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推进,PVC 市场变动趋于频繁,周期在 1-2年左右。烧碱在液氯补贴、环保督查、氧化铝等下游需求支撑不佳情况下,重心震荡走弱。